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一炮之威
距离马塔克岛北面50海里的水域,华夏国护卫舰之一的致远舰正静静的停在这里,等待着大校刘秀山他们的归来。 舰桥,临时舰长从后面走了进来,他看了看四周的薄雾,皱了皱眉头,然后问一旁的通信员:“大校那边又传来消息了吗?” 通信员马回答:“没有,舰长;最近的一条消息还是在二十分钟之前发来的,告知我们临时指挥部已经搭建好了。” “嗯!”临时舰长一听点了点头,然后坐在了舰桥舰长的椅子。 在他刚一坐下,一旁的电台里传来“兹、兹、兹······”的杂音,然后是:“呼叫致远舰、呼叫致远舰,这里是指挥部,这里是指挥部,收到请回答,收到请回答。”的声音 一旁的通信员自然马回答道:“致远舰收到,致远舰收到,指挥部有什么指示,指挥部有什么指示?” 然后在电台里传来大校刘秀山十分生硬的声音,他命令道:“我是大校刘秀山,我是大校刘秀山,目标,开始炮击!” “是!” 通信员听完大校刘秀山的命令,立刻用纸记下了大校所报的坐标,然后起身将纸递给了一旁的临时舰长; 临时舰长接过抄有坐标的纸,立刻拿起一旁的话筒,说道:“军情处,军情处,我是舰长,我是船长,启动舰炮,启动舰炮。” “是!” 话筒内传来军情处指挥官的响亮回答,然后临时舰长抬头看了一眼指挥室外不远处的舰炮,几秒之后,本来没有启动低着头的舰炮开始下左右的缓缓移动起来。 舰炮启动,临时舰长马说道:“目标位置,开始炮击!” “是!” 话筒内又传来军情处指挥官的响亮回答,然后临时船长看到本来十分有规律正在慢慢下左右移动的舰炮突然定格在一处,然后“咚”的一声巨响,一个如成~人大~腿般粗的弹壳从舰炮左侧的退壳位弹了出来,而同时火箭弹从舰炮口拖着火尾与清烟向不远处的马塔克岛左面直直飞去。 ······ “炮击!?” 马塔克岛部雨林的临时指挥部,万福开始听到刘秀山要联系致远舰,以为他终于想通了,要呼叫护卫舰的支援过来,然后再一起攻打马塔克岛,可当他听到刘秀山的命令居然是炮击后,不由得愣了一下! 愣神两秒之后,万福马反应过来,立刻转身抬脚向帐篷外跑去。 万福突然想到在致远舰这艘护卫艘是配备有舰炮的,而由于致远舰离马塔克岛并不远,整个马塔克岛都在舰炮的射程范围之内,他现在想知道刘秀山这位大校一时愤怒给的攻击坐标不会是前哨站的腹地吧,要是这样,一颗火箭弹将前哨站的腹地给炸了,那么那些毒品全都成灰了,钱也没有了啊! 现在万福终于明白之前刘秀山为什么谈都不和毒枭的主事人谈,而是直接要让别人投降,这一颗火箭弹过去,毒枭的前哨站不攻自破啊! 万福一跑到帐篷外,抬头向岛的北面看去,在他刚一抬头,层层薄雾之有一颗火箭炮拖着火尾划过天空,向毒枭前哨站的左边飞去。 “那是——” 在万福正想说点什么,火箭弹已经落在了毒枭前哨站左边的地雷带。 只听见“轰隆隆”的一声巨响,数颗绿油油的大树瞬间被点燃,火光熊熊,强大的空气冲击波以火箭弹为心迅速的扩散开来,而冲击波这一扩散,地雷带里埋着的一个一个地雷先后被引爆,只听见“轰”、“轰”、“轰”、“轰”、“轰”、“轰”······ 一百来颗地雷先后全部爆炸开来,毒枭前哨站的左面变成了一片火海,而经过一百来颗地雷的加强,强大的空气冲击波向四周席卷开来,首当其的是前哨站的正面,正面两个瞭望塔、防御工事、护栏等东西瞬间被推得东倒西歪,而前哨站四周的层层薄雾也被瞬间被吹散。 万福看着毒枭前哨站左边的一片火海,不由得咋了咂舌,立刻明白了许多刘秀山之前的怪异举动。
之前万福同刘秀山他们在马塔克岛北面汇合后,万福是给刘秀山他们详细的描述过整个毒枭前哨站的情况,他描述得十分仔细完整,想让刘秀山趁着薄雾立刻出击; 可后来刘秀山听完万福的描述之后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而是搭建起临时指挥部,派出哨兵,派出哨兵算了,还派出扫雷部队要探明前哨站左边地雷带的大概位置,当时万福认为是多此一举,即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跟刘秀山强烈的建议过,刘秀山笑着摇了摇头,将万福谅到了一边; 现在万福明白刘秀山为什么要探明左边地雷带的大概情况了,是为了现在好放这一炮;而有这一手准备的刘秀山在听到唐宇达受到毒枭火箭弹的攻击之后,居然没有向他汇报反而私自做主继续前行造成更大的伤亡自然是非常愤怒; 当时如果唐宇达在受到毒枭第一颗火箭弹的攻击之后向刘秀山汇报情况,刘秀山一定会命令启动舰炮,然后让唐宇达再带兵冲峰的; 而刘秀山之所以不一开始直接启动舰炮将毒枭前哨站的左边点燃,是因为启动舰炮太贵了,舰炮内的火箭弹可毒枭使用的火箭弹要大一轮,价格可不止一轮,而是要番几番,这也是为什么刘秀山在启用舰炮前要见万福,并向他再索要三千万的原因。 之前刘秀山吩咐叶兵保持警惕、等待信号、然后指挥冲峰,并不是他想不牺人手硬拿下毒枭前哨站,而是让叶兵等待毒枭前哨站的左边被炸之后,毒枭前哨站的正面会被波及,打开了天然的口子,叶兵只需要带着士兵冲进去收割毒枭的生命好。 而现在叶兵也是这样做的,万福透过狙击步枪的狙击镜看到,叶兵已经开始指挥人手开始冲峰了! /html/book/39/39827/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