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南唐新世在线阅读 - 第633章 运粮之计几生变

第633章 运粮之计几生变

    李丛嘉愣了一下。

    他的行程早就定下:待洪州、潭州粮草送到,他马上转到荆襄之地,督促正在建造的雪爬犁,运粮过伏牛山,渡黄河向北处理河东绛、解等州的粮食危机。

    但柴让这一问,显然是有所指。

    同样在黄鹤楼,一年多前,李丛嘉在这里认识柴让并把他聘到了身边。事实证明,他的眼光是毒辣的,这位年轻的文人,不但诗文绝伦,更有济世之才。在岳阳、在荆州,他都展现出了统筹全局的能力。

    由这一年多的情况看,他有不输于赵普的眼光和魄力。二人相比,只是在政务处理上,柴让稍逊一截。

    荆州的老吏、岳阳的官员不无抱怨,但在李丛嘉的威压之下,都偃旗息鼓。柴让对大局的把握、对北方战争形势的判断,一次次让荆襄两地的旧官员叹为观止。他统筹八州之地的钱粮,总揽关中的后方大势,没有一丝明显失误。

    人不畏惧权势,却害怕近在咫尺的权势!尤其是一个年轻得让人惊叹又能力出众的未来权贵,岂能不让人趋炎附势?

    一时间各地官员由开始的不配合,到渐渐向他靠拢。短短一年时间里,柴让以自己的地位、权势和手段,在荆、鄂、襄、岳、江等州,渐渐编织出一张大网。他如同一只坐镇中间的蜘蛛,弹一弹动一动,周围迅速有了反应。

    李丛嘉很佩服他:自己靠着先知先觉和超越千年的见识。而局限于这个时代的柴让,凭着本人天赋竟然达到如此地步,岂能不让人惊叹!

    李丛嘉将面前的温酒一饮而尽,望着风吹江面皱起的一圈圈波纹,轻声道:“蜀道虽难,却不如北面的伏牛山更险啊!四州之地军民嗷嗷待哺,我心何安?”

    柴让哈哈一乐:“六殿下果真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伏牛山可是极陡,又有黄河阻隔,千里送粮,绝非可行啊!”

    又一个反对者?李丛嘉自从提出跨越伏牛山用雪撬送粮,反对者不知凡几,岂会在于多一个?

    柴让见李丛嘉不语,他又道:“商洛一带河流众多,延河而行,到达山脚下转向绕过去,或者从断口处爬过去……想来容易做起来难啊!这段时日我已经派出数百老卒去察看,又亲自问过数十个山中老猎户,个个摇头说不可行!”

    李丛嘉的表情严肃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切的设想如果脱离实际都是妄想!

    他不认为自己比那些老猎户更加熟悉和了解伏牛山!虽然他带人路过一次,可那是夏天翻山而行,虽然陡峭却也不算难走!

    可是,如果推着数以万石的粮食翻山越岭,不说冬天,夏天也绝不是容易的事情!要不然诸葛亮七伐中原岂会失败?

    “就没有横断谷地可以通行?”

    “有,但却不是直接到达虢州的!从襄州向东北方向就是方城风口,伏牛山中断数十里,东进洛阳的驿路就由此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而过!除此之外,还真没有道路直达北地!就算伏牛山可行,之后的黄河绝壁也无法下到谷底……”

    事实上李丛嘉、柴让以及这个时代的人,根本不完全了解伏牛山,更不了解山两侧的地形。一般百姓行不出百里,出村入镇达县已经是行得极远,千里之行,少有人走。何况茫茫大山,谁没事爬到百里外侧看一看去?山上猎户更是不可能贴着低处走,因此探路一事想当然认为没有!

    到底有没有可供爬犁上下的矮谷或者河道?没有人说得清!

    李丛嘉没有亲自察看过,根本无法批驳柴让的说法。最主要的,他根本耽误不起,一旦失误,粮食无法北运,那几十万军民就要逃荒去了!

    看李丛嘉低头不语,柴让也冷了场,他盯着东方的江水浩浩荡荡,似有所思。

    陪着喝酒的刺史刘仁寿看场面尴尬,他接口笑道:“隰、晋等州原本是周地,洛阳不会袖手旁观吧?不行的话向他们买粮如何?”

    李丛嘉眼睛一亮,忽然坐直,一把握住刘仁寿的手:“先生的想法倒有几分道理!柴让,你来帮我分析一下,有没有可能和洛阳的周军达成协议,由他们借粮给我们?”

    柴让眼神一黯:以为是什么妙计,原来是求人啊!不说敌对国家,就算一国内的不同州府,如果到了缺粮之时,都会斛石必争,怎么可能无缘无故借粮?

    “不是借,是换!我们运粮到洛阳,洛阳运粮到北方……或者借道而已!虽然绕路,却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强……”

    柴让眼睛亮了起来:“殿下让我想一想……想一想……”

    他站起身来,伏在窗户前,盯着长江水道上的小船一个接一个消失在夜幕之下,整个江畔渐渐安静。好久,柴让坐回座位。

    “殿下,或许这是一个办法!伪周与辽人血战,耗费了一部分洛阳存粮。但洛阳为中原重地,粮仓极多,加之城内已经近十年未经战火,商旅百姓手中都有存粮……四大粮仓应该至少都是半仓……如此一来,伪周有可能同意换粮……最主要的,要拿出让他们心动的条件!”

    李丛嘉喜上眉梢,几乎把眼角挑破,那股绝处逢生的兴奋溢于言表:“我以前就想过这个问题,但总是阻在两国敌对之上!细细想来,那隰、晋等州,原是周地,百姓也曾为周民。如果我们要救助百姓而伪周不许,恨意会成倍增加……就算他们不许,这些人也不会坐等饿死,必到洛阳那里就食!如果我是柴让,一定会同意!”

    一人计短三人计长。刘仁寿也插话进来:“其实北方的战马过冬后死亡率极高,伪周非常缺马。如果用隰、晋等州的战马交换,甚至不用我们运粮过去……”

    柴让摇头:“我们想求得美名,后周必然要伸手捞到实惠。就算他们同意,也会将战马、粮草等扣下一部分……我们的损失极大,六殿下,这样做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