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在线阅读 - 第四十八章 微澜

第四十八章 微澜

    景炎四年的三月,行朝迎来了一个有争议之人,他就是陈宜中。

    陈宜中是从沿海跑到占城的人那里、听到厓山大战的消息后跑回来的。他一直没有交涉成行朝驻跸占城之事,所以他原本还考虑了另一个去处,爪哇。在他看来,打不过,难道还躲不过?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大战不仅进行了,而且宋军还赢了,这就让他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回去吧,他已经中途弃众人离去。不回去吧,待在别人这里,总也不是个令人舒服的事;何况所谓的占城、爪哇,也不过是宋人眼里的蛮荒之地。几经犹豫,他终究还是决定回到行朝。

    对陈宜中的到来,东其实也有点头痛,因为在他的眼中,陈宜中是个说不清的人。

    从他所知道的原先历史来看,作为曾经的首席大臣,陈宜中在帝国危机时刻的很多朝政处置很有问题。

    当北元兵临城下时,他主张投降。可事到临头了,他又跑了,把摊子丢给了别人。陆秀夫和文天祥都曾代替他到元军哪里谈判。

    行朝成立后,无论是和文天祥、陆秀夫,还是和张世杰,他又都弄得不愉快。

    而当端宗皇帝死后,陆秀夫、张世杰等人立年仅八岁的卫王赵昺为帝时,“时陈宜中入占城,日候其还朝,竟不至。”

    但是,说陈宜中没有一点气节也不对。终其一生,他宁愿漂流海外也坚决不向北元称臣。因此,只能说这个人在性格和能力上,的确是有缺陷的。

    眼下他回来了,就带来了一个问题,用他还是不用他?

    用,他原先是朝廷的首席大臣,左丞相,可东现在不可能恢复他的职位。他跑了这一年多,就是朝中很多人对他也有看法。另一方面,朝廷现在的职位,多已有人占着了,你不可能要别人把位子让出来给他。

    可不用、或太随意地对待他也不妥,因为陈宜中不管怎么说,也算是端宗即位的拥立者之一。

    东把陆秀夫找来商议,陆秀夫却不愿意发表意见。陈宜中当年“整”过他,他现在说大说小了都不合适。

    东想了又想:“要不就让陈相担任礼部尚书,专门负责和番属的交往吧。”

    陆夫子一听,倒也没有意见,反正这一年多陈宜中就是在和番属国打交道。同时他们又决定:让前礼部侍郎邓光荐做陈宜中的副手。

    另外就是杨亮节,东决定把御史台交给他。

    这个任命其实陆秀夫并不满意,杨亮节喜欢专权人人都知道,秀王赵与择的死难,其实与他有很大关系。他管御史台,朝中众人会不会以后人人自危,真的很难说。但陆秀夫也知道,杨亮节不仅是国戚,而且还是陛下即位的功臣,因此在这件事上,他同样没有多话。

    东不是不清楚杨亮节的毛病,可他有点怕杨淑妃,心理上的障碍使他一直尽量躲着杨太后。他的想法其实很简单:给这位国舅爷找点事情干就拉倒了,省得他天天往杨淑妃哪里跑,给自己找麻烦。

    他亲自找来杨亮节,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他。然后和杨亮节说道:“舅舅,朝廷大臣和各地官员还是要监督的,朕把这个交给你了,你让夏士林做你的副手。”

    杨亮节一听就明白了:监军是不要想了,你就去监督官员吧。

    虽然他不满意,但也只能这样了,谁让他上岛迟了呢?

    因为怕他又乱来,以后整天弹劾这弹劾那,弄得人心惶惶,东还交代了他:“舅舅,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分地,你要带人四处去查看,防止有人舞弊。另外,岛上的人越来越多,瘟疫不可不防,士民起居条例也要天天检查。”

    “士民起居条例”就是前面东弄的卫生工作指示。现在刚上岛的人那么多,许多人还不知道或不习惯,这里面的事情不少,老杨,您就多做做这种有益的工作吧。

    杨亮节总算给安顿下了,但陈宜中却不高兴,因为这对他来说前后反差太大。他同样也明白自己到琼州迟了,可他认为自己有资格任其它的高位,比如右丞相,现在不是还没有任命吗?

    此外,他对行朝现在的有些做法也很不满意。这一是陛下规定,以后除陆秀夫外,文官不许过问军事。二就是取消过去的监军。

    陈宜中过去不仅是朝廷的左丞相,还兼都督,都督诸路军马,武夫们见了他都毕恭毕敬。而现在呢,虽然他仍是朝廷的尚书重臣,可既然不能插手军中之事,有些人见了他,态度上自然也出现看得见的变化。

    老陈心里已经对有些人的跋扈颇为恼怒,让他没想到的是,那些过去低贱的工匠竟然也开始犯上。

    老陈到琼州后,朝廷在琼山府改建、扩建所腾出来的空地,专门派人去给他盖了房子,这些人就是陆秀夫弄的什么建筑队。建筑队里的一些工匠在遇到陈宜中后,就按现在岛上的规矩没有下拜,仅仅是弯了一下腰,这就让本就心情不爽的老陈从里到外更不舒服,忍不住就呵斥了几句。

    但这些工匠虽然知道他是高官,显得有点紧张,却也并没有太买他的帐,反而辩解道:“这是官家的旨意,为得是让俺们不要把活给干坏了。”

    “郁闷”了的陈宜中忍不住就来事了。

    他没有去找文天祥,他知道文帅哥的嘴不饶人,有些话当着宋瑞的面他也没法开口,宋瑞现在就管着兵部。

    他更不能去找杨亮节,他们俩过去就有矛盾,谁知道哪个外戚会不会当场给他难看呢?

    相对来说,其实还是陆秀夫好说话。可尽管自己的资格很老,陈宜中现在还真有点无颜面对陆秀夫。

    故此他就联络了一些大臣,写了份奏疏上呈太后和陛下,指出朝廷近来举措上的缺失,要求按祖宗的制度行事。

    老陈的这个做法自然有发泄自己不满的意味在里面,不过东却没有马上去理会这份奏疏,因为他正忙着应付整军。

    校场阅军之后,翟国秀等人彻底坐不住了,他们的属下也都心思浮动,想加入禁军的人越来越多。

    编入“正规军”本就是许多人乐意之事,何况还有土地分。再说了,就算进入不了,也能得到许多田土作为回报,那也不枉兄弟们跟了朝廷一场啊。

    他们还在商议,方兴却在阅军一结束就迫不及待地找到张世杰,要求觐见陛下加入水军。

    方兴懊悔啊。现在带着那么多人,管吃管喝不提,就是军俸都已欠下不少,把这一切甩给朝廷解决岂不正好?更重要的是,张达这小子太不地道,竟然一声不吭、暗中就去见了陛下,听说陛下已经许给他一个炮船指挥使干,咱可是也想那炮船的。迟了一步啊。

    至此,在内外压力之下,翟国秀等人也就无可奈何地接受了朝廷的整编要求。

    东立刻在皇宫见了他们:“众位将军,朕知道你们是忠义爱国之士,朕向你们保证,将来你们会有更多的报偿。不要怕人少了,难道你们不希望自己将来的手下个个都是虎狼之士?”

    翟国秀他们互相看了一眼:“臣等谨遵陛下教诲。”

    东接着说道:“各位将军先到武学院里学习,朕相信你们会成为真正的将军。不就是些鞑子吗,他们也不过是一个脑袋长在肩膀上的人,并没有两个头颅。记住,朕绝不会亏待了跟随朝廷的忠义之士。”

    在随后一个多月的淘汰挑选过程中,有三分之二的民团和义勇被淘汰下来,只保留了二万五千多人。其中刘师勇的水师留下了一万多人,剩下的全部打散了编入步军。紧随其后的,是大规模的分土地,陆秀夫等人自然又是忙的够戗。

    东松了一口气:总算是把这个包袱给解决掉了。他这才开始应付陈宜中等人的上书。

    你完全不理会朝臣们的意见也是不行的,这是堂堂大宋,士大夫的势力强大。他知道别人已经开始觉察出了他篡改朝廷体制的用心,但他不能让步。

    没办法,只能转移视线地上课了。

    他告诉文天祥,把杜浒录的俘虏口供摘抄一部分给那些大臣看,并问他们一个问题:为什么北元在抄掠、屠城的时候,只有工匠是不杀的?

    自己有宝不知道珍惜,多想想吧。祖制?祖制就全是对的?

    他这边才和文帅哥交待完,没想到苏刘义、张德也跑来了。这两人还是为了“监军”一事。

    因为苏刘义是“标准的”士大夫子弟,所以陈宜中等人也找了他,还抬出了他的老祖宗苏轼,要他向祖先学习,谏言陛下。

    苏刘义对士大夫的力量是有清醒认识的,仅仅一个朝议汹汹就能让人吃不了兜着走。再说,陛下所为也的确有一些不同于先帝的做法。他倒不是想打退堂鼓,只是想提醒“年幼的”陛下,必要时,还是要“安抚”一下朝臣们,也弄些文士进督军司。

    而张德则认为这是多此一举。陛下把督军司这一亩三分地交给了咱们,咱们就应该掌好了。什么叫要安抚?以前是交给他们了,他们弄好了吗?但他也不好顶撞自己的上司。

    听了他们的来意,东笑了:“刘义将军,你考虑的很对,督军司是应该招些文士,将来督军得空之时,还要教兄弟们识字,多了解点道理。”

    苏刘义和张德一听愣住了:这怎么又多出来个第五条了,陛下你究竟是什么意思嘛?

    东看了看这二人:“二位将军,文士也是有热血之人的啊,刘义将军不就是家学渊源吗?”

    苏黑手难得地脸红了一下,和他的本家苏景瞻相比,他的书,读得真的是有些差距的。

    “朕以为,你们可以、而且应该到文士中招人,他们之中并不乏忠义之士。只不过他们必须先到武学院里学习,并通过你们的考核,你们说是不是?”

    帝国陛下的脸上又露出了坏笑。

    能通过文化学习成为文士,又能通过武训成为武士,这在后世就是双学士啊,那可是享受硕士待遇的,这样的人才怎么能放过呢?

    张德顿时拳掌相击:“陛下圣明。连陛下都跑步训练,其他人当然就更应该了。”

    至于这位督军司副指挥使心里想的,到底是训练人还是折磨人,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听了陛下的话,苏刘义的脸上也露出了狐狸般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