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三、慷慨赴死易
赵与莒靠在太师椅上,闭着眼,轻轻用手指敲打着桌面,单调而有节奏的“笃笃”声,在屋子里不停地响着。 博雅楼的这间书房里,只有他一个人在,所有赶来求见的朝中重臣,都被他摒斥在外。他要一个人静静,可是一静便是半天了。 “圣君贤臣皆不可靠……皆不可靠……” 他慢慢地摇了摇头,脸上浮起淡淡的笑来,这不是往常的苦笑,而是一种寻着知己时会心的微笑。 外头群臣都以为他现在是怒发冲冠,却不知道他一个人躲在博雅楼中,却是极度欣赏赵景云的文章。 唯有他才明白,赵景云所言是正理。历史早已证明也将继续证明,圣君贤臣都是不可靠的,数千年来,华夏儿女便有一种将命运交与他人、希望清天大老爷为自己做主的惰性,而读了些书有些仕途志向的儒生,也理所当然以天下为己任----其实是以决定他人性命为己任,故此才会有清官比贪官更可恶的说法。赵与莒不赞同这种说法,清官自然要比贪官好,但若是能有制度逼得贪官也变成清官,至少是逼得贪官弄权枉法的代价高昂,岂不更好? 而这制度,便是赵景云所说的民知、民有、民治、民享。要让平民知道自己的权力,拥有权力,明白如何行使权力,唯如此,那些官员才不至于为了迎合上官而做出些侵害百姓利益的事情。 然而,赵景云的观点虽是正确,却抛出得太早了。若是再过个二三十年。等自己年纪老了,身体开始不成地时候,他再拿出这个来,那个时候民众教化已经过了两代人,拥有财产、履行义务地中间阶层人数将超过大宋人口的六层,彻底的社会变革的基础才算是正式形成。 至于现在…… 赵与莒几乎可以肯定。若是他现在就大肆鼓吹赵景云的观点,那么首先来的便是士大夫们地集体背叛,就连魏了翁算是开明的,都无法容忍赵景云的观点,何况其余?然后是近卫军的分裂,作为一支他控制的决定力量。他目前能掌握近卫军,原因在于近卫军将领对于他这位“圣君”的忠诚,若是他自己都否认“圣君”地存在,那么近卫军将领必然要起异心,这不是他们惯于背叛,实在是人性使然。第三步便是大摊牌。目前占人口数量不过一成半左右的中间阶层。就要面对强大的反对力量……甚至他们内部,便会发生分化。 这个赵景云。倒真是个闯祸精,当初他到哪儿哪儿便会出状况。现在干脆便是自家惹事生非了! 门外传来轻微地脚步声。然后内侍与宫女低声问安。赵与莒听得出来。那是杨妙真来了。他从太师椅上坐正。四娘子来了。自己还想静下来想事情。那就不可能了呢。 果然。门上轻轻地敲了两声。然后听得杨妙真唤道:“官家。官家!” 赵与莒应了声:“进来吧。” 杨妙真走进来时怒气冲冲。她虽是三十许人。却风韵犹在。薄怒轻嗔地模样。倒让赵与莒食指大动。 “四娘子为何怒气冲冲。莫非哪个内侍宫女惹恼了你?”赵与莒柔声问道。 “不干内侍宫女地事情。我只是恼了那不知好歹地赵景云!”杨妙真答得很爽直:“陛下便是一昧宽厚。将这般腐儒都惯得没了上下。若无官家这般圣君。他们地狗头便早被那些蛮人异族取去。哪还有闲情逸致在这对我官家指指点点!” 杨妙真不是赵与莒,看不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她几乎是出于本能,对于一切反对赵与莒地东西怀有恶感。她并不是很关注报纸,只是今天听得天子勃然大怒,将宫女近侍都斥退,一个人缩在博雅楼里,连丞相魏了翁都被召来骂了一番。她寻人打听原由,知事是赵景云那篇文章掀起的风波,又去看了那文,然后便怒气冲冲地过来。 “咦?” 赵与莒并没有她料想地那么生气,所以对她这么激烈的反应很是惊讶了一下,然后哑然笑道:“连你也惊动了……” “如何不惊动我,再这般下去,官家这身龙袍都要被那大胆腐儒夺去!官家,我向来不问政事,谨守后宫不应干政之礼,但那赵景云那厮却不守人臣之礼,官家便是一向宽厚,也不应纵容之!” “依你之言,当如何是好?”赵与莒问道。 “为后世子孙计,当诛之。”杨妙真斩钉截铁地道。 杨妙真地话语里透着一股森冷的味道,赵与莒看了她一眼,心中微微一凛。赵景云的说法太激进,几乎就是将皇族逼向绝境,就是杨妙真,也意识到这一点。虽然赵景云现在只是否认圣君的存在,可下一步便是否认君主制度本身,到那个时候,那要么是无数皇冠落地,要么是无数人头落地----无论是哪一种,都将伴随着大量的流血。 只是真要将赵景云这具有先驱性的家伙除掉么? 赵与莒轻轻拍了拍杨妙真的手,沉吟许久:“赵景云其文虽大逆,其人却有大功,况且若是此时将之除去,岂不是向天下臣民宣告,朕怕了他的那套谬论?” “况且国朝三百年来,只有以言取士的,未曾有因言杀士的,若是以其大谬之言杀之,日后再有人面刺朕之过失,是否也要杀之?” 赵与莒说这两句话时很平静,杨妙真有些不知所措,分明是听得天子大发雷霆,怎么自己进来后反倒是他在宽慰自己?而且,从他的口气来看。他虽是怒极。却产并不想杀赵景云? “为人君者,一言一行,都关乎国之气运,不可不慎之。今日我杀了一个口出狂言的赵景云,明天便可以有子孙以此为例,杀那些敢于直言进谏地忠义臣民。相反。朕之威权,已经在金人、蒙胡和外敌争斗中立起,朕不处死赵景云,有谁会以为是朕怕了他,有谁会以为是朕拿他无可奈何?” 赵与莒这番话与其说是在说给杨妙真听,还不如说是在说服自己。处死赵景云当然不是什么难事。天下臣民也没有谁会蠢到认为天子当真不忍杀或不敢杀一区区书生,更不至于因此而产生背叛之心,相反,他们只会因为天子宽厚而勇于进言,让臣民敢于发表自己地意见,这才是赵与莒希望得到的结果。 “官家之意。就此放过赵景云?”杨妙真问道。 “自然不是……若就此放过他。朕又心有不甘,而且对于天下一心向朕的臣民来说。岂不是巨大的不公?”赵与莒嘴角抽动了一下,浮起一丝冷笑来。 既是求仁。那么便让你求仁得仁吧。 第二天晨。 积聚了一晚上的阴云,还没有变成雷雨。空气依然沉窒得让人喘不过气,象是将块石头压在人的心上一般。 往常这个时候,大宋时代周刊公署前应该是人来人往分外热闹,前来领取报纸地发行商们,怀着希望远道而来献上自己文章的儒生们,到周刊公署来帮工磨练自己的太学生们,他们可以将公署前两棵大樟树上的鸟儿惊得吱吱喳喳乱叫不停。 但今天却不同,公署门口站着近卫军士兵,他们的枪上了枪刺,雪亮的刀尖泛着寒意,虽然值了很久地班,可是个个还是神采奕奕,没有丝毫疲惫,相反,那凌厉的杀意,让路过的行人都忍不住绕开来。 “这大宋时代周刊要倒楣了!” 有行人窃窃私语,昨日的事情,在临安这样的地方可是守不住秘密的,才短短地两日,便已经是人尽皆知了。 因为有近卫军在地缘故,今天倒没有谁来泼粪,邓若水起来后听着门房小声地禀报,心中倒有些为近卫军的到来而高兴了。 昨天傍晚,这队近卫军赶来后一语不发,任他如何询问就是不搭理,往门口一站,有如塑像一般。邓若水还没有自恋到以为这些近卫军是来保护他们地地步,大致能猜出,近卫军的到来,实际上是为了控制住他们地行踪,不让他们到处乱跑。现在就只等临安府提点刑狱司派人来捕他们入狱----也有可能是军情司的人来,他心知难以脱身,反而觉得坦然,只是原本与此事没有太大干系地吴文英也被卷进来,实在是有些可惜。 想到吴文英,便听得他的声音:“邓公,邓先生!” “昨夜睡得如何?”邓若水收拾好身上的穿戴,便向吴文英道。 “昨夜睡得甚好,此地极是安静。”吴文英笑着答道。 吴文英对于赵景云的文章,也是不尽赞同,但他有一点是意识到的,那便是圣君贤臣不能解决一掉问题。当今天子算得上圣君了,朝堂上群臣也是人才济济一时之选,可以算是贤臣,天子也好朝臣也好,都反复告诫地方官吏要亲民爱民,可是地方上的那些官吏们当中,总能出现一些歪嘴巴的和尚,将好端端的经都念乱来。象是让他险些丧命的京西行省矿难事件,天子与朝臣只能在事后进行补救,虽说迟来的正义也是正义,可毕竟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只要官员一昧靠迎合上意来升迁,那么圣君贤臣也无法杜绝类似事情发生,哪怕不是杜绝,只要别象现在这样普遍也好。 “君特……”邓若水微微一沉吟,终于还是开口道:“昨夜我反复思量,此次周刊万无幸理,龙有逆鳞,我等此次是披了逆鳞。” “邓公不必多说,我虽然与赵曼卿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此次事情当中,我也觉得只靠官家一人,这天下永远海宴河清之日,曼卿所言民知、民有、民治、民享,乃是大道。更何况此事因我之文而起,我若是置身事外,不免为世人所讥。男子汉大丈夫,当勇于任事,岂可临事苟且!” 吴文英不等邓若水开口劝说,便拒绝了他的意思。 邓若水还待再说,赵景云却皱着眉过来,李仕民笑嘻嘻地跟在身后,他怕赵景云误会,便不曾继续往下道。 “今日竟然无人上门,倒是件稀罕事情。”赵景云目光闪烁不定,打了个哈哈道。 “曼卿有什么话便直说,何必如此作态!”邓若水笑道。 “邓公,却是我连累了周刊与诸位……”赵景云抱拳向他施礼,才直起腰,便听得外头一个声音道:“哪只是你,如今在外头,你挨的骂反倒没有我挨的多。” 随着话音,张端义满脸苦笑地溜达进来,众人当中,他年纪与邓若水较大,满面皱纹挤在一起,显得甚为苍老。一见着他,邓若水便顿足道:“你来做甚,我给你的电报,你未曾收到么!” “正是收到了才来,如何能让你替我担责。”张端义摇了摇头:“这番事情,实是……门口那些近卫军是为何而来?” “不知,昨日便到了,大约是怕我们逃了吧。”吴文英笑道:“先生可是张正夫?” 无需介绍,这个时候仍然如飞蛾扑火一般来到周刊公署的,除了他们这些人外,再无别个了。 “人似乎都到齐了……”邓若水看了看众人,也忍不住有些心神激荡,他猛地一拍桌子:“我去让人送桌酒席来,咱们今日不醉不休!” “怕是没有哪家店铺愿给咱们整治酒席啦。”张端义嘟囔了声,他在列车上可是听得那些商贾们对于自己文章的批评。 声音虽小,却让众人都听得清楚,众人面面相觑,情知这是定然的事情。正犹豫间,门房的老头儿却苦着一张脸走了过来,他恭恭敬敬地向邓若水行了一礼,期期艾艾地开口道:“邓先生,小老儿得幸为周刊守门,实是几世修来的福气,原本应当留下与周刊共患难的,只是方才家中犬子来了,死活要让小老儿先回去……” 邓若水微微一笑:“自然使得,放你七日假……工钱你先去帐房上结了吧。” “小老儿知道这是不该,只是听人说起……说起……”门房老头又看了赵景云一眼,摇了摇头:“这位赵先生毕竟年轻,那文章实是不妥,咱们的天子官家,不就是圣君在世么,他不妥,实在是不妥!” 赵景云面上抽动了一下,看着那门房,露出淡淡的失落来。情形至此,也远出乎他的意料,他原以为自己文章一出,天下便是不云集响应,也应该会有赞同之声,可没有料想的是,他文章中原是替着那些小民说话,可那些小民却并不理解他! “我来晚了么?”就在他伤感之时,忽然听得有人道。 “这人是谁,声音如何这般熟悉?”张端义心想。 注1:崔杼弑其君,杀史官兄弟二人亦不得改其文,而欲杀其三时,南史氏已至宫门之外矣。我华夏读书人,远距离革命家向来是不少的,但这种勇于牺牲者也不少。慷慨赴死者,即使理念未必正确,可他们这种精神,正是我华夏正气不绝的缘由。作者笔力有限,这大难临头之际的气氛,可能写得不是很好,但花费这么多笔墨,能让读者骂一声迂,那便是达到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