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千古大明在线阅读 - 第一百零一章 归家

第一百零一章 归家

    “咕噜!”渔娘的肚子叫出了声,她这才不好意思的放开牛天篷。

    “相公饿了吧,渔娘给你盛碗面条。”

    牛天篷听到她饿着肚子叫出了声,知道他离开的这些天,渔娘带着孩子生活不易。

    嘴上忙说着“不饿不饿,离开的时候营中的主官葛大人,特意给我们举办了宴席,吃的很饱的。”

    一边帮着妻儿盛着面条,把中间的一个荷包蛋,平均的分给了三人,然后惋惜的说道:“可惜,营中的东西怕沾上疫病,不允许带出来,不然我就把宴席上的菜给你们偷偷带回来点了。”

    渔娘低头喝了口碗中的面汤,觉得从未有过的鲜美,听着相公说着这几日的见闻,看到儿女大口的吸着碗中的面条,她的心里暖洋洋的。

    “对了!你看看我这身!出来的时候发的,据说是王爷从江南带来的上好的锦缎!摸摸多光滑。”牛天篷兴奋的说。

    然后悄悄趴在渔娘耳边,了呵呵的说道:

    “知道要发衣服出去的时候,我就留了个心眼,特意多报了一尺多。等我一会儿找找旧衣服,把这身锦缎的给你改成件长裙,剩下的还能给大宝二宝缝两件小衣服。”

    他显得有些手舞足蹈,好像个考了好成绩,等着母亲的奖励的孩子。

    接着他又打开了他拎着的小布兜,拿出了个小纸包。打开之后里面是几块,淡黄色的糖糕。

    “这是离开营中,的时候发放的糕点,我悄悄吃了一块,很甜!”牛天篷说着,拿出几块糖糕喂给了渔娘和一双儿女。

    “爹爹,好甜!好吃!”两个孩子吃了之后,瞪大了眼睛叫到,显然是从来没吃过,这种用朱由校命人用蔗糖和面糊随意加工的甜点。

    渔娘含着糖糕,虽然糖很甜,但她的心中更甜,自从牛天篷平安的回来之后,她的脸上就一直挂着一副满足的笑容。

    牛天篷把布兜中的米面,倒进家中的缸里,也是一副笑意的看着家人。只有真正的回到了家中,看到了一家老小的平安,牛天篷这颗悬着的心才放心了下来。

    晚上孩子都睡了,牛天篷才偷偷的从腰间,拿出了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小银条,递给了渔娘,说这是他在营中帮着干活,得的赏赐。

    虽然屋中漆黑一片,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是渔娘不傻,那里听不出来这是在撒谎,但她没有说破,手中攥着这几根银条,紧紧的抱着他趴在他的肩头,一动不动。

    这几根银条来的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这是牛天篷在瘟疫营,自愿参加试药得到的赏赐。

    容易就容易在,只要是瘟疫营中的人都可以自愿参加试药,无论有没有效果,人是死是活,只要参加了,留下了联系方式,即使人不在了,这份试药的钱也会如数的发到他们家人的手里。

    但是难就难在,能够自己把这份钱带回来。

    因为疫情的紧急,试药可真是毫无顾忌的,无论是什么东西,只要能吃,能喝的几乎都会试,好点一点被分到的是树皮黄泥,差一点的什么砒霜硝石都有,稍有不慎就是肠穿肚烂。

    而最幸运的要数,牛天篷他选择的,正好是朱由校派人熬制的,含有治疗鼠疫成分的染料汁,他也因此侥幸的捡了一命回来。

    第二天的一早,牛天篷就往府衙赶去,因为他听渔娘说,家里受灾房屋受损的,可以来这里申请去城外的临时安置区,他便一大早就往府衙这边赶,生怕自己来晚了。

    作为一个在瘟疫营待过的老人,他自然是知道王爷治下是什么待遇,可比他们一家在城里好多了,不说别的,至少吃喝不用花钱了!米面可以剩下以备后患啊!

    而且安置点那边还有王爷的亲军巡逻,治安状况也是有保障的,这么多天了,无论是在城中,还是他所在的瘟疫营,亲军们都是令行禁止的,对待平民百姓也是秋毫无犯的。

    他这一路上走来,越发感到了广州城灾后的破败,原本热闹的大街小巷,空荡荡的,死了那么多人,又搬出去那么多,也不剩下什么了。

    平时一条街挤得满满的小店铺,也几乎都关上了们,只有一些支这棚子的小生意人还在营业,但也是门可罗雀。

    这还不是广州城往日最繁华的街道,平日里商铺遍地,酒肆勾栏邻里的主街上,更是一家开门的商铺都没有,尤其是那些往日门面最大的粮铺,钱庄,一个一个都是门窗紧闭,用木栏拦的一层又一层。

    等他到了府衙之后,他才发现自己想多了,他是第一个来的。

    很快他就被差役带到了一间书房中,见到了自称是徐光启的老头。

    他见到这老头挺和善的,也不是什么师爷主簿这类的“大人物”,也就放松了下来,不仅把一家搬到安置营的事情办妥了,还向这个和善的老头,问了许多以后拆迁,安置和补偿方面的细节,这都是他原本没打算问,也不敢问的。

    直到几天之后,他远远的在安置营中见到了,跟在王爷身边的老头,这才知道,原来这个徐光启是王府的长史,是整个王府仅次于王爷最大的官!

    送走了这个牛天篷之后,徐光启又陆陆续续的接见了几名想要搬到临时安置点的百姓。

    他就这样隐藏自己的身份,装成一个无官无职的寻常小史,记下了不少百姓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一上午的时间,就总结了近四五十条民众关心的细节。其中很多细节是他们疏忽的,还有一些是他们考虑到,但是公布文书宣讲的时候,百姓们没听懂的。

    经过一番整理,徐光启发现,百姓们最关心的不是吃的怎样?住的怎样?而是城中土地的拆迁,和以后安置的情况。

    带着重新修改过的告示,徐光启回到了船上,请刚刚从科学家形态,转换回来的朱由校过目。

    看着严谨详细的告示,朱由校连连点头,有善于处理政务的人才在身边就是好,不用他事事亲力亲为。

    要是徐光启没回来,就这一份安民告示,就够他和曲来福两人研究几天的了。

    很快朱由校就在安民告示的原件上,盖上了自己的金印,宣布着这份告示正是生效。

    他唯一补充的就是,不光把告示贴在城墙上,贴在府衙的门前的告示板上。

    而是要派人到百姓中间去宣传,去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