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北斗七星高在线阅读 - 第一百五十四章 监军使

第一百五十四章 监军使

      舒王大声说道:“这怎么可能?陛下登基以后,几乎第一时间就为太后上尊号,同时将太后娘家的亲人们尽数封官,接着又任命本王的皇叔----睦王李述作为奉迎使,同时还将本王的几位舅舅升为判官,派他们分头带人到诸道州郡去访查太后下落。这期间曾有好几个人为了荣华富贵冒充太后入宫,被查证为假冒者之后父皇不仅赦免了他们的欺君之罪,还赏赐她们一部分钱帛,将这些人送回民间,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父皇为了寻找太后即使被骗也心甘情愿,用行动来鼓励天下人向朝廷提供线索。”

      “正如殿下所说,陛下登基之初这么做,立即便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陛下是一个仁孝的皇帝,并因此博得了满朝文武百官和天下人的人心,为陛下登基之初顺利掌控朝局、坐稳江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当初就有官员私下里说出了大不敬的话,认为陛下这么做有邀买人心之嫌。他们的理由就是当陛下的龙椅稳固了以后,陛下虽然还在继续派人寻找太后,但是力度和热情却大大降低了。”

      舒王虽然不赞同罗令则的观点,但是却无法不承认他说的是事实,最后只得说道:“无论别人怎么揣测父皇,但本王依然坚信父皇,他内心深处绝对非常渴望找到太后。”

      自古道“疏不间亲”,罗令则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他并没有和舒王继续聊这个话题,转而说到:“太后在兴庆宫调理期间,殿下有时间最好经常过去看看她老人家,这么做一来能让太后逐渐对殿下产生信任和好感;二来也可以让陛下觉得殿下仁孝,这两点对殿下以后和太子争夺储君之位都能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说到这,他话锋又转到了自己身上,“在下也要回东宫了,自泾源兵变以后,在下离开太子身边太久了,如果再不尽快回到东宫,一旦太子问起在下这大半年的行踪,恐怕很难自圆其说,所以在下决定今天就回到东宫。”

      “先生所言甚是,本王也不能强留先生了,东宫那边有什么动向,还请先生通知本王。为了方便传递消息,本王让手下人在西市开了一个‘菩提缘’佛具店,专门售卖一些经书、香烛、佛龛雕像之类的物品,先生有事可以找那的掌柜赵文良,他会第一时间通知本王。”

      …….

      东宫。

      太子李诵、世子李淳和王叔文三人在太子的书房整整聊了一个下午,也没分析出德宗见到魂牵梦萦多年的太后,为什么会显得如此冷淡。

      最后,王叔文说道:“无论陛下内心怎么想,太子殿下都要像对待陛下一样对待太后,这样至少能让陛下觉得太子殿下仁孝。”

      就在这个时候,小太监在书房外禀告道:“太子殿下,药师罗令则回来了。”

      三个人听了都大吃一惊,因为世子李淳从李泌那里回来以后,已经将罗令则是舒王安插在东宫的眼线这个秘密告诉了太子和王叔文,尤其是李泌曾经推测只要太后一回到长安,罗令则不久即会现身。如今太后上午住进了兴庆宫,罗令则果然在傍晚就回到了东宫,竟然同李泌的推测分毫不差,三人此时已是心知肚明,舒王找到太后这件大功,十有八九是罗令则的代劳的,看来以后在东宫商议任何机密事情,都必须要严防这个罗令则。

      李淳看了一眼自己的父亲,得到默许后说道:“快快有请!”

      转瞬之间,罗令则就走进了太子李诵的书房,一头跪倒在地,嘴里说道:“小人给太子殿下请安。”

      太子李诵和蔼地说道:“罗先生不必客气,快快平身。”

      李淳假意走过来将罗令则搀起,说道:“罗药师这大半年去哪了?你不在父王身边可愁坏了本王,你可不知道,本王用你以前的方子给父王煎的药已经不管用了,那些太医们也是束手无策,如今你可算回来了,赶紧给父王诊诊脉、开个方子。”

      罗令则赶紧说道:“泾源乱兵占据了长安,小人当时没逃出去,后来辗转逃出去以后,又因为乱兵阻道,小人无法西去奉天。后来听说太子随陛下又去了梁州,小人只好先到江南,迂回到西川,因离家多年,就顺便回老家看了看,直到在老家听到了李晟将军露布传捷的好消息以后,小人才收拾行囊赶回长安。”说完,走到太子身边开始给太子号脉。

      李淳听了不动声色的看着罗令则诊脉。

      一会,罗令则诊完脉说道:“太子殿下的身体无妨,之所以看起来不好,主要还是随陛下巡狩(逃亡)期间太过辛苦,身体有些虚弱,小人这就下去给太子殿下开方煎药。”

      李淳说道:“那就有劳了,刚回来也不让你好好休息一下。”说到这,李淳有意无意的随口问了一句:“先生家里人还好吧?”

      罗令则正要出门,停下身说道:“小人父母已经不在了,老家只剩下几个叔伯亲戚,他们说过的还好。”

      看着罗令则走了出去,王叔文说道:“看来以后还真要防着此人了。”

      太子李诵说道:“好了,都不说这些了,过几天就是世子的大婚,这件事可千万不能出什么纰漏!”

      …….

      德宗正在犯难,因为咸宁郡王浑瑊的眼病刚有所好转,他就主动请旨,愿意率一支人马去河中,与马燧一起联手剿灭李怀光。如果同意他去,合浑瑊和马燧二人之力,剿平李怀光的战事应该可以迅速结束,能为朝廷节约很多军饷和粮食。但是,这却并不符合德宗的心意,因为德宗并不想让李晟和浑瑊这样的功臣再立新功了。可如果不用浑瑊又不符合朝廷的利益,因为据兵部通报的消息,镇国军、邠宁军受阻于长春宫,马燧的河东军孤军深入,目前在河中绛州受阻。在派不派浑瑊出兵的问题上,德宗反复权衡利弊得失,有些犹豫不决。

      这时,侍候在德宗身边的俱文珍低声说道:“陛下,老奴猜陛下一定在为派不派咸宁郡王出兵犯难吧?老奴倒是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派咸宁郡王出兵既能限制他的兵权,同时又能让陛下掌控大军,只是不知当讲不当讲。”

      德宗看了他一眼,说道:“说吧。”

      “陛下,先帝代宗登基之初,为了限制武将的军权,曾经设过监军使一职,目的就是为了监视和限制带兵将领的权力。但是武将们对此非常排斥,最后由汾阳王(郭子仪)出头,联合了文武百官一起向先帝谏言,诟病设立监军使将严重影响朝廷平定叛乱(安史之乱最终是在唐代宗时期才最后平定)的进程。鉴于汾阳王的影响力和当时平叛的需要,先帝迫于压力,不得已撤销了监军使一职,但这正说明设立监军使,的确能大大削弱武将的兵权。老奴觉得,陛下不如也效仿先帝,在咸宁郡王身边安排一个监军使,正常的战事由他决断指挥,但是作战以外的权利用监军使加以掣肘。”

      德宗听了连连掉头,说道:“朕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好,朕明日就降诏,为各镇带兵将领都设置一名监军使,并为每个监军使制印,以后凡是军令上没有监军使的印章即视为无效,其属下将士亦不得擅自执行,违者治以重罪。朕用诏命来提高监军使在军中的地位,这样就能使军权牢牢掌控在朕的手中,杜绝李怀光、李希烈这一类的武将谋逆了。”

      “陛下万万不可cao之过急。老奴认为,陛下这次只为咸宁郡王一个人临时设一名监军使,借此来试探一下文武百官的态度,如果群情汹汹,陛下完全可以推说此次讨伐李怀光,朝廷已经先行任命马(燧)仆射挂帅,而且马仆射也不负众望,带领河东军势如破竹,连下晋、慈、隰三州,因此朝廷不能无故临阵换帅。而这次派咸宁郡王去河中,他的职位高于马仆射,陛下因为担心咸宁郡王不服从马仆射的调度,所以才临时设立监军使,此举完全是从平定李怀光的大局考虑。”俱文珍一边说一边观察着德宗的脸色,看到德宗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情,俱文珍才继续放心地说道:“陛下用这种话来搪塞百官,就可以避免与朝臣们对立并重蹈先帝之覆辙。而如果朝臣反对态度并不激烈,那陛下则小步快跑,将监军使逐步地安插到各军镇之中去。”

      德宗听了俱文珍的话十分满意,说道:“你个老东西,朕没想到你的脑袋还挺灵光。但你的计策还有一点小瑕疵,朕告诉你,无需等到明日早朝,你过一会就亲自到咸宁郡王府上传朕的口谕,让浑瑊马上进宫,朕要当面向他解释为何要给他配备一个监军使。”

      “陛下圣明,那咸宁郡王虽然带兵打仗有一套,但是他肯定不明白陛下这次给他安排一个监军使背后的真实意图,只要他今天同意了,那明日朝中的官员知道以后就不好再反对了。”

      “朕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帮朕挑一个合适的监军使人选,这个人既要忠心还要办事精明。咸宁郡王不是莽撞之人,一路之上对监军使肯定会礼敬有佳,所以这次派出的这个监军使,一定不能惹麻烦从而坏了朕的大计。他此行对咸宁郡王的任何决定都要赞同并监督执行情况,以此来麻痹军中将领和其它藩镇统帅,唯有如此,才便于朕今后往各镇安排监军使。”

      “老奴明白,这次就派右神策军中尉霍仙鸣随咸宁郡王出征。霍仙鸣不仅忠于陛下,而且办事一向稳重,绝对不会节外生枝。”

      “好,让神策军右军中尉做监军使,朕也算给咸宁郡王面面子。你一会就去咸宁郡王府上将他请到宫中来……..”

      ……..

      浑瑊听了德宗说了一大堆这次为什么决定给自己派一名监军使的原因后,恭敬地说道:“请陛下放心,臣此次出兵一定听从马仆射调遣,而且陛下派神策军中尉霍仙鸣为监军使,只要他不干涉臣指挥作战,臣并不认为此举有何不妥,臣愿谨遵陛下旨意。”

      德宗听了浑瑊的话松了一口气,欣慰地说道:“咸宁郡王以大局为重,忠心可嘉,深慰朕心!记住,如果这个霍仙鸣依仗自己是朕派出的监军使而妨碍大军正常的军事行动,咸宁郡王可随时上奏折告知朕,朕对他一定严惩不贷!”

      …….

      中原。

      战局果然按当初裴度的设想方向如期展开。

      李希烈在月末派大将翟崇晖率领二万精锐淮西兵偷袭陈州,他原以为陈州守备不足,偷袭陈州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可没想到陈州守军不仅兵精粮足,而且守城士兵十分强悍,给淮西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翟崇晖不得已紧急向李希烈求援。李希烈哪里想得到,淮西军在陈州攻城受阻还只是开始,更让他觉得雪上加霜的是,刘洽率领永平军、曲环率领神策军突然来到陈州,一番大战之后,居然将翟崇晖和他的残兵败将团团围在了陈州城下,如果再不紧急救援大有全军覆灭的危险。李希烈派兵偷袭陈州本身,就是为了鼓舞己方士气才发动的这场战役,哪能容忍这种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事情发生,他只好继续派吴少阳带五千兵去增援翟崇晖。

      吴少阳当然也知道救急如救火,接到李希烈的命令就派自己的儿子吴元济作为先锋,率领一千骑兵去打头阵。谁想他的儿子吴元济年轻气盛,作为先锋部队孤军深入,反而钻进了刘洽布好的口袋阵,吴元济的先锋营立即就被拦腰截断,后半段全军覆没,吴元济率着先锋营剩余的残兵败将也被收进了陈州城下的口袋里。这吴元济可是吴少阳最疼爱的儿子,如今被围在包围圈里面又怎能不心急呢?正所谓关心则乱,吴少阳完全不顾自己援兵有限的事实,冒然对堵截自己的永平军发动进攻,这又正中刘洽的下怀,淮西援军大败,战败后的吴少阳舍不得自己的儿子,也顾不得将来李希烈如何处置自己了,壮着胆派人火速到汴州去向李希烈继续讨要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