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接待(中)
这场战斗没有什么超常规的地方,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双方的指挥也中规中矩,既没有出彩的地方,也没有失误的地方。正向刘少卿所说,这场战役,胜利和失败的都很正常。 可是,在战斗开始之前,明明是可以赢的啊! 自己这一方明明集中了远远优于防守一方的兵力和火力,而且战斗在开始的时候进行的也很顺利,可是,为什会输呢? “是啊,为什么会输呢?”刘少卿也在问。“将军们,你们觉得呢?” “兵力损失过重?” “可是,仗不都是这么打的么?如果不能投入强大的兵力冲锋,怎么能撕开守军防线,怎么能占领阵地?” 鲁登道夫忽然道:“是因为前期火力消耗过多?” 刘少卿笑道:“哦?为什么这么说?” 鲁登道夫道:“我军原本有充足的弹药储备,但是因为长时间的火力准备,消耗了过多的弹药,以至于在防御方进行反击的时候,我们的火炮无法对进攻上去的部队提供必要的火力支援……” 刘少卿打断他道:“那么,如果没有那么长时间的火力准备,是否能够为进攻打开缺口呢?要知道,防御方在阵地前铺设了三道铁丝网,并埋设了地雷。” 鲁登道夫想了想:“可以,我们可以先通过火力准备将防御方的地雷阵地摧毁,这并不需要消耗过多的弹药,然后我们再击中部分火力轰炸准备进攻路线的局部地区,摧毁铁丝网防线。” “那么主阵地的防御工事和火力点呢?如果没有充分的炮火支援,守军将依靠完备的防御火力,给予进攻方更大的杀伤,你们将损失更多的兵力,那样,即使保留了弹药,没有充分的兵力,依然夺不下、守不住阵地。” 鲁登道夫道:“主阵地的防御工事多为永固工事,即使是饱和轰炸也摧毁不了太多的火力点,我们可以在进攻的过程中反复的利用炮火轰炸主阵地,这时候,主阵地的火力点因为要阻击进攻部队,会充分的暴露,此时候进行轰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而且,我们可以在进攻的时候不一次性投入大量的兵力……” 刘少卿笑道:“的确,这样可以逐渐消耗防御一方的火力和兵力,但是,进攻方因为兵力投入不足,能不能攻克阵地呢?而且这样一来战斗就打成了消耗战,那么比的就是那一方人多、生产力强和综合国力的强弱了,不知道,这样的战斗是不是贵国想要的?” 德国现在的敌人是英、法,这是世人皆知的。而这两个国家在综合国力上明显是优于德国的,因为他们的背后有着庞大的殖民地。如果不是这样,德国也不会发动战争了。所以一旦战争打成了消耗战,那么可以预见,最终失败的一定是德国! 这一点,这些将军们心知肚明。 炮火准备,然后步兵冲锋,占领阵地。这样的战术西方已经用了上百年,虽然鲁登道夫已经从刘少卿抛出的问题中明白了这样的打法很可能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战斗,但是你让他在几个小时的时间里想出一整套完备的作战方式来替代原本的战术,这根本不现实。 刘少卿也没有咄咄逼人,这本身就是一个战术研讨,其最终目的不过是为了多买一点儿军火,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优秀。 “好了,这本就不是一个能够仓促讨论出结果的话题,现在天色已晚,大家也累了一天了,晚上我代表陆军给各位将军接风,大家先好好休息,明天,我们再次继续这个话题。” 几家欢乐几家愁。这一个晚上,不知道其它代表团成员是怎么过的,总之鲁登道夫是一夜未眠。 欧洲的战略战术思想形成已经有上百年的时间了,而且这些战术思想在1900年以前的战争中可以说是无往而不利的。这也就在所有的将军们的脑子中形成了一种固化的模式。可是,鲁登道夫知道这种模式有些落伍了。 就像在来中国之前的会议上他所说的,进入二十世纪后,只有中国人在海洋和陆地上分别进行了打规模的战争,而且都获得了胜利。而中国人的对手,恰恰是受到欧洲传统战术思想禁锢的俄国军队。中国军队的胜利,正说明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欧洲传统战术思想的落后。这也正是德国军事代表团无论如何都要访问中国的原因之一。 但是鲁登道夫还是没有理清作战思路。 第二天,将军们重新回到作战观察室。头一天的演习场景已经被恢复,莱因哈特和鲁登道夫又联合了其它几位将军,重新制订了作战方针,在背对背的情况下再次对刘少卿率领的防御方进行了攻击。这一次,进攻方得以占领了第一道防线,但是他们在第二道防线上再次被挡了下来,随后两军在第二道防线上展开了拉锯战。最终,进攻方没有夺取第二道防线,进攻仍然以失败告终。 之后的两天里,德、奥军事代表团的将军们反复的进行了多次兵棋推演,但始终无法夺取防御方的阵地。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占领了第一道防线。而这样的结果就注定了未来的战争将会转入持久战和消耗战,毫无疑问,这是德国人所不能接受的。 “明明占有优势兵力的火力,为什么进攻会失败?”刘少卿问出了所有将领的心声。 “我们的指挥官们认为要进攻成功,威力强大的火炮是必须的。但为什么又得不到火力上的优势呢?” 进攻方的火炮比例是防御方的1.4倍,然而真到战斗中,却完全没有发挥出火力优势。 “原因是火炮自身在防御中比在进攻中能发挥更好的效果。”刘少卿斩钉截铁的道。“铁丝网、堑壕和机枪与炮火相结合,迟滞了进攻者的速度,使进攻者更加容易暴露在炮兵火力之下,高爆弹就大大杀伤进攻者,这种情况下,就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士气高昂的部队也要受阻。” 这就是几天来演习的现状。堑壕和地下掩体保护了防御方的有生力量,铁丝网使得进攻方攻击速度减缓,机枪和轻型迫击炮大量杀伤士兵,防御炮火则一锤定音——即使进攻方想要通过反炮兵火力用重型火炮企图摧毁防御火炮,或至少暂时压制对方,但总是不能完全取得成功。防御一方的炮火往往能够滞迟进攻的部队,然后等待预备队及时赶到增援受威胁阵地,于是进攻部队突破阵地的一切希望破灭。 “那么要如何打破这样的僵局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正是军事代表团的将军们孜孜以求的。 欧洲的整体态势正像这场演习模拟。 普法战争后,为应对德国的军事威胁,法国沿着一百五十英里法德边界的四个城市为中心,构筑了一系列堡垒。东南从瑞士的坚不可摧的屏障阿尔卑斯山开始,坚固的混凝土堡垒从贝耳福、厄比纳尔、土尔和凡尔登伸展开来。而凡尔登以北约二十英里,就是卢森堡、比利时和崎岖的阿登森林。 法国人还生怕不解恨,在厄比纳尔和土尔之间设计了一个宽阔的缺口,作为迎接敌人进入的巨大陷阱,然后将德军用从掩护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体中发射的交叉火力加以歼灭。 德国如果不想落入法国的陷阱,或者在钢筋混凝土的堡垒面前碰的头破血流,就只能走比利时。 这个小小工业国家,提供了有充分铁路、公路、河流和运河的一条不费力的通路,而且它和法国的边境是不设防的。不过比利时这条路也不是那么好走,他们在列日和那慕尔面向德国的设置了坚固的要塞。德国的将军们抱怨它的军事防御旨在“……阻止德国侵入其领土,但它对法国的边境却不设防”。至于为什么比利时担心德国而不担心法国,这些将军装作不知道。
所以德军不管走哪条路,都将面临这一场严峻的攻坚战,而现在,他们将会看到近卫军是如何面对敌军重点防御的要塞阵地的。 刘少卿道:“很简单,我们需要换一种全新的作战方式。运用所有的技战术手段,来打破僵局!” 新的一天,攻守态势转换,现在,刘少卿代表近卫军来演示如何进攻,而代表团的德国将军们则反过来扮演防御方,负责驻守阵地。 “首先,我们需要进行空中侦查!”刘少卿在身后展示出一组图片。 “这是几款飞机的图形。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造出能够长时间滞空的人造飞行器的国家,飞艇在军事上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他的造价高昂,而且行动缓慢,目标过于明显,所以我们发展了另一种人造航空器。” 刘少卿指了指图片,“飞机的发展我就不说了。各位将军所看到的实际上是我国最新研制的两种新型飞机。‘游隼’三型和‘猛禽’一型。前一种主要用作空中侦察,而后一种则可以像飞艇一样,用作对地轰炸攻击!当然,飞机的载弹量不如飞艇,但是他的航程和灵活性以及速度是飞艇绝对无法比拟的。至于载弹量,我们可以用飞机的数量来弥补。” 这是一种全新的战术,空地一体战。这在之前的欧洲军事体系中,是从未有人想过的。 “我将命令飞机进行空中侦察,全面了解防御方的防御体系的构成和其后方的运输、补给系统,同时还会侦察到防御方的炮兵阵地、弹药基地等战略位置。” 刘少卿一边说着,一边在沙盘上做了几个标注,以注明侦查出来的防御方炮兵阵地以及其它战略目标的位置。 “现在,我对敌军的了解已经优于敌军对我军的了解了。战场的态势呈现单方面透明化。我已经知道了敌军的防御体系是怎么布置得,也知道了敌军哪里是他的薄弱点。现在,综合了各种情报后,我军将发起进攻。” 刘少卿在战斗初期同样运用的是大规模炮击战术。 “大规模的炮击是必须的,就像之前说的,我们首先需要利用炮火清理阵地前的地雷和铁丝网,同时,我们也需要将防御方的阵地做必要的清理。但不同的是,我并不打算做太久的炮火准备。现在,炮火准备已经基本打成了目的,接下来我要执行的战术,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我称他为‘徐进弹幕’战术!” 弹幕‘徐进’本质上是一种炮火支援战术。在速射炮出现后,为有效发挥己方火炮的优势,近卫军逐渐发展了这一战术,并在中日战争中大放异彩。不过当时近卫军的火炮系统还比较单薄,这一战术对付装备更差的日本还比较有效,但用来对付其它列强就不行了。 但正是看到了火炮在战争中的作用,近卫军在此之后开始大规模的发展自己的火炮体系。随后在对俄战争中,这一战术被不断完善,并帮助近卫军获得了两次对俄战争的胜利。 德、奥军事代表团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一种能够支持原本属于弱势一方的中国军队战胜老牌儿列强俄国的战术! “在突破敌预有准备的防御时,主要是在敌防御构成堑壕体系的情况下使用徐进弹幕射击。目标是压制住进攻中的己方步兵前方的敌军,让已方步兵在敌军仍抱头卷缩的过程中接近目标。” 刘少卿开始在沙盘上为代表团的将军们详细讲解这一战术,同时,远处的演习场上,近卫军的炮兵也开始进行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