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梁仕容传记在线阅读 - 935章 为什么学佛(2)

935章 为什么学佛(2)

    接下来的贪恚痴、四颠倒等都是学佛的种子,众生为了要跳出这些烦恼痛苦,受了不好的刺激,所以要学佛。

    文殊师利的结论是“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等五蕴法为对象,起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等见,五四共成二十见;以受、想、行、识等为对象,起有边际、无边际、亦有边际亦无边际、非有边际非无边际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四十见;以受、想、行、识等为对象,起有去来、无去来、亦有去来亦无去来、非有去来非无去来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六十见;此六十见又加上根本的二见,共成六十二见,就是六十二种见解,是世法上一切不同的见解。

    佛法要解脱了这些见解,才得大般若智慧成就,所以文殊师利说,它们是成佛的种子。

    曰:何谓也?

    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维摩居士问:你这么讲,要怎么解释呢?无为就得了道入了正位,成佛了。

    涅盘就是无为之道。文殊师利回答,假使是已经得了道的人,就没有什么好谈了,谈不上要发心,要大彻大悟了。

    像我们大家在这里是来学佛,如果我们都悟道了,那还讲什么《维摩诘经》?用不着来讨论了嘛!

    “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佛教的标记是莲花和卍字,莲花生在干净的土里是不会开花的,一定要在又湿又脏的泥中成长才会开花。

    它生长在最脏的地方,可是生出来的花果却绝对地圣洁,不带一点脏。

    学佛的精神是要学莲花,不是学它花的干净漂亮,是学它的根栽在最苦最脏的地方。

    你们不要以为跑到这佛堂中,弄个棉垫子打坐就是学佛,你应该要去泥巴中打滚,要入世才能开花结果。

    文殊师利在这里,就用了这个比方。

    “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同样道理,已见了道的人,已经是佛了,还成个什么佛?

    众生要在烦恼中自利利他,功德圆满,智慧圆满,才能成佛。

    “又如植种于空,终不能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上面一个比方用的是莲花,要种在污泥中,才会开花结果。

    莲花的另一个特征是花果同时,开花的时候莲子就在里面。别的花大半都是先开花才结果,只有莲花是花果同时,代表大乘菩萨一旦悟道了,就证果位。

    现在文殊师利比喻小乘罗汉,他以为证到空就好了。

    把一颗种子丢在虚空中,永远不会发芽。

    要把种子丢到最脏的士中,才会成长。

    这也就是说,得罗汉果位的人证到了空,是不会再进步的。

    “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所以说,得了道的人,不用再谈成什么佛了。

    一般说成佛之路都是被我见挡住了,先空我见,再空法见,才能成佛。

    这里文殊师利却说,宁可有我,即使这个我见大如须弥山,我慢贡高到了:格老子,我非要成佛不可!文殊师利你宁可保留这个我见,这样还能够大彻大悟成佛。像小乘罗汉,虽然没有我见,只得了半边空,认为这就是佛法,反而不能成佛。

    所以禅宗有句话:“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落空如芥子许。”例如有位同道,自以为已经空了,不需要再修了。当然他还没有到家,可是这样就会有严重的偏差,连诸佛菩萨都拿他没办法。

    其实你认为空,那个正是我见,是见地的偏差。所以劝人学佛常以念佛为稳当,规规矩矩走“有”的法门。要走般若空的路子,非真有大福德大智慧是做不到的,只会走入狂了,连个定都做不到。

    《维摩诘经》上讲的这个道理,对修行会有很大的帮助。你落入了偏空,那就要转个三大阿僧祇劫再来,白走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