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章 达成合作
虽然荀攸现在还没有正式出仕,但是现在也算是声名在外,刘鑫还记得自己在之前向曹cao打听过荀家的情况——重点自然是在荀彧与荀攸的身上,知道了荀攸这时应该在颍川书院当一个临时教师。 不过刘鑫也知道,荀攸是在何进掌权时期才正式出仕的,如今何进才刚刚开始整合自己手中的权利,也算是让刘鑫捡了一个漏,毕竟在洛阳当了官的荀攸,十有**是不可能被荀家送到自己的手中了。 不过刘鑫现在也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荀攸可能是主动决定,借着这次机会前来投靠自己的,因为现在的荀攸都已经二十三岁了,按理来说作为一个大汉一流世家大族的子孙,早就应该出仕为官了,但是到了现在,荀攸还是在颍川书院当一个教书先生,而且还是一个临时工,在这其中就有一些不对劲了。 不过想想也是,荀攸自幼便无父无母,依靠着祖父与叔父生活,而且祖父也在荀攸很小的时候便去世了,所以荀攸也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叔父了。 而荀攸的叔父,自然是会将自己手中的资源用在自己的儿子身上,而像荀攸这样的情况,就算是表现得再天赋异禀,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把自己的意愿送给荀攸的吧? 这就是世家大族,尤其是像荀家这样的大汉一流世家大族,内部的竞争也是极大的,像荀攸这样无父无母的嫡系旁支,家族内部虽然依旧是会供养荀攸的生活与学习,让荀攸能够过上安逸的日子,但是却不会再给荀攸提供多少出仕为官的机会,所以荀攸只能够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到刘鑫手下争取做出一番事业了。 刘鑫对此只能表示理解,不过这让刘鑫非常高兴,因为要不是这样,荀家也不可能会将荀攸送到自己的手中了。 想到这里的刘鑫便点了点头,笑着对荀彧说道:“其实本王也听说过你们荀家的一些传闻,所以本王也对你们荀家算上了一挂,发现你们荀家这一代有三个能成为一世人杰的人,那便是文若老弟你这个“王佐之才”,以及文若老弟你的弟弟荀谌,最后就是文若老弟你刚刚提到过的荀攸荀公达了,此人堪称“谋主”,在战场上的智谋应用方面,当今天下至少能成为前三,正好本王现在要回益州担任刺史一职,而且本王的最大目标便是平定益州南部的蛮族了,现在文若老弟你们的荀家能够派荀公达来为本王效力,本王可是非常高兴的。” 刘鑫的这一番话可谓是说的非常实诚了,直接道出了荀攸的能力之强,毕竟“谋主”这个称号就足以说明一切了,这个称号基本上就只在张良这个“谋圣”之下了。 荀彧现在都开始怀疑,如果让荀家的那些长老们听说了刘鑫对于荀攸的评价,会不会选择毁约呢? 毕竟还是那句话,像这样强大的人才,荀家怎么可能愿意随随便便的放手呢,不过这也已经没有了毁约的可能,毕竟荀家现在是和刘鑫寻求合作,而且还是荀家在请求刘鑫这一边的帮助,所以刘鑫才是负责主导的一方,而且以刘鑫现在的身份与地位而言,荀家也是惹不起刘鑫的。。。 所以,荀家是不可能与刘鑫毁约的,除非荀家找到了一条新大腿,而且这条大腿也得愿意替荀家得罪刘鑫才是。 当然了,现在荀彧又想起来了在今天早上,荀攸找到了自己,希望自己能够促成荀家与刘鑫的合作,因为荀攸真的希望自己能够尽快的出仕为官,成就一番事业,然后才能让自己这一支已经破落的嫡系旁支,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而且荀彧对于自己的这个大侄子,也是非常看好的,而且荀彧也觉得自己的这个大侄子的遭遇也是非常不公平的,甚至对于荀攸,荀彧还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因为荀彧想到了自己那个大自己快一轮的妻子,这是在自己完全不知情。。。或者说当时的自己还处于一种蒙昧无知的状态时,自己的父亲就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说是家族的利益,把自己给“卖身”了,而现在荀攸这个本来非常有本事的人才,却因为自幼父母双亡,家族内部都不愿意提供给荀攸一定的资源,让荀攸只能无奈的在颍川书院教书,这也让荀彧觉得家族非常的不公。。。 虽然荀彧觉得家族的做法是有些不公平的,但是荀彧也知道自己现在是不可能改变什么的,所以荀彧觉得自己有必要改变荀攸现在的生活,因此,荀彧决定为了保证不发生什么意外,不会将刘鑫对于荀攸的评论汇报给家族的长老们。 于是乎,双方在达成了共识之后,荀彧就代表荀家与刘鑫达成了口头上的协议,刘鑫将会帮助荀家,也是荀彧的父亲获得兖州刺史一职,而荀家则会安排由荀攸带队的荀家人才,名义上脱离荀家在刘鑫手下出仕为官,并且荀家则会依照事情的发展情况来决定会不会继续派遣荀家的家族成员投靠刘鑫。 当然了,刘鑫对于这些已经投靠自己的荀家子弟,有必要给予他们合适的官职,如果这些荀家子弟名不副实的话,刘鑫也有权利直接让这些荀家子弟们打道回府,荀家则会重新派遣荀家子弟来接替之前的荀家子弟。。。简单的来说,这就是荀家愿意保退换货。。。 于是乎,在双方皆大欢喜的气氛下,刘鑫与荀彧互相敬了一杯酒——因为这里是洛阳拍卖行的贵宾室,自然是备齐了各种各样的酒水,不过像葡萄酒这样的“一杯千金”,何进也是不舍得摆出来的,不过大汉时期的酒水虽然度数不高,但是有些精品酒的味道非常不错,让刘鑫觉得十分好喝,所以最近刘鑫都安排苏佳收购了一批洛阳城内的精品酒水,准备带回益州成都去。 在结束了合作会谈之后,荀彧本来打算起身告辞,结果被曹cao拉到了门外,有说有笑的聊了起来,看到这一幕的刘鑫,不由得感叹了一句世事无常,现在的曹cao与荀彧还是交情非常不错的朋友,历史上的荀彧也为了曹cao的霸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结果到了最后,占据了大汉半壁江山的曹cao野心渐露,与手下的董昭等人互谋,自尊为魏公,加九锡,而作为大汉忠臣的荀彧对此不以为然,以大义阻谏曹cao,“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最终也是不被曹cao所接纳,而且引起了曹cao的不满,最后更是触动曹cao的加害之心。 就在同年,曹cao亲自带兵南征孙权,便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cao乘机把他留在军中,然后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不过这些都是虚职罢了,然后曹cao就命令荀彧同行。 在这里,就要分为两种说法了。 第一种说法是,荀彧知道现在的曹cao已经非常不满自己的所作所为,因此意图加害自己,所以荀彧便托病止步于寿春,谁知曹cao这时送来饮食一盒,内无一物,暗示荀彧已经没有作用了,希望能够让荀彧自行了断,以荀彧的能力自然是理解其意,亦知这是在数难逃,于是荀彧决定服毒自杀,终年五十岁。 至于第二种说法就非常简单了,那就是曹cao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不久之后便忧虑而死。 刘鑫对于荀彧之死的这两种说法,自然是更加偏向于第二种,因为荀彧一直以来都是曹cao手下的第一谋士,可以说是最早跟随曹cao的这一批人了,曹cao与荀彧的交情可谓是颇深的,而且曹cao一直以来虽然有取代汉朝的意思,而且汉献帝都曾经想要让位于曹cao,曹cao最后还是选择了拒绝,一生到头来都只是魏王罢了。 曹cao为什么没有称帝,刘鑫觉得是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曹cao他非常明白,在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时,挟天子以令诸侯,要比曹cao自己称帝讨伐更加名正言顺,他若废帝自立,那么曹cao无疑是犯了众怒,失了民心与大义,到时候诸侯与百姓都会联合起来反对他;而且从一直以来的形势来看,大汉的拥汉派可谓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朝中依旧有大量的大汉老臣,而且天下的世家大族也不愿意随随便便的就改朝换代,因为这会影响他们的利益,所以曹cao如果贸然称帝,肯定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而且综观曹cao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都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曹cao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二,曹cao即使能用武力逐个消灭地方的割据势力,然而,曹cao是无法使整个世家大族阶层服从于他的,这就是曹cao所比喻的炉火,也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谋远略,尽管曹cao也杀掉了这个阶层的许多头面人物,如孔融、崔琰等人,但是这都算是师出有名,对于大汉世家大族这整个阶层而言,曹cao是不敢小视的,毕竟曹cao手下的重要人物中,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可不少,而且曹魏势力的财政与土地,大都是掌握在世家大族的手中,因此曹cao可不敢随意得罪世家大族。 其三,孙权这个二五仔假意归附曹cao,明面上曹cao现在已经拿下了大汉江山的四分之三,完全可以取代汉朝了,所以孙权也在劝曹cao称帝,不过这也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首先,孙权认为这样做可以获得曹cao的信任,从而实现吴、魏之间的和解,自己就可以专心对付蜀汉,而且在襄樊之役中,孙权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从背后袭击关羽,帮了曹cao的大忙,但却得罪了刘备,吴、蜀之间长达10年的联盟关系就此结束,这时孙权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缓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则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且孙权认为曹cao如果真的称帝,拥汉派将会强烈反对,曹cao会因此陷入困境,减轻对吴国的威胁。因此,孙权阳奉阴违,而曹cao看穿了孙权的意图,不肯轻易上当。 其四,至少从建安十五年起,曹cao一再表示“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到了三国后期,曹cao这已经说了差不多十年曹cao,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之前的言论,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 其五,曹cao这人本来就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就像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以看出曹cao并不是一个看重虚名的人,而“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也是曹cao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 此外,建安二十四年曹cao这时已经65岁,这个年纪在大汉时期,已经是相当于现在的百岁老人,估计曹cao也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也可能是他不愿称帝的一个原因。 总而言之,这时的曹cao也没有称帝的想法,而且曹cao也知道荀彧是属于那种“温和的保皇派”,就算是让荀彧留下来继续辅佐自己的儿子曹丕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所以曹cao应该是没有理由杀荀彧的,何况如果曹cao杀了荀彧的话,势必会让自己手下的那些老臣寒心。 所以,刘鑫认为荀彧应该是抑郁而死的,毕竟古代的这些文人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喜欢想太多,荀彧可能是忧心曹cao会以曹魏取代大汉,因此担心成疾,最后死去。 至于第一个说法,可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吧。 PS:明天要忙着搬家,断更一天,么么哒。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