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游戏小说 - 游戏美食家在线阅读 - 第四百五十三章 饮食搭配

第四百五十三章 饮食搭配

    同嗜——“口之于味,有同嗜焉。易牙先得我口之所喜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出自孟子的,意思是说人们口味偏爱还是有普遍性的,有大家一致喜欢的味道,厨师对于这种普遍性偏好的把握,可以让五湖四海的都满意,达到“众口难调调众口,一人巧作千人食”的效果。

    ……

    知味——孔子的嫡孙子思著有,认为“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意思是说:能吃不代表喜欢吃,喜欢吃不等于会吃。能吃的人,胡吃海塞了一辈子,也未必知道自已在吃些什么;喜欢吃的人,也仅止步于津津乐道某些口齿艳遇;真正会吃的人,却能在寻常瓜菜中发掘出旖旎风情。

    在鲁菜中,有许多菜肴与历史文化名人联系在一起,例如:

    诗礼银杏——孔子教其子孔鲤学诗习礼时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事后传为美谈,其后裔自称“诗礼世家”。至五十三代衍圣公孔治,建造诗礼堂,以表敬意。堂前有银杏树两株,苍劲挺拔,果实硕大丰满,每至仲熟。孔府宴中的银杏,即取此树之果,故名”诗礼银杏。

    ……

    烧秦皇鱼骨——是孔府早期的一道名菜。据传,在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时,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鲥,将、、等经典书籍偷偷藏于孔府故宅夹墙内。到了西汉景帝三年,皇帝刘启将其子刘馀封为鲁王。鲁王在治宫中,发现了孔鲥偷藏的这批经典书籍,重新加以保存。为了纪念孔鲥藏书,金代,在孔庙的孔子住宅,修建了“金丝堂”,后来又重建“鲁壁”。孔府后裔对秦始皇焚书坑儒,非常痛恨。此菜是用鳜鱼中段加水发鳇鱼骨烧制而成,孔府以“鳇鱼骨”之谐音,命名此菜,以解秦皇“焚书坑儒”之恨。

    糁——古沂州风味小吃,迄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载:“糁,取牛、羊、豕之rou,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rou一,合一为饵,煎之”。

    蟹胥——东汉郑玄注:“荐羞之物谓四时所膳食,若荆州之鱼,青州之蟹胥。”古代青州,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区域,蟹胥即螃蟹酱。

    ……

    盐、豆豉——初唐三杰之一的虞世南的不朽类书引古艳歌有“白盐海东来,美豉出鲁门”之句,赞美“齐盐鲁豉”的品质上佳。山东的豆豉主要是临沂的八宝豆豉,用大黑豆、茄子、鲜姜、杏仁、花椒、紫茄叶、香油和白酒八种原料发酵而成,醇厚清香、去腻爽口。

    兰陵美酒——李白在天宝初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脍炙人口的一诗作于东鲁的兰陵,盛赞兰陵的美酒。“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碧筒饮——唐代的段成式载:“历城北一里,有莲子湖。三伏之际,宾僚避暑于此,取大莲叶盛酒,以簪刺叶,令与茎柄通,吸之,名为碧筒饮”。这种借用荷叶的香味卷包或盛装为食材增香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例如荷叶粉蒸rou、泉城大包就是代表。

    ……

    扒原壳鲍鱼——宋代诗人苏轼任登州知府时在诗中写道“膳夫善治荐华堂,坐令雕俎生辉光。rou芝石耳不足数,醋芼鱼皮真倚墙”,赞美了鲍鱼鲜美,使宴席增光,吃了鲍鱼,一切珍馐都算不得什么了。

    胶东面食——明代程敏政曾作曰:“傅家面食天下功,制法来自东山东。美如甘酥色莹雪,一匙入口心神融。“

    葱味包子——明朝一代诗宗李攀龙晚年居济南大明湖南岸之百花洲,其爱妾蔡姬创“葱味包子”,其特点是葱香浓郁而馅中无葱,“欲有葱味而不见葱”。以此饷客,传为美谈。

    ……

    饸饹、饺子、薄脆、套环、油馓、酥饼——蒲松龄:“霍罗压如麻线细,扁食捏似月牙弯。上盘薄脆连甘露,透油飞果有掏环。油馓霜熟兼五色,糖食酥饼亦多般。”

    山东煎饼——蒲松龄:“……经火烙而滂澎,乃随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

    小米粥、黄花菜、蔬菜等家常早餐——蒲松龄:“大明湖上就烟霞,茆层三椽赁作家,粟米汲水炊白粥,园蔬登俎带黄花。”

    拔丝系列菜——作者蒲松龄很爱吃甜食。他的中就有“而今北地兴揠果,无物不可用糖粘”的语句,说明当时山东地区拔丝甜菜十分流行。

    ……

    小米粥——蒲松龄:“大明湖上就烟霞,茆层三椽赁作家,粟米汲水炊白粥,园蔬登俎带黄花。”

    油爆双脆——清代诗人和美食家袁枚的中有记载,“将猪肚洗净,取极厚处,去上下皮,单用心,切骰子块,滚油爆炒,加佐料起锅,以极脆为佳。此北人法”,袁枚对这道菜的制作方法和特点有精确的阐述。近代作家梁实秋的中对此菜均有高度赞誉。

    豆腐——晚清的作者梁章钜系封疆大吏,福建人,宦游南北,早年曾在济南大明湖“薜荔馆”食过一味豆腐,垂老卧病江南,犹“每每触思此味,则馋涎辄不可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