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梁仕容传记在线阅读 - 984章 布施回向一切智

984章 布施回向一切智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

    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无尽是无量无边,在凡夫,意是第六意识,成佛了也用意,不过意识这么一转,转凡夫的妄念为菩提。

    根据唯识,意在凡夫是分别心,转识成智之后,第六意识就转成妙观察智。

    无尽意菩萨报告的内容是六度,就是大乘修行的六个次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梵文叫六波罗蜜。

    波罗蜜的原义就是由这里到那里,人如何超脱人世的苦海,到达清凉自在的那一边。

    中文翻译是翻义,就用了一个字:度。佛教常说要度人,如何叫度?就是使人能够解脱,能够大彻大悟才叫度,不是说叫人信佛就算度了。

    根据教理,六度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修福德资粮;般若是修智慧资粮。福德和智慧圆满了,就可以成佛。这是从修行次第(就是层次)而说的,是渐修。

    《维摩诘经》上所讲的六度,不是讲渐修的次序,是讲顿悟的。

    顿悟什么呢?一乘道。没有差别的。换句话说,六度所有的修持,乃至小乘大乘所有的修持,就是为了一件事,为了得一切智而成佛。

    不过要注意,一切智是教理的名称,或者称为根本智,是见到本性,也是禅宗所说的开悟,明心见性。

    无尽意菩萨怎么讲六度呢?他先用第一条举例,修布施就是为了回向一切智。普通把布施和回向一切智分成两边,事实上布施这个行为的自性,就是回向一切智。《维摩诘经》这里所讲的,是对形而上道第一义而讲,不是第二义的境界。

    教理上讲布施有外布施、内布施、无畏布施三种,我在前面都介绍过了。布施的时候要“三轮体空”,施者、受者、施事都空了,做了就放下。这就是学佛人的正修行,不是只有打坐才算修行,你下座穿鞋子时,让一步路给人家先走都是布施。

    中原文化也讲“施恩不望报”,给人家好处不希望人家回报。但是反过来是要“受惠不忘德”,那怕受了人家一点点帮助,永远不要忘记。

    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很快就被接受,因为它同我们本位文化完全一样。

    有位读书人,在一次赴考中,考官出了个题目:“一人二心,有心无心”。这位考生的答案可以代表了中原文化的精神。

    这位考生的答案就是:“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所以,中原人做好事叫积阴德,做了不说的叫阴德。无犯意而作错了事,可能良心上过不去,但是不用处罚。

    布施的道理,就是为善不求人知,这是学佛的人应该有的心理。

    布施就是舍,是学佛的第一步,因此学佛的人要万缘放下,名利一切都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