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宋朝那些事儿在线阅读 - 第二章 危急关头有青年

第二章 危急关头有青年

    赵匡胤十三岁的时候,他的弟弟赵匡义出生了。

    赵匡胤原本有一个哥哥,可惜哥哥不幸早逝了。他没当成哥哥的弟弟,却成了弟弟的哥哥,而这个弟弟,将影响他的人生。

    赵匡胤渐渐长大,由于家庭环境还过得去,可以读书识文,可以骑马射箭,因此文韬武略,着实是个人才。

    更重要的是,赵匡胤颜值颇高,所谓“容貌雄伟,器度豁如”。

    过了五年,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为他迎聘了贺氏。新婚燕尔,夫妻二人十分恩爱,在开封过着尽管些平淡,但还算幸福的日子。

    可惜好日子不长,才过两年,契丹大军南下,势如破竹,很快攻进了开封,在城中大肆抢掠。整个京城,是鲜血,是哭喊,是火光,没人能够制止,没人能够反抗。在野蛮的屠戮面前,文明不堪一击。

    赵匡胤一家也在战祸中日渐困顿。亲身经历了战乱之苦,赵匡胤的心灵受到了撞击。

    耶律德光本想把开封作为辽国都城,从此扎根中原,中原各地节度使极力反对,耶律德光惧怕各地中原军队群起而攻,只得北还。

    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知远乘势在太原称帝,六月进军到开封,建立起“后汉”,沿用后晋天福年号。

    在兵荒马乱之中,二十二岁的赵匡胤辞别了家人,外出谋生。

    如同现今即将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赵匡胤心想着建立一番功业。

    不知道是不是他不愿依靠父亲的关系,非要走出一条自己的人生路,赵匡胤来到湖北,孤身投奔复州防御使王彦超。

    初入社会,阅历尚浅,难免碰壁,赵匡胤也不例外。他投奔王彦超便被拒绝,这跟大学生拿着简历首次面试遭遇失败一样儿一样儿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我赵爷是什么人,你小子不留我,是你小子没眼光。总有一日,你小子肠子都要悔青。”

    王彦超给了赵匡胤一点儿路费让他走人。

    赵匡胤便另觅他处。

    这一日,赵匡胤来到襄阳。吃馆子、住宾馆,盘缠已经花光。

    正没计较处,远远望见一座寺庙,心想何不进去碰碰运气?再不济,总能蹭顿斋饭,毕竟肚子饿得慌了,管他寺庙道观的。

    打定主义,赵匡胤便向寺庙走去。他才跨进庙门,七八个小沙弥便将团团他围住,不准他入寺。“奶奶的熊,许尔等化斋,却不准老子蹭饭,是何道理?”

    赵匡胤气愤填膺,既然无法言语沟通,那便以武相见罢。

    他自幼习武,估计群僧也不会什么少林武功,哪里是他的对手?须臾之间,人人身中数脚数拳,毫无还手之力。

    正闹得不可开交,一个老和尚走了出来,问道:“何事喧哗?”

    一干僧人尚未回答,老和尚远远看着赵匡胤,忙说:“恭请施主进寺。”

    老和尚在前领路,赵匡胤不慌不急地跟随其后。来到禅房,老和尚急忙吩咐寺里准备饭菜。眼下也没什么讲究,先填饱肚子再说。因此虽是素菜白饭,赵匡胤也先饱餐了一顿。

    赵匡胤吃饭的时候,老和尚借故离开。这老和尚也真是神人,赵匡胤刚刚放下碗筷,他便再次来到禅房。赵匡胤心想:“这老僧倒是识趣,否则我刚才那狼吞虎咽的模样岂不叫人家笑话?”

    老和尚在赵匡胤对面坐下,兀自闭目不语。

    赵匡胤倒也不急,静静坐着,稳如泰山。

    约莫一刻钟功夫,老和尚终于开口说:“往北则有遇!”有野史说老和尚说的是“遇郭乃安,历周始显,两日重光,囊木应谶。”

    赵匡胤是何等聪明之人,忙回道:“多谢神僧指点迷津,厚恩不敢忘。”起身便要告辞。

    老和尚也不留他,命人取来金银赠与赵匡胤,亲自将他送出寺庙。

    赵匡胤辞别老僧,径直北上。得了老和尚的指点,建功之意更切,再无游玩的闲情逸致。

    他一路北上,途经一处兵营,远远望见帅旗上赫然书着一个大大的“郭”字,心中大喜,忖道:“莫非发迹在此?”

    赵匡胤按捺住心中喜悦,直奔军营。

    这个军营的最高指挥官正是身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

    “人生得遇贵人,成功便有一半。”

    也许,郭威便是赵匡胤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

    郭威很是欣赏赵匡胤于乱世中想要建功立业的气魄,将他收在帐下,赵匡胤便成了郭威的亲兵。

    时逢河中节度使李守贞起兵造反,郭威受命西征,屡立战功,越发受到后汉朝廷重用。赵匡胤跟随着郭威,尽管一直身份低微,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历练。

    公元951年正月,郭威正式称帝,建都汴京,取代后汉,建立后周政权,史称“后周太祖”。

    三年后,郭威病逝,其养子柴荣继位,也就是后周世宗。

    世宗胸怀大志,他知左谏议大夫王朴精通术数,便问他:“朕当得几年?”王朴回答说:“微臣才疏学浅,斗胆以所学推断,当可三十载。”世宗闻言十分欣喜,说:“若如亲卿所言,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其宏图可见一斑。

    然而,这位雄心勃勃、年富力强的皇帝登位不久,建都在山西太原的北汉便联合契丹发兵灭周。

    大兵压境,世宗御驾亲征,率师抵御。

    公元954年3月19日,后周军队与北汉契丹联军在高平县巴公原对峙。说是北汉契丹联军,实际上战场上只有北汉军队,因为北汉主刘崇轻敌,让契丹人在远处看他表演。

    有风。剧烈。从北吹向南。

    刘崇坐镇中军。有大将来报:“启禀陛下,北风猛刮,此乃天助,正好进攻。”

    刘崇微微一笑,捻须道:“不急,不急!此刻敌军防备有加,不宜进击。”

    过不多时,风向反转。

    刘崇下令进攻。

    的确,当“北风那个吹”时,后周军队保持着高度警惕,时刻防备着北汉军队的进攻。此时风向改变,他们反而放松了。刘崇正是想利用对方这个心理,攻其不备。

    果然,交战不久,后周右军指挥樊爱能、何徽便败下阵来,仓皇逃跑,后周军队阵脚大乱,不少士兵抛械投降。

    柴荣毕竟是柴荣,眼见军队大乱,竟然纵身上马,率领亲兵径直冲向北汉中军,直指刘崇。

    身任宿卫将的赵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这一声高呼,柴荣定是听到了。

    赵匡胤并没有跟随柴荣冲向敌军。他反而回撤,找到张永德,说:“请将军率弓箭手抢占左翼高地。”

    张永德猛然醒悟,当即付诸实施。

    赵匡胤自率两千精兵攻向敌军右翼。

    流矢与羽箭齐飞,士兵共战马喧嚣。

    镜头投射在赵匡胤身上,只见他身先士卒,杀敌无数,越战越勇。这一切,周世宗都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头。

    战况斗转,在柴荣、赵匡胤领兵冲击之下,兼之张永德“以箭助攻”,北汉大军不住退却。

    刘崇万万没有想到,顷俄之间,形式会变得如此被动。他当然不肯死心,亲自挥舞战旗,意欲指示手下军队上前迎敌,可惜士兵们太不争气,只顾逃命去了。

    刘崇绝望已极,抛下战旗,自己也开始了逃跑。

    此次大战,北汉兵死伤无数,丢盔弃甲,最后,北汉主刘崇仅领百余骑兵狼狈逃脱,当真是“偷鸡不成,反饰把米”,“没赔夫人,也折了兵。”

    巴公原之战,赵匡胤于千钧一发之际挺身而出,可谓功不可没。尤为重要的是,他在危急中保持头脑清醒,有勇有谋,果非等闲。

    对此,周世宗心知肚明,心知赵匡胤定是一个有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