第一百五十七章 拜师玉虚宫
姜子牙是没见过仙人讲道,故而在门外听得津津有味,而昊天则是在其中听出了元始天尊对天道的领悟,甚至隐隐之中,还有对混沌的感悟,这些都是昊天所缺少的,故而昊天也听得如痴如醉了起来。 两人越听越是入迷,在殿外也就安坐了起来,不管什么文雅不文雅,在这一刻,只为求得大道。 不过一会,元始天尊的讲道便以结束,这个时候,昊天注意到自己被白鹤童子带来之时,被气流吹乱得衣冠,便整理了起来,一边整理,一边道:“兄长,面见仙师,还是先整理好衣冠,免得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 姜子牙一听觉得也对,便开始整理了起来,一边整理,一边对着昊天道:“还是老弟聪明,若是因此在耽误了我们的拜师,错过了机缘,也是一桩错事。” 昊天无语,整理衣冠见人,是基本的礼仪,这姜子牙偏偏想到了拜师之上,功利心实在是太重了,不过这样也好,相信元始天尊会不喜这样的功利之人,到时候,可以在其中算计一番。 元始天尊在讲道结束之后,听着门人两人的对话,眼中闪过一丝不喜之色,元始天尊素来注重礼仪,两人在门外衣衫不整,心中早已有所不喜,若不是他们有可能是这次大劫的主角,恐怕早就赶人了。 元始天尊对着身后的白鹤童子说道:“你去将门外两人带进来吧。”说完,便闭目养神了起来,门下众多弟子见到元始天尊如此,心有所动,心中想到“恐怕自己又要多两位师弟了。” 白鹤童子应是之后,便出去叫昊天和姜子牙二人,白鹤童子走到门口之后,对着姜子牙和昊天说道:“掌教老爷叫你们进去。”说完之后,似乎有想起了什么,便道:“掌教老爷地位崇高,尔等进去之后莫要放肆。” 昊天在心中冷笑,莫要放肆,是莫要将你所作所为说出来吧,昊天猜到白鹤童子的心思,不过他也不说出来,有些事情,不必说的太过,否则在将来是一个麻烦之事。 昊天二人默默随着白鹤童子来到大殿之上,对着端坐于蒲团之上的元始天尊拜道:“弟子申公豹(姜子牙)拜见仙师。望仙师收录。” 元始天尊看着两人,用法眼一观,看见两人身上那浓厚的杀劫气运,心中一喜,确定两人为这次杀劫主角,虽然有些奇怪两人的杀劫气运为何相连,不过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当下问道:“你们二人为何想要拜师。” 听见仙师发问,姜子牙抢先说道“仙人跳出三界,超脱五行。长生不老,不死不灭。不必再受那轮回之苦。平日餐风饮露,闲暇时或读《黄庭》于洞室之中,或邀三五好友品茗论道,或与诸道友争雄于方寸之间。” “而且神仙朝游北海暮苍梧,日逐腾云驾雾,遨游四海,行乐千山。施武艺,遍访英豪;弄神通,广交贤友。端的是逍遥无边。” 元始天尊见姜子牙抢先之举,心中甚是不喜,不过脸上却是不动声色,问着昊天道:“你呢。” 昊天假装思索了一下,便道:“回禀仙师,我原本乃是山中樵夫,后来遇到兄长,被兄长所说的神仙生活吸引,故而和兄长一起寻仙访道,今日仙师问我为何想要拜师,我说我羡慕神仙生活。” 元始天尊看着昊天,满意的笑了,不知是满意昊天的答应,还是满意昊天的礼仪,对着两人说道:“你们二人与我有缘,便拜在我阐教的门下,从今天起,你们就是我阐教的二代弟子。” 昊天二人大喜过望,忙行三拜九叩之礼,道:“弟子拜见老师。” 元始天尊看着两人,又说道:“本门教义和规矩你们随后在学,现在先随南极下去学习入门道法吧。南极,带两位师弟先下去吧。” “是。”南极仙翁应道。随后南极仙翁走到姜子牙、昊天面前,说道:“二位师弟,随我来吧。” 姜子牙、昊天二人随在南极仙翁身后,出了大殿,寻找一个洞府,以为他们居住的地方。
待安顿好之后,南极仙翁便从怀中取出一部玉清仙诀,对昊天二人说道:“这是我们玉清仙法,虽然算不上高深,却是一切法门的基础,你二人可先在此修炼,有什么不懂的,可随时来问我。”说完便转身欲走。 昊天见状忙拉住南极仙翁,道:“师兄且慢走,小弟有些话不知当问不当问。” 南极仙翁笑道:“师弟有话就说,不必顾忌。” 想了一下,昊天言道:“师弟我听说玄门之中分截阐二教,不知两教的关系如何。” 南极仙翁看了一眼昊天,心中觉得奇怪,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师弟会问出这些,不过这些也不是什么秘密,稍微打听一下便知道,便道:“阐教便是我们的老师元始天尊所立,我们都是阐教门人,截教则是师叔通天教主所立,我们两家教派因为教义不同,所以甚少来往。说完,便看了一眼昊天道:“师弟问这些做什么。” 昊天笑道:“不过是听了一些乡野杂谈,故而有此一问,不过不知我是否可以学习一些截教的法门,引证旁门。” “当然可以,截教虽然和我阐教教义不同,不过也是同为玄门中人,互相借鉴一下,自是可以,不过不要太过,老师很是不喜那些截教之人。”南极仙翁善意的提醒了一下昊天。 “原来如此啊。”昊天故作恍然大悟状,心中有了一丝把握。 南极仙翁看了一眼昊天,道:“不知师弟还有何事,若是没有,师兄便要先去。” “多谢师兄。”昊天作揖道。 南极仙翁看了一眼昊天,便离去了,待到南极仙翁离去之后,姜子牙便迫不及待的说道:“老弟的山间杂谈倒是神妙,什么都懂啊。” 昊天看了一眼姜子牙,神秘的说道:“略懂,略懂,只是略懂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