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在线阅读 - 第三百二十六章 余波

第三百二十六章 余波

    景炎十六年(元至元二十八年)发生在荆襄地区的这场骑兵之间的较量,于后世的史书中是有些矛盾的。

    比如按《宋史张唐列传》中所说:“……时(张)唐率骑前出郢州,遇敌骑来袭,遂与将军张世虎奋而击之,斩敌近千。……”

    北元方面则是:“哈剌觞率骑出宜城,适逢宋军前来,两军交战,击而走之。”

    总之,南宋这边说他们没输,北元也说他们赢了。

    只不过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双方大规模的行动都陷入某种停滞,或者说显得有些小心翼翼,反而是双方的骑兵变得极为活跃。

    北元当年夺取襄樊,从总体的战略层面上来看,他们是主动的进攻一方。但在此期间,有很多的时候,他们又处于防御的态势。

    这一是开始时,他们要防御襄樊的守军反包围。

    当初南宋在襄樊的力量也是很强的,不仅城池高大、坚固,光是储备的军资都可以支撑十年。所以吕文德才会觉得自己很有底气。

    当元军不断地占据了外围的战略要地后,襄樊的宋军自然不能完全无视,他们也进行了许多次反包围的突袭,只不过均被元军击败。

    随后就是在达成围困的目的之后,他们防御的重点就变为了阻拦宋军的增援。

    这里就不能不提到当时的元军主将阿术,北元能够拿下襄樊,乃至于以后灭宋,其实他的功劳非常大。

    客观地说,这时候元军所面临的形势,是内有宋军坚守襄樊、外临援军随时前来,并不是一个绝对占优的局面。甚至稍有不慎,很可能被对方翻盘,最终惨败而归。

    但阿术在此期间灵活地运用了攻、防两种手段,即:当宋军大举来援时,将他们放到宜城附近时再进行交战。

    由于宜城和襄阳之间还有个新筑的新城,这就既不用担心内外的宋军能够迅速会合,也便利于自己快速调集兵力抵挡、甚至击败前来的援军。

    时代于通讯联络手段上存在的缺陷,是内外宋军始终没有做到协调一致,以及阿术的战术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同时阿术也没有死板地就围在襄樊城下,而是间或派出骑兵,尤其是在冬季,袭扰襄樊以南的宋军,并且曾经一度打到了比郢州更北边的复州、德安府(后世的安陆),掠夺了大量的人口,使得宋军穷于应付,不能专心致志地考虑解围。

    阿术实际上是元初并不亚于伯颜的一位统帅,不过他死的很早,平宋之后他返回草原参与平定针对忽必烈的叛乱,于至元十七年的时候在军中去世。

    尽管如今襄樊在北元的手上,而且心中有着某种抑制不住的蔑视,忽必烈还是清楚:宋军已不是之前的宋军,玉昔帖木儿也不是当年的阿术,但自己只有一个伯颜。

    所以,在他事先拟定的计划中,北元于至元二十八年的进攻,目标只能集中在东南。

    为此,在玉昔帖木儿前往襄樊就任之前,他曾经当面交待:“现今襄樊之军,攻或力有不足,守则应当有余,你要多借鉴当初阿术的做法。切记,朕决不容其有失。”

    出于某种根深蒂固的骄横心态,玉昔帖木儿并不是不想与宋军大战一场,可前提是宋军“可欺”。如果宋军并不好欺,他就只能遵守大汗事先的吩咐,首先确保襄阳的万无一失。

    因此,哈剌觞和张世虎的这场骑兵之间的较量,就让他内心里产生了一定的警惧,他也没有预料到宋军中出现了如此强劲的骑兵对手。在他看来,这些骑兵显然是即将开始的襄樊争夺战中一个新的变数。

    这就导致了他于此战后,再度强化了襄樊的北面,尤其是宜城、南漳的力量,同时派出大量的斥候试图刺探对手的虚实。

    相对而言,宋军这边情况就复杂多了。

    张世虎其实一开始并不知道,就在他和对方“玩”的时候,得报的张世杰大吃一惊。不仅立刻就下令军中戒严,而且亲率兵马前来接应。

    张世杰觉得、或者说怕张世虎太冒失了,是因为在这样的事情上,他本人是有前车之鉴的。

    也就是在当年伯颜领军伐宋、绕过郢州继续南下之后,他曾经让军中的副都统赵文义率两千骑兵尾随追赶。结果后来中了伯颜的埋伏,不仅战死五百多人,而且赵文义力战身亡,其余的骑兵全都溃散。

    张世杰其实一直很清楚,张世虎的骑军在陛下的心目中有多重,这从朝廷在其中的投入就可以看出。如果让这支骑军遭受了不应有的损失,他真不知道会不会引起陛下的“震怒”。

    等他接应张世虎、张唐等人回营后,他更是真的生气了。因为此次交战,骑军的损失几乎达到了出战的三分之一,这就让他也觉得十分心痛。

    在南来那么多年之后,就是张世杰也早已认识到,培养一个合格骑兵有多难。而张世虎的骑军经过多方挑选,又训练了那么久,到目前为止,能拉出来仍不到七千。

    他禁不住将张世虎、张唐这两个“小子”痛斥了一番。

    随后,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又将此战前后的情况原原本本报给了陛下和兵部。

    张世杰知道,这件事在如今的军中体制下,不仅是瞒不住的,而且陛下已经分别授予他和刘师勇荆襄、东南总督一职,自己必须要尽身上的职责。

    受到兄长严厉训斥的张世虎,心中的确有点惴惴不安,不过仍然是张唐,却在之后给他吃了一个定心丸。

    “世虎,此战咱们输了?”

    “当然没输,若不是顾虑对方的后援,再战,哼哼,老子全灭了他们也不是不可能。”张世虎毫不犹豫地说道。

    听了他的话,张唐淡淡地说道:“哪就不用担心,须知,陛下从来要的是能战之军。此战,我军能战且敢战,陛下知道后,定然不会怪罪。”

    张世虎顿时眼中一亮。

    张世虎遇到对手的骑兵之后敢于一战,实际上不完全是因为他胆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原本并不畏惧对手。但这件事还是要追述到张家的家主张柔。

    前面提到过,当初张柔投降蒙古,不是因为在战场上被打败,而是由于交战中马失前蹄被对方抓获。

    张家是生活在游牧民族统治下已经几百年的汉人,他们当然对于骑马、射箭之类的事情原本就不是太陌生。话再说回来,想在金、蒙之间那个动乱的时期自保,武风也不能不盛。

    前面还提到过,张柔当年手下就有一支很强的骑兵,而且他们曾经去救过史家。

    所以,虽然后来投降了蒙古人,但在张家的这些人内心深处,其实并没有认为是自己输了。只不过既然降了,嘴上不说而已。

    张世虎弄了骑军后,除了在进入云南前,有过几次不大的战斗外,他的骑军就没有什么表现。说实话,他的心中也有点急。遇到了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他根本就不愿意放过,何况他身边的张唐也在跟着“起哄”,故此他一“激动”,就来了事。

    事实上,张世虎的脑袋就根本没热到发烧的地步。

    因为这次遭遇战的特点之一,就是双方交战的地点,距离各自的主力都不算太远,在当时的情况下,谁也无法准确地预料到哪一方的援军会率先到达。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另一方只怕当场就要吃大亏。故此,眼见一时半会打不开僵局,哈剌觞和张世虎就不约而同地形成一种默契:先就此罢手,来日再战。这就是此战的最后有点虎头蛇尾的主要原因。

    张唐早年和杜浒一样,很不安份,浪迹过江湖,但他是帝国前重臣张浚的后人,文化程度比较高。这个背景,是他当初被某人特意选出担任骑军督军指挥使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正是他家世的背景,在骑军的有些事情上,张唐实际上比张世虎这个当事人、甚至是有点关心则乱的张世杰看得更清楚。

    对于军中之事,某人从来都是敢花钱的,关键的关键是要看效果。只要这支骑军拥有可观地战斗力,他不仅不会放弃,更不可能怪罪。而检验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就没有比看战场上的表现还更直接的方法了。

    作为当初跟随文天祥勤王举义者之一的张唐,是了解朝廷里有些情况的。这么多年下来,杜浒的军情司花费大不大?别人或许不清楚,可张唐知道,那真的很多,多到甚至让常人难以想象。但杜浒给出的成效,让这一切都变得无足轻重了。

    所以,无论是为了复国的大业,还是个人的战功,乃至于以后的这个骑军,他都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此战绝对不应当回避。陛下和兵部将骑军派往荆襄,显然不是来摆样子的。这就是他在战前也鼓动张世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事后还就验证了他所说的话。

    张世杰的军报上呈兵部没多久,某人的诏书就到了军中。不仅所有参战者于军功之外另加赏赐,而且某人在给张世杰的密信中还写道:

    “……欣闻骑军于荆襄前线首战告捷,已仿佛看到我大宋未来十万铁骑纵横天下之情景。望少傅务必嘱咐两位张将军善加总结经验,以利再战。朕已让文相于云贵之地,尽力再多筹办战马。……”

    也就是自此以后,宋军的骑兵在战场开始变得越来越活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