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杀向京师
当天京城、京城等全国各地均是震惊于洪天贵的行为时,沈夜此时已经在天京附近,昭告天下,要聚集各处的太平军了。 洪天贵作为少天王的名头果然够正统,加上他斩杀曾国藩的事迹,很是涨人心,没多久,天京城外的附近村子便是汇聚了越来越多的太平军。 一开始,占据天京城的清兵还敢出来挑衅,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太平军汇聚,这些天京城的清兵终究是不敢再出来了,甚至在一些官员的害怕下,已经是有了见势不对就逃窜的苗头。 天京城外的一处小村子里。 这个小村子平日没多少人,但今日却是汇聚成万成万的士兵,这些人均是太平军,当初被打散之后,大家均是群龙无首,但自从有了少天王站出来,他们顿时唯洪天贵马首是瞻,成为了他们的领袖! 这一日,随着太平军越来越多的汇聚,在一处民屋内,一众将领正在讨论接下来的打算。 “…个人觉得,以少天王的实力,回到金田,再潜伏几年,以及发展壮大一下我们的军队,那,我们日后一定可以对抗清军的!” 一位将领侃侃而谈,他主张暂时撤退,回去韬光养晦。 另一位将领则是摇头说道:“回什么金田,天京城就挺好的,这几日,大家也看到了,那清兵根本不敢过来,我们直接打回去,重新占据就好了,有少天王在,谁还敢再来?” “说的都有道理,不过最终如何,还是得看少天王的打算。”这时,李玉成站了出来,他的目光投向一旁没怎么说话的沈夜。 此话一出,大家均是安静下来了,所有的视线均是投向沈夜,在他们的眼中,只有沈夜的话语,才是金科玉律,不论他做什么决定,大家自然是一起支持的。 然而,让大家震惊的是,沈夜直接淡然的说了几个字:“杀上京师。” “什么!” 众人均是面面相觑。 之前众人还在谈论着暂时撤退,还是停留在天京城,但不论讨论什么,都没有人讨论直接去推翻清朝廷,毕竟这个想法,实在太过骇人了。 “这……”那位主张暂时撤退的将领直接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就连李玉成,一时间也是有点儿不知道如何接话:“少天王,现在我们元气大伤,军队虽然有些士气,但终究不是清朝廷的对手,我们就前去,会不会太过贸然了?” “是啊,满清除了曾国藩,还有很多其他的高手,有着数百年的底蕴啊,加上洋人的支持,我们这点人,恐怕不是人家的对手。”一众将领均是如此说道。 “没什么好担忧的,他们再多高手,也不是我的对手。”沈夜摇头说道,“靶子统治华夏很多年了,是时候让他们让一让了。” “这,这好吧,我等跟随少天王!” 李玉成见沈夜心意已定,想了想,也只能猛地一抱拳,对着沈夜表示了服从,而其余将领见状,顿时连忙跪下,纷纷表示赞同。 …… 当沈夜挥师北上,准备进军京师时,天京城内的清兵直接溃逃了,而沈夜杀向京师的企图也是犹如飓风一般,顷刻间便是弥漫了整个华夏。 那京城之内最大的酒馆之中,无数人正在讨论着北上的太平军,满是惊恐之色。 “……听说了吧?太平军自从有了洪天贵之后,不仅不撤退,也不占据天京陈,而是直接北上,要杀向我们京城了!” 有人八卦的说道,面庞上满是忧愁之色,他在京城可是有偌大的产业,一旦大战起来,他的财富将毁于一旦,他自然是十分担忧。 一位长得有点儿瘦弱的青年,看上去似乎是个文弱书生,饱读诗书,他看到众人惊慌的模样,不由冷哼一声:“京城本就是汉人的天下,如今被鞑子奴役了这么多年,难道你们就忘了?我倒是觉得太平军打过来,倒是一件好事!说不定就能光复我们大汉呢。” “你,你这是诛族之言啊,慎言,慎言啊!”一位老头指着文弱书生,颤颤巍巍的说道。 “哼。”文弱书生冷哼一声,倒也不敢再说了,而是低头继续喝酒,似乎是在发泄自己内心的苦闷。
而这时,一位中年男子则是沉稳的说道:“太平军虽然是我们汉人的,但他们想要打上来,可没那么容易,不是说我们支持谁,谁就能赢。” “怎么就打不上来了?没想到曾国藩都战死在了那洪天贵的手里吗?”有人质问的说道。 那文弱书生也是点头再度出声道:“就是,连天下第一的曾国藩都死了,我想,这请朝廷之中,就没有哪个人是洪天贵的对手了。” “这可不一定,满清能占据中原如此之久,屹立这么多年而不倒,绝对是有底蕴的。” 那位中年人摇头说道,“且不说满清朝廷内我们所不知的底蕴,就说洋人吧,哪个是吃素的?他们之中也有绝世高手,不为我们所知!” “是啊,这京城之内,有着西方诸国的大使馆,一旦太平军打过来,可就不仅仅是清朝廷要出手镇杀,就连各位大使馆也会派出高手镇压了。” 也有人点头认同的说道。 那位文弱书生面露不屑的说道:“大使馆中,有什么高手?据我所知,那些所谓的高手,可不是曾国藩的对手,现在曾国藩死了,我想,那些洋人顶多威慑一番,至于动手?呵呵,他们可是很爱惜羽毛的。” “这说的也是,洋人向来是墙头草,说不定太平军一打进来,人家大使馆就保持沉默,甚至一旦局势明朗了,他们支持太平军也不一定啊!” 有人点头认同的说道,觉得太平军有可能逆势而起。 “那不可能了,洋人镇压太平军的事情,太平军绝对怀恨在心,他们怎么可能不计前嫌的支持对方?”还有人摇头否定的说道。 酒馆之中,讨论之声此起彼伏,大家均是争得面红耳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