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心有猛虎
回到学校,已是五月中旬,朱颜他们立刻投入紧张的复习迎考。 由于精英5班解散,朱颜被插到九3班,陈兰则在九2班,其他六个同学也分别插到九年级的四个班中。考虑到师资紧张,陈老师和方师母又被调回到教学一线,任九1班和九2班的语文、数学老师。 修行的事情在学校已经告一段落,现在的整个学校都沉浸在中考前的冲刺气氛中。校门口的宣传框上还贴着五月份模拟考的排名,九年级各班的黑板报上,也都写满了与中考相关的各种标语。 对于朱颜他们来说,尽管外出两个星期,但实际上学习并没有担搁下来。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这段时间,他们在修炼和劳动之余,各科的复习工作也没有扔下。另一方面,修炼让他们的记忆能力和思维品质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知识点和理解和把握也更准确、更容易了,故学习效率不是其他同学能比拟的。 这段时间,朱颜研究自己的识海,寻找修炼为什么能增强记忆力和思维品质的原因,既为了自己的修炼找到理论依据,也为破解人体的基因密码奠定基础。 他看来,人的识海即意识之海,其实就是生命信息的总和,它包括显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显意识就是人能回忆的那部分意识,一般记录着成长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或者印象深刻的那部分记忆,知识和经验如果经常性地重现和使用,也会成为显意识的一部分。 相对应的,人经历过的事件或经验,如果不能重新被回忆起来,它就会成潜意识的一部分。在人的生命体验中,有很多无足轻重的生活情节或者情绪,往往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遗忘。但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这些生命信息深藏于记忆的深处,一般情况下很难被重新拾起,除非受特定的信息刺激才会被唤醒,这些被隐藏的记忆就是潜意识。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又称潜意识。他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能从无意识中召回的心理部分,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yuwang,但被风俗习惯和道德压抑到意识阈界下所不明白的心理部分。 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进一步发展了潜意识理论,他认为人格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组成。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顶层,是心灵中能够被人觉知的部分;个体潜意识是人格的第二层,它是潜意识的表层部分,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幻等,是可以进入意识的;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底层的部分,它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沉淀物,包括人类的活动方式和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如人对黑暗的恐惧。 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潜意识理论很颠覆常人的认知,因为他们所说的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并不是人本身生命体验的产物,而是在人类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沉积下来的,即继承于他的人类祖先甚至是动物祖先。 这意味着人的命运可能有相当大的定数,因为在人还未出生,他潜意识中继承于祖先的那部分信息就已经定了,这种遗传信息不仅影响了他作为生物的特殊性状,同时也会影响到他自我意识的发展。 佛教中有因果报应论,认为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人死业不会消。他这一生所种的因,会或多或少、或早或迟地报应在他的后代,以及他的来世中。 这种因果报应论比弗洛伊德与荣格的理论更进一步,认为人潜意识中的生命体验不但继承于其祖先,而且继承于转世的灵魂。 朱颜不清楚这些说法哪个更加准确,在科学上讲,弗洛伊德与荣格的潜意识继承理论是说得通的,其中涉及到DNA和基因的问题。而根据他的修行体验,佛教的转世说法也未必没有道理,因为生命信息也是一种元气,不一定非要通过遗传物质来传递。比如,他在长白山谷和飞机上接收到的信息片段,就很可能就来自于某些亡者的残存意识。 但不管怎么说,人的记忆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好坏,与识海中知识经验的积累和使用情况息息相关,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将人的识海比作是一座图书馆,显意识就是一楼藏书室,常人都能出入查询。潜意识则是二楼或者三楼藏书室,一般不对外开放,只有特殊情况下才可以申请进入。 人的学识和能力,既取决于他心灵中的这座图书馆藏书量的多少,同时也取决于他从中获取知识的能力高低。对于常人来说,要提高记忆能力和学识水平,只能从一楼藏书室着手。 比如,在尽可能多、尽可能完备地搜集好书的前提下,还对里面的书籍进行分类整理,给每一本书编号,做好编号与位置对应的检索表。同时,还要经常地查找、取用,做到熟能生巧,根据书名编号能快速地找到它的位置。此外,还可以建立多种检索的方法,就如从字典里查一个汉字,既可以用拼音查,又可以用部首笔划查,还可以用四角号码查等等。 对于三山中学的大多数学生来说,所谓的中考复习不外乎以上面几个流程。平时认真听懂每一节课,掌握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给“图书室”中添加新“图书”的过程。到了复习阶段,要对所有的知识点重新整理,建立知识体系,那就是对“书籍”编号检录的过程。而不断地做题目,那就是反复地查找和取用“书籍”的过程,直到熟能生巧。至于从多个角度来联系知识点,一题多解,变式应用,那就是建立多种检索的方法,到时候即使记不起某种检索方法,也可以换另一种试试。 对于常人来说,所谓“勤能补拙”,不外如此。而对于修行的人来说,更根本的改变是在技术层面的,如果说常人是依靠纸质检索表来寻找书籍的,那么修士就是通过电子检索来寻找的。 修炼改善了修士体内信息流动的通道,让他们灵识中的信息得以高速、顺畅地交互,他们对于信息的收集和提取能力,自然随之增强,学习效应也就提高了。 前一阶段,朱颜带动精英五班同学搞修炼,并不是荒废学业,而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实也表明,这种技术革新带来的好处,远不是普通的勤奋所能比拟的,可惜的是此事半途而废。 实际上,修炼带来的好处并非仅止于此,它更重要的作用是开启通往二楼甚至三楼“藏书室”的渠道。修士进入冥想状态,在修复和疏通显意识中信息通道的同时,还悄悄地开启了通往潜意识的通道,而且这不同于睡眠状态下的被动开启。 一般来说,人在清醒时的显意识活动,会压制潜意识信息的提取,所以人无法清醒地记起祖先或者前世的记忆,最多只能有个模糊的印象。比如,某人到了某个从来没去过的地方,却突然觉得这个地方很熟悉,似乎以前来过这儿。这种心理情况法语叫“jamaisvu”,译作“似曾相识”或“幻觉记忆”,据调查有三分之二成年人至少经历过一次该现象。 这种现象其实就是潜意识中某个记忆的激发,激发的条件就是场景刺激。但这种临时性的记忆激发,一般都是模糊而且不稳定的,无法从中提取确切的记忆信息,最多只能带回某些特定的情绪或灵感。
当人的显意识活动逐渐消退时,潜意识中的信息才会悄悄地冒出来,但大多仍然是记忆的碎片,时空颠倒,杂乱无章,并且胡乱地嫁接在一起,做梦就是如此。 人在梦中所见的场景,通常都是潜意识的信息组合,它隐藏着某些特定的信息,却常因为逻辑混乱、信息模糊而难以解读。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提出,梦是人某种愿望的满足,甚至是本能的体现,它来自于人的潜意识。也有人提出,人潜意识中的某些**,在现实中无法满足,就在梦中得以体现,它反映了人显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冲突。 这两种说法其实是相同的,都指出梦境就是潜意识信息的反映,而且潜意识中的信息与人的主观意识之间是存在冲突的。如果说潜意识反映的是一种原始冲动和**,那么人的主观意识就是文明教化的产物,它时时刻刻抑制着人的原始**,使得两者之间产生冲突。 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有句经典诗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说的就是人性有两面,潜意识中的“猛虎”就是人原始**的体现,但文明教化则教会人“细嗅蔷薇”。 当然,潜意识中不仅仅是动物祖先的原始本能,它同样有人类历史演变过程中积累的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笔无可估量的财富。 对于常人来说,这些财富犹如深锁在深阁的“书籍”,一般是无法撷取的,最多只能是一觉醒来偶有所思。只有极少数的人,生来就可以摘取到潜意识中的知识,这种天才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显意识对潜意识压制的增强,最终一般会逐渐消失。如宋朝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就是一个天生就会吟诗的神童,他后来不学习便泯然众人。方仲永的天才,可能就来自潜意识中的知识传承。 但修行者则不同,他们可以主动地唤醒那些沉醒在潜意识中的记忆,他们之所以能打开潜意识的大门,其一是通过修炼来压制显意识的活动,其二是通过不断地沟通松开了基因的密码。 不管是佛家还是道家的修行典籍,都强调要“破执”、“入虚”,即对于世事杂念要能够放下,让心灵进入“致虚极,守静笃”的境致,那么“大智慧”自然就进入了你的心灵。这种“大智慧”,其实就是由潜意识进入显意识的信息,或者是外界进入潜意识和显意识的信息,它能千百倍地扩充了人的经验和知识,自然能带给人大智慧。 近几十年,西方兴起一种新的超心理学叫催眠术,它能通过催眠的手段,唤醒被试者潜意识中的记忆。据说通过这种手段,人们陆续知道了过去历史中的一些未解之谜,甚至包括史前文明的秘密。 而修炼对于基因密码的破解,则是一个潜移默化、逐级提升的过程,开始只是一道裂痕,然后是水磨功夫将裂痕拓宽为窄缝,最后使信息能自由地出入。在传说的亚特兰蒂斯文明中,所谓灵性的提升,所谓大脑的开发,指的其实就是基因密码的不断破解的过程。 朱颜不知道,打开那扇隐蔽的大门后,迎来的会是什么。但不管是“猛虎”,还是“大智慧”,但他都无所畏惧。 (注:这几章都是理论,我写得累,大家看得也累,但这是后面情节展开的伏笔,先将就着看吧!当然,还是要厚颜讨几张推荐票的,手头有的兄弟姐妹就投一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