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都市小说 - 花开杏林在线阅读 - 第十六章 暑期畅想(下)

第十六章 暑期畅想(下)

    怎样才能筹到足够的钱出去租房子住,脱离是是非非,以方便自己消化先师杜龙传给的功法,成了韩端的一个难题。

    至于这个出去住的想法,他一直没明讲给mama李婷知道,生活节俭的母亲必定会持反对意见。

    不管怎样,为了不被人看作另类,韩端是下了这个决心了。那么一个没有特长的大学生,该想点什么办法呢?

    利用掌握的这点医学知识挣外快?幼稚的想法很快被韩端自己给否定了,到现在都还算不上真正入门,会误人害己不说,也很难有人相信自己。

    写书吧,既然专业方面行不通,写作方面有点特长的韩端就有了新主意,自己文笔不错,还曾在报刊上发过几篇小豆腐块呢。

    如能出本书挣点稿费,公寓租金大概可能解决吧,但写什么东西好呢?关键要有速度,如果慢了就要影响到租房计划,时间不等人啊。

    机灵的韩端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好的楔入点,写就写点别人不知道的东西,这样才有卖点。他搬来了大堆的资料,就在家里认真的写作起来,好在现在网上资料也齐全,查阅非常方便。

    闷头在家里写书,等父母都出去了,写得累了,就活动活动腿脚,练练[九灵技],生活过得倒也充实。

    [龙眠]让他的体内多了一股淡淡的气机,时有时无,也不知道有何功用,改变却是切切实实存在的。

    写作之余,更重要的事情,当然就是消化先师以不可思议的方法灌输给他的那些知识,尤其是中医学方面的。杜龙一生所学驳杂,几乎包罗万象,对韩端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他买来了市面上能见到的几乎所有中医学方面的书籍,对照着参详。学习人体的xue位,背诵中草药名称以及方剂的组成。

    韩端没什么中医基础,一下子上手,理解起来当然有一定难度。但他也有便利之处,无论是否愿意,杜龙那些精妙的理论都满满当当存在脑海里了。而且,学习能力较以前也有了很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就算熬个大半夜第二天也丝毫不感疲惫。

    借了写作的便利,韩端翻阅了大量中医典籍,记下了厚厚的几本笔记。他也是第一次明白,原来看似无奇的针灸还藏了如此之多的神妙。

    韩端偷偷买了几包银针随身携带,以便随时练习。

    自家儿子本来原先就不爱出门,所以父母也不太去留意韩端半个假期都在干些什么,一家人倒也相安无事。

    就这样,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这是一个非常充实的假期,韩端的收获从来没这么多过。

    ……………………………………………………………………

    假期结束,回到学校的韩端首先到学生处报了名,新学期要搬到学校外面租房子住。

    高校很多开销都要靠自己想方设法填补,所以附近的出租公寓大都属于学校物管处的,为了吸引更优的师资力量,补贴教研和设备上的亏空。在种种利益驱使下,一些条例也就形同虚设了。

    就算上学期出了韩端这样的事,学校也不可能放弃这块大蛋糕,只不过稍稍做了变通而已。其实只要学生愿意租住学校房产,新的《学生守则》也约束不了太多。

    房源大部分都有些年头,多数位置离学校并不远,就在中洲大学大与另两所大学的中间区域,这是学校当年分离时争得的利益。

    学生住在这里,不太会影响每日的功课。

    学校一块很大的经济收益来自公寓,所以还是很注意维护的。公寓分成好几个档次,有些是为有钱人家的子女准备的,称得上比较豪华;边边角角的那些小单元房,自然就是为韩端这种情形的经济实力较差的学生准备。

    个别是好几个同学合租,可以节约一部分费用,这种情况以新生多见。而更有两情相洽的男女生在这种住处为以后的婚姻生活做预习,借着各种名义同居于此。

    因此类种种原因,中洲大学数所学院,共同几万名学生,出去住的并不在少数,百十幢公寓房经常供不应求。

    韩端以前没有动过这种想法,因为出去住还是比住宿舍花钱多,刘想有过租房的想法,为了跟他在一起才坚持在了宿舍。

    有了这个前提,韩端觉得开刘想开这个口挺不好意思,按事先设计好的做了交待,表妹肖凌零会过来跟自己一起住,所以不能跟他一起。

    刘想虽然稍显遗憾,却也无法反对,韩端失踪的时候,他是见过那个表妹的。

    等学校报批,刚开学也有不少事情要做,韩端依然要先住宿舍。每日清晨依然早早起来,心急地跑到cao场跟何老会合。

    一个假期未见,再次见到年轻人何秉书同样很开心,习惯了有人做伴,突然两、三个月要独自一人,实在挺无聊。

    经过假期里的苦读,韩端改变了许多,进步了很多,仿佛一张洁白的纸被妙笔填入了许多意境,也就有更多的东西向老专家请教。

    两人边一起运动边讨论问题,更多的是韩端向老人请教自学中医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

    作为中医学方面的泰斗,何秉书从来没碰到象韩端这样的学生,而且还是个学中医的。感于他的勤奋好学,老人家更惊于这个年轻人带给他的新鲜感,甚至有些观点是他这个干了大半辈子的老中医都没有想过的。

    临床二年级的西医学生见解不凡,但什么使他在一个假期里改变这么多呢?两三个月的时间,这似乎用突飞猛进来形容都远远不及,从某些方面讲,他比自己带的有些中医研究生懂得还要多呢。

    这个孩子怎么就能这么先知先觉呢,根据老人的观察,至少在假期之前韩端对中医的理解还是很肤浅的。

    当然,他不可能清楚,这些带给他惊奇和惊喜的问题,大都来自于几百年的中医前辈——一位让后辈中医学者景仰的前辈。

    爱才之心,使何秉书毫无保留,倾尽所有来给韩端讲解。

    时常感到这个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太有针对性了,往往正是处在初学阶段的中医学生最难理解的,但即便自己很有灵性的那部分学生,大都是到了临床实践,回过头来才会认识到。

    讨论渐渐深入,韩端的提问也越来越深刻,甚至个别疑问害得何老不得不回去翻书,才能综合给出合理的答案。

    跟韩端在一起,老人家仿佛被逼得年轻了。所谓学无止境,何秉书很高兴能因年轻人激发自身的活力,但这孩子学习的进度也太快了点,好像隔一日就能换了个人一样,甚至有时觉得如同在病房里跟那些高年资医师讨论病情。

    困惑之余,何老更感到开心,好长时间没有年轻人提这么尖锐的问题了。他慢慢喜欢上这个年轻学生了,不免时常在心里惋惜:这么好的孩子怎么会学了西医呢。

    一老一少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何老口中的称呼,也慢慢从小韩变成了小端,甚至邀请随时联系,自己研究所的大门永远对他敞开着。

    回校见到何老的第一天,韩端把在假期里完成的手稿交给了老人家,请他帮着过目。

    先师杜龙有这样的教诲:做人要懂得借力,尽人事而听天命,方为上选。

    韩端于这点领悟地很快:靠一个在校学生的能力,要想迅速出书,根本就不现实。既然写的东西跟中医有很多关联,那么就请德高望重的老人出马吧,或许就能事半功倍呢。

    这倒不错,不仅可以向老人家讨教,还可以得到些另外的帮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