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灭明在线阅读 - 第247章 天命都督府

第247章 天命都督府

    回到后衙,不过才是未时与申时之交,晚饭还早,李自成便去了书房,将各地送来的文书过一遍。

    其中一份来自西海的讯息深深吸引了他。

    讯息上说,曹建建造的战船,已经下了水,载重达到六百石。

    李自成按照后世的标准换算了一下,战船的载重超过三十吨,如果当做运输船,一次可以装载五百人,不过作为战列舰,不可能满载,它的主要目标还是装载各种武器弹药。

    三十吨,与传说中郑和下西洋的“大宝船”差多了,“大宝船”载重量据说达到八百吨——一千吨,不过,后世再没见过原型,连图纸都丢失了,一切只是传说。

    即便“大宝船”依然存在,也不能作为战船,当时设计大船的目的,乃是为了运载更多的货物,所以“大宝船”只能是商船,船上装载有士兵武器,可以算作武装商船。

    李自成需要的,乃是战船,最好是载重量特别大的战舰。

    曹建按照汤若望临时图纸所造的战船,至少可以算作战舰的雏形,或者是缩小版的战舰。

    现在的战船上并没有许多精密的仪器,下水就意味着成军,只要有足够的水手、士兵,马上就可以形成战斗力。

    李自成心中甚喜,也许一艘战船算不了什么,不过,既然已经开始,借助历史知识,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走,以后可以对战船进行改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便能快速发展。

    不管这种战船孙不算真正的战舰,能不能航行于远洋,都不重要,它现在的目标,乃是风浪不大、四面封闭的西海。

    战船一起,西海东西两岸的驻军,相互联络更加便利,对于三角城乃至西宁的西部边疆,就多了一份保障。

    哪日得闲了,得亲自去西海看看,下水仪式是赶不上了,但可以搞个命名仪式,西宁距离西海东岸,不过两百里,快马一日即可到达,也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

    况且汤若望正在翻译葡国战舰的图纸,一旦完工,就要送至西海,交给曹建,着手准备,图纸的内容太多,不可能飞鸽传书,必须着人送过去。

    李自成先是回了讯息,希望曹建积攒制造大型舰船的木料,不久之后,他将亲自去西海视察。

    如果只有一艘战船,即便成军,也不会有太强的战斗力,况且战船上缺乏威力最大的武器——火炮,现在除了cao训水手、士兵,只能作为运输船使用。

    不过,西海水军,总算开始了,这可能是西宁军不同于游牧骑兵的最大特色。

    这时,李自成忽地想到在凉州分别时,梅之焕对自己所提的建议,他心中明白,梅之焕的建议,并非是为了自己升职,实际上他已经是甘肃镇的巡抚,即便他接受了建议,梅之焕也是很难再进一步。

    在西宁建立军政合一的藩镇,类似于大唐的节度使,可以保障军队的粮饷供应,但这样一来,西宁军就会完全暴露在朝廷的对立面。

    虽然李自成极不情愿,但这样的时刻,迟早还是会到来。

    他决定正视这个问题。

    至少要将框架搭起来,现在的西宁地区,基本上就是藩镇,只不过没有打出旗号,除了军队,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李自成沉思片刻,终于有了大致的思路:建立真正的西宁军。

    也就是说,要突出西宁军与其它军队,与朝廷军队的不同,现在的西宁军,军律算是一个特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为西宁军的军律,至少比朝廷的军律通俗易懂,士兵们并不识字,没有文人那种咬文嚼字的习惯。

    此外,还得有军旗、军服,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西宁军。

    军旗绝对不能使用大明的龙旗,必须淡化皇权,突出西宁军的血性——不怕流汗,不怕流血,勇往直前,藐视困难。

    军服似乎已经有了,他当日设计了一种迷彩服,除了让士兵们着装整齐,主要是为了替换马有水部士兵的明光铠,将生铁节约下来,用于制造步枪,没想到现在倒是用上了。

    军队还是以现在的七大百户为框架,而西海水军暂时只能算是辅军中的辅军,至于将来如何发展,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才是发展的动力源泉。

    梅之焕说得没错,自己的确不能永远顶着千户官的头衔,否则,下面的军官头衔就会上不去,这不仅造成军队实际上的编制超员,也会影响军队的正常管理,甚至会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西宁军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卫所肯定不行,这种府兵制早已成为大明的一颗毒瘤,随时可能成为压垮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它绝不会在西宁获得重生,农耕民族不同于游牧民族,无论用如何先进的手段和方式去管理,半民半军的府兵,都不会有太强的战斗力。

    李自成想过大汉、大唐、大宋的军事体制,甚至“岳家军”、“戚家军”都在脑中过了一遍,结果还是不是不满意。

    在思考大明军事制度时,他的脑中蓦地划出一道闪电:都督府!

    李自成心目中的都督府,却是不同于大明的“五军都督府”那种纯军事机构,倒有些类似于大唐立国之初的体制。

    他希望的乃是军政合一的都督府,也就说,都督府下设各种军政机构,可以将西宁军目前的军、民、商事务一并囊括进去。

    大明“五军都督府”为了分权、制衡,常设左、右都督,而西宁军的都督府,只有一名大都督,自然是他李自成,大都督不设品级,也可以说品级无上,是西宁军的最高军政长官。

    将来各个百户再要扩军,或是主官升职,就不会再受到制约了。

    这个大都督府叫什么呢?

    李自成目光在室内扫视着,忽地看到汤若望编写的科学教材,心中顿时一阵灵动:西宁不同于大明内地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天主教。

    对,就叫“天命都督府!”

    “受之于天”,这是汉人百姓最迷信、也是最能接受的一种方式!

    在李自成的心目中,是以拯救天下百姓为己任,至少他是这样宣传的,但这不妨碍他在必要的时候,为了百姓的利益,将自己装扮成救世主。

    稍稍整理下思路,李自成忽地觉得,这个天命都督府,简直相当于大明朝廷,在这个小朝廷中,兵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其次便是为军队提供粮饷的户部,还有他着力提升的工商部,将来很可能还会有教育部、科技部。

    现在朝廷的六部中,吏部完全由他一人而决,无论的军官还是民政官,礼部是最不需要的,至少暂时不太需要。

    刑部暂时也是无法组建,至少在都督府刚刚成立的时候,不会同时组建,至于工部,本来就是可有可无的——不对……

    李自成想起上次运送钢铁大车过分水岭时之艰难,如果西宁有平直的官道,也许当时还真舍不得将大车拆卸了,官道,无论是对于商贾百姓的出行,还是对于军队的调拨,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可惜,他现在没有足够的财力去修筑大量的官道!

    他苦笑了一下,西宁实在太小了,小到很多物事无法自给,包括生铁、银子……

    天命都督府暂时肯定不能公开,至少在于朝廷彻底决裂之前,只能存在大脑中,李自成将它的框架记录下来,以便将来不断完善。

    看看自己记录的要点,李自成觉得,军事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特色,但民政上的特色尚未体现出来,将来用“均田免粮”做为口号,肯定行不通,这不过是赤裸裸骗人的把戏。

    如果给地域内的百姓免粮,那文武百官、还有大量的士兵吃什么?难道像陕西的盗贼那样,去他地强抢?士兵人数少时,这也许是一条路径,但人数一多,肯本不可能抢到大量的粮食!

    再说,如果到处去抢,主要靠抢,破坏了农业的基础,最后又何来粮食?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绝对不会长久!

    必须像现在的西宁这样,西宁军所到之处,维护一方百姓平安,建立稳定的供给,至少粮食能自给自足。

    要将百姓、农田的效率充分发挥出来,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还得人人遵守,特别是掌握士兵和掌握兵权的各级军官。

    李自成对照朝廷土地兼并、税赋不足的缺点,总结出两条解决办法:耕种有其田、税赋面前人人平等。

    现在的大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但宗室子弟、仕子们掌控的大量农田,还有皇庄,根本无需纳税,而经济收入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百姓,却是不断被加税。

    弦崩得太紧,总有一日会断的。

    朝廷税赋不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工商税的流失,商人掌握着可敌国的财富,却是游离于纳税者行列。

    不过,这一点在西宁地区,已经出现了积极的变化,随着的颁布,以金一心、穆青山为首的西宁商人,已经接受了工商税。

    西宁接下来要做,便是制定相关的,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所有的土地一律纳税,打破权贵对土地的桎梏,尤其是一些土司,既掌握着土地,又掌控着劳动者。

    撒拉尔人已经被灭掉,土人中的土司制度出现松动,但还有回人、藏人。

    现在还不能全面树敌、破坏西宁地区的稳定,让朝廷对西宁生出警觉,但要着手准备,各府县对于域内的土司、土地大户不纳税者、拒纳工商税的,要登记在册。

    不是不清算,是时辰未到。

    天命都督府、迷彩军服,还有尚未设计的军旗等,暂时只能存在纸面上、头脑中。

    在朝廷发现西宁的状况之前,李自成决定,要充分从朝廷的躯体里多吸收一些给养,在壮大自己的同时,也加速朝廷这具行尸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