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重生武大郎在线阅读 - 第三百四十八章 制度

第三百四十八章 制度

    当初河东是武栋打下来的,河东的局势也是武栋稳定之后交给林冲、朱武来管理,至于高丽更是如此。现在燕云十六州虽然被打下来了,但是让朱武一个书生来管理,武栋确实不放心。所以他决定亲自前往燕云,等到燕云彻底的安稳下来之后,整个梁山的中枢都可能会迁往那里。

    “大都督去了燕云,高丽出了事情怎么办?”李纲皱眉道。

    “高丽早已经安稳,这里的官员都来自我们梁山军方,这里的数百万百姓对于我们也无比的支持,而且这里还有刘唐的数万大军在,所以这里是不会出什么事情的。你坐镇高丽,主要是处理一些日常的事物,刘唐也听你的命令。还有,梁山思想改造小组的工作不能停下来,你不要随意干涉他们。”武栋道。

    “好,只是思想改造小组的权利太大,我怕他们会干涉到我。”李纲苦笑道。

    “这个放心,待会我去将吴用和朱贵找来,他们的思想小组只负责教育青年、动员青年,不得干涉政府的行为。还有,教育青年、动员青年也不能扰乱社会环境,不能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武栋道。

    “如此真是太好了!”李纲道。

    “关于思想改造小组,我可能会带其中的一批人前往燕云,燕云说不定也需要他们来稳定人心。在高丽,你如果有无法处理的事情就派人通知我,高丽和燕京的海路距离极近,两天就可以把消息传给我,我有什么命令也会通过海路传给你。”武栋道。

    李纲点了点头,把这些都记了下来。

    燕京和高丽的距离确实很近,通过大海可以把两地联系起来,只是海上的联系毕竟不如陆地联系那么稳固,物资、人口流动也不可能达到陆地连接的流畅程度,所以武栋一定要把两地之间的沿海州县全部打下来,到时候才是真正的联通了。

    “大都督,关于燕云十六州的分田政策,我们已经讨论过多次,有人说要像河东、高丽一样,把地主全部打倒,有的却说要维持燕云十六州的现状,不知道大都督有了定论了吗?”李纲又道。

    “这件事情,我会过去看一看!我现在的意见是分田还是要进行的,但是分的不是普通地主的田,而是那些敢于反抗我们的契丹官员的田地!燕云十六州中和我们做对的契丹官员数量不少,他们本身的田地数量也很多,都可以分给百姓!还有一些恶霸的土地,也可以剥夺分给百姓!除了分田之外,我们在燕云十六州要实行减租政策,地租不能超过三成!慢慢的,假以时日,我们可以以政府的名义从地主手里收购多余的土地分发给百姓!等到燕云和辽东打通之后,我们可以鼓励百姓前往辽东开发土地。辽东地大物博,可以容纳无数的人口,到时候就再也不会有土地问题。”武栋道。

    武栋将自己心中的想法说出来,李纲在那里慢慢的想着,过了片刻,赞叹道:“还是大都督思虑周详!”

    武栋笑道:“现在我们手中已经不止是河东、高丽,我们要考虑的事情多了,许多政策已经不能像在河东、高丽时候那样粗暴了。中原,我们迟早要回去的,不能让中原的所有地主豪门都怕了我们。”

    李纲沉默片刻,道:“大都督,其实地租降到三成,恐怕很多地主豪门都会心生不满的。”

    武栋道:“若是那样的话,我也无可奈何了,这已经是我能够做到的极限了!中原的农民极苦,每年冬春时节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我当初起兵,为的正是天下百姓,不可能为了他们的利益而弃天下万民于不顾。今后我们会打下更多的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实行这样的政策,在当地分田减租,然后鼓励农民去辽东或者去西北,甚至极北之地,那里的土地将来都属于我们汉人。”

    东北这个时候还没有开发,属于一片狂野,西北的新疆之地和东北一样的荒凉。其实后世武栋穿越而来的时候,新疆还没有开发完毕,当时新疆的土地数量仍旧很多。在武栋的计划中,往北的极北之地,也就是现在的远东、西伯利亚等地都可以打下来,那里现在也是荒野,在现代社会,很多中国人前往俄罗斯种田,但是他穿越之前俄罗斯已经开始限制中国人在远东地区种田了。

    如果这些地方全部打下来,中国将不会存在土地问题。中国古代的朝代终结,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土地兼并,地主豪门手里的土地越来越多,百姓手里的土地越来越少,最后必然是百姓越来越活不下去,最后便是百姓造反,天下大乱。等到战争过后,数百万或者上千万人死去,出现大量的荒地,于是普通百姓又可以存活下去,直到土地再次兼并,然后百姓又活不下去、继续造反。

    当然随着整个社会进入商业时代,土地的重要性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土地中解脱出来,将来土地问题自然会得到彻底的解决。

    “大都督,朱武在信中说燕云地区的官员数量不够,他让我们军机处能够制定出一份好的人才选拔制度,我看,现在该实行科举了!”李纲又道。

    “科举,我一直在思考这件事情。我曾经告诉过你,科举是一定要举行的。只是我们的科举内容和大宋朝廷不一样。”武栋道。

    “不知有何不同?”李纲道。

    “大宋的朝廷只考儒学,而在我的计划中,儒学仍旧要考,但是要侧重于新学,除此之外,还必须靠算学。”武栋道。

    “什么是新学?”李纲一愣,急忙问道。

    “你还没有见过秦桧吧?明天你可以去拜访一下秦桧,他会告诉你的。对了,秦桧现在也是思想改造小组的副组长了。”武栋道。

    “秦桧……是前段时间抓住的大宋朝的御史中丞?他怎么也成了思想改造小组的一员了?难道这新学和大都督您的梁山思想有关?这万万不可啊!”李纲着急的道。

    “除了科举的内容不同之外,科举的制度也不一样。大宋朝的科举,每一次只录取数十人,至多上百人,只要考中便可进翰林院或者外放为官,一个书生,读了十几年的四书五经,不明世事便掌控一方,这实在是太过荒谬!我所要办的科举,每一次的录取人数要达到数千甚至数万,录取之后也仅仅是吏员,不可能坐镇一方,只有表现优秀才能逐级提拔。至于官员,一是通过吏员提拔而来,还有一种则是选举产生。你可以好好考虑一下我说的这些事情,有什么意见可以告诉我。”武栋根本没有理会李纲所说,而是缓缓地道。

    “大都督,你所做的和历朝历代皆不相同,只怕会出大问题!”李纲道。

    “我们可以先找一块地方进行实验,比如说一个县一个州或是一个府,如果实验可行的话再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内,比如高丽、比如河东,如果真的不行,我自然会改的。至于现在燕京的治理,仍旧是军人为主,仍旧以军法治理燕京。你放心,在燕京彻底的平稳之前,我不会实行科举,你可以慢慢的考虑,你也可以和其他人商议,有任何意见都可告诉我。”武栋道。

    武栋心中其实有些忐忑,治理国家确实不易,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他唯恐政策不对造成不好的结果,甚至影响中国未来发展。所以现在他做事情越来越慎重,土地改革已经不如之前那么激进,而对于科举制度,在彻底打下北方,让北方彻底平静下来之前他都不会贸然开始。

    “好,大都督,我会认真考虑,我也会将我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希望大都督你能够仔细的观看我所写的东西。”李纲思考了一阵,道。

    “这是自然!”武栋道。

    “大都督,我听说大儒杨时来到高丽,你难道不准备见他一面吗?”

    “去燕京之前,我会见他一面的!”武栋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