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都市小说 - 重生之文华在线阅读 - 第58章 难道你想去经商

第58章 难道你想去经商

    元旦假期结束,1999年1月2日下午,徐畅然回到学校,在教室里继续写稿子。

    到了晚饭时间,感觉去食堂的人稀稀拉拉,徐畅然也不想去了,在家里吃了三天香辣,食堂的饭菜不对胃口。徐畅然就决定去吃李婆面。

    走到林荫道时,发现老柯从寝室方向过来。“老柯,干啥去?”

    “去吃面。”

    “我也是,一起去吧。”

    两人一同走出校门。老柯沉默寡言的,他这人很少主动说话,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他,觉得挺阴沉的一个人,但实际接触后,又很普通,甚至可以说挺随和的一个人。徐畅然想,还得自己主动说话。

    “听郎伟强说,你找他借了两本数学辅导书。”

    “是的,但是看不进去。”老柯眼神显得茫然。

    “怎么回事,应该能看进去的。”

    “不是,要看也能看进去,只是……像我这样的人,读个大学有什么用处?”老柯深沉地说道。

    老柯现在是处于茫然阶段了,不像自己,虽然也不知道读大学有什么用处,比如一定要读个什么专业,找个什么样的工作,但至少读大学这个目的是明确的。

    “不读大学你想干啥?”徐畅然问道。

    “我初一成绩还可以,后来开始看武侠小说,看了一两年又觉得武侠小说档次低了,看外国文学,想当大作家,结果你一直说这条路走不通,我承认你说得有道理,现在不知道干什么好了。我反正考不上名牌大学,读个一般大学感觉浪费时间,还不如不读。”老柯说道。

    老柯的话也有道理。读个大学,一般都是四年,多数人也是浑浑噩噩过来了,把青春当废纸。高中苦三年,大学享受几年,这样一折腾,大把青春就这样消耗了。老柯这种想法还是很现实的。

    “难道你想去经商?”徐畅然想起老柯的母亲在商场工作,老柯也偶尔参加商家搞的促销活动,这条线或许会成为一条出路。

    “不知道,没有本钱。”老柯回答。

    这句话啥意思,如果有本钱,说不定他还真有想法。算了,以后不劝老柯努力学习考大学了,那条路也许不合适他。

    两人来到李婆面,仍旧选了临街的桌子坐下,今天除了徐畅然和老柯,一个食客也没有。老柯一坐下就点了一碗杂酱面,徐畅然犹豫了一下,点了一碗排骨面。

    街面上路灯已经亮起,偶有行人匆匆走过,有一种节后的冷清。一时两人无话。

    屋里面的桌子上坐了几个女人,包括服务员在内,徐畅然回头看了看,发现几个女人中间,坐着一位老太婆,满脸皱纹,面容慈祥,莫非这就是李婆?今天终于见到真人了。

    老太婆周围的三、四个妇女,有的在打毛线,有的在吃东西,桌子上摆着两碗小吃。她们围着老太婆,小声地聊天。有种红楼梦里众人围着贾母拉家常的味道。

    原来李婆面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创立的,难怪价格如此厚道,味道如此老辣,真是民间传承下来的风骨与美味啊。

    现如今很多餐馆一开张就是冲着钱来的,谈不上cao守,怎么赚钱怎么弄,吃的东西不能令人放心。如今看见这幅画面,徐畅然为自己感到幸运,这家面店是可以放心吃的;同时又感到遗憾,因为这种面店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消失,再也不会出现了。

    热腾腾的面端上来了,两人取了筷子,埋头吃着。

    “老柯,有没有想过做饮食?”徐畅然突发奇想地问道。

    “饮食?有点辛苦。不过我妈来开面店的话,应该可以,她做的面好吃。”

    “哦,她做的什么面好吃?”

    “绍子面。跟杂酱面差不多,但我妈做的绍子种类多,香。”

    “你妈在世纪商场呆惯了,不愿意出来的。”徐畅然说道,世纪商场是云州市销售额最高的商场,有中央空调,冬暖夏凉,比出来开面馆舒服多了。

    “也是,我妈前几年以为要下岗,就说出来开面馆,结果没有下岗,面馆的事也不说了。”

    两人吃完面,两人各自付账,一起走回学校。

    徐畅然还要到教室写稿子,问老柯去不去教室,老柯说去教室没事干,还是回寝室呆着,就一个人回寝室了。

    徐畅然看着他的背影,想起以前他总是拿一本外国小说,眼神直勾勾的,蛮有气势的样子。现在虽然没有了不切实际的想法,算是接了地气,却也没了精气神。

    徐畅然独自回到教室,继续写稿子。

    小说的名字已经定下来,叫,看似以两个男主人公命名,实则暗示女主人公旖的少女心性。修改时剔除了一些不由自主写进去的解释性文字,增加了对话,更加突出画面感。

    在写作过程中,徐畅然不断审视这篇小说的价值,大致结构出来后,由最初的模糊变得明朗。在形式上加入了超现实成分,但表现并不生硬,而是自然融入。在内容上,探索了少女面对友谊与爱情的两难抉择,同时,如果把全篇划分为友谊篇与爱情篇,在时间顺序上爱情篇在后,而且加入了重生意识,使人感觉到友谊篇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而爱情篇是在自我意识建立后发生的,这样一种递进关系令人深思。

    由于期末考试还有一段时间,徐畅然得以全力以赴,争取把小说写得更完美,统计字数时,发现超过7万字。

    这样的篇幅,再投稿显然不可能。多复印几份,像撒网一样投几份杂志?徐畅然否定了这种做法,即便能在某个杂志上刊登出来,感觉意义不大。

    徐畅然最后决定,还是给杨嫣寄一份,让她提出建议。杨嫣一直在燕京,了解的信息多,又在杂志圈子里,不论是对这篇小说价值的判断,还是对其运营方面,都比徐畅然自己去做强一些。

    经过几天的辛苦劳作,徐畅然赶在星期五这天定稿,并到校外复印了一份,寄给杨嫣,附信希望杨嫣对小说本身的质量提出批评意见,并征求对稿子的运营处理意见。附信最后对杨嫣的帮助表示诚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