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阴阳(一)
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概括而言,按照易学思维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础概念之一。 阴阳有四对关系: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立,阴阳同根。 传统观念认为,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关系。它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概念。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阴阳 外文名称 Yin-Yang 源自 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 解释 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 应用领域 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 目录 1基本资料 2现代定义 3相关概述 4阴阳诠释 5阴阳学说 6最新解析 7其他资料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折叠名称 词目阴阳 拼音yīnyang 折叠基本解释 2古代哲学概念。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 阴阳易位。《楚辞·屈原·涉江》 3日月运转之学 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研核阴阳。 4天气的变化 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折叠详细解释 《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1]阴阳壹体两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换,不可执一而定象。二者虽无定象,随道而变,上皆可为道,下亦可为器。道用无穷,处处有之,因用而论。用即出,阴阳即定,二者虽定,亦随时而变迁。故曰:阴阳不二,以壹而待之。壹者太极是也,统领二物,相互作用,运化万千来源罗楷。 折叠阴阳五行 阴阳者,水火之象也。 阴古作“侌”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阴”阳古作“昜”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阳”。“侌”字从今从云意为“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昜”意为“发散气体”。可见古人是从物质世界的本质——“气体”和气体的“运动”这两个角度定义“阴阳”的。古人不称“阳阴”而称“阴阳”这与古人的世界起源逻辑有关。其世界创生次序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即天地……。 “无极”即“混沌”“混沌”即散漫飘荡的水汽。“太极”即圆心而圆心的出现是和圆周运动的发生同时刻的。圆周运动的主体就是散漫的水汽。散漫的水汽慢慢旋转起来后逐渐形成为一根中空的云雾气柱云雾气柱的进一步加速旋转就在上下两端产生离心力离心力使得云雾中的轻扬物质上升而形成“天”浊重物质下降而形成“地”。“天”和“地”就组成了“世界”请参考百度百科词条“昆仑”。由此创生过程可知世界的前身是“混沌”世界诞生于“云雾水汽的旋转”即“混沌的有序化运动”而有了天地才有阴阳之分没有了世界就等于回到世界的前状态——“混沌”。所以“阴”在“阳”前。 阴《说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说文系传》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案这是从天地这一宏观角度论阴阳。天地是古人类所知的最大的阴阳实体。从最大的阴阳实体论阴阳性质有大阴阳囊括所有小阴阳的意思也算高明之举。但说不清楚何以阴在阳前固定地称“阴阳”而非“阳阴”。难道是先有地后有天这说不通。只有从天地的起源角度才能说清楚何以阴在阳前。 阳《说文解字》曰“高明也。”《说文解字义证》“高明也对阴言也。”案高者天也明者日也。这还是从天地这一宏观角度论阴阳。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案这是从宇宙起源角度谈到了阴阳但不是对“阴阳”一词本身进行定义或解说。道者导也。导者向也。当混沌水汽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就等于车辆上了正道开始向目的地前进了。这种在正道上的有序运动导致了太极的诞生。太极就是“一”它诞生于混沌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的那一时刻。太极一诞生随后而来的就是天地的出现。天地就是“二”。天气下降、地气蒸腾二气相合其结果就是人的诞生。人就是“三”。“三”也包含万物生灵人是万物生灵中最灵者是它们的总代表。随后世界万物在阴阳交互作用中世代交替保持种群和数量的平衡。“负阴而抱阳”表示出了“阴”为“阳”的基础或前提的意思。 文献中的阴阳有以下具体的指称 1指山丘的北面和南面。 《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宋叶适《醉乐亭记》“永嘉多大山在州西者独细而秀十数步内辄自为拱揖高不孤耸下亦凝止阴阳附从向背以情。” 2特指北河星以北和南河星以南。 《史记·天官书》“行南北河以阴阳言旱水兵丧。”张守节正义“南河三星北河三星若月行北河以阴则水、兵南河以阳则旱、丧也。” 3古代指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指天地间化生万物的二气。 《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新唐书·宦者传上·鱼朝恩》“阴阳不和五谷踊贵。”《红楼梦》第三一回“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 4天地。 《礼记·郊特牲》“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阴阳和而万物得。”孔颖达疏“和犹合也得谓各得其所也若礼乐由于天地天地与之和合则万物得其所也。”孙希旦集解“乐由天作故属乎阳礼由地制故属乎阴阴阳和则万物得礼乐和则万事顺。”唐玄宗《春晚宴两相学士探得风字》“阴阳调历象礼乐报玄穹。”宋范成大《民病春疫作诗悯之》“阴阳何者强作孽天地岂其真不仁”清李渔《蜃中楼·献寿》“黑漫漫云起阴阳混乱纷纷魃走魍魉遁。” 求推荐收藏,收藏就是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