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下笔如有神
作为研究敦煌文化的专家学者段文杰教授对历史的了解绝对是大师级的,戈文给他打电话请教明史的疑惑正是恰如其分。
当天晚上段文杰便给戈文回过来电话,两人在电话里足足聊了有一个钟头,才将戈文心中的迷惑解释清楚。
除此之外,段文杰教授在了解到戈文要创作有关明超历史的作品时,还推荐了一个北大历史系的教授给戈文认识,自从吴晗先生去世后,中国的明代史就属这位老教授的研究最深。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戈文在家专心的研究明史,遇到史籍相互矛盾的地方,就向段文杰和北大的历史系教授请教。
鉴于戈文对于明朝历史的疑惑和质疑较多,并且北大历史系的这位老教授的讲课任务和研究工作也比较繁忙,不可能整天什么也不做,只应付戈文的提问。于是这位老教授将自己的得意门生宁素心介绍给了戈文。
据老教授说,别看宁素心才是大四的学生,可是却家学渊源,对于明朝的历史知之甚深,所以戈文有问题可以直接向宁素心讨教,如若宁素心解决不了,他老人家再行出马。
于是戈文便和这个叫做宁素心的美女打起了交道。
而宁素心正是前一些天出现在摇滚聚会现场的那个北大知性美女。
不得不说老教授的这名女弟子十分的出色,戈文在读史的过程中遇到了那么多问题,可是这姑娘仅是一看,便一说三六五的将戈文的疑问徐徐解答了出来,让戈文很是钦佩。
而宁素心在得知自己要给戈文讲一讲明朝的历史时,也是心中欢喜无限。
戈文可是她崇拜的偶像。
在这个年代已经开始流行起偶像这一说法,诸如赖宁、雷锋、张海迪……等等人物因为他们的感人事迹,被很多人崇拜,视作偶像,而戈文也是被崇拜的成员之一。
宁素心过了年就大学毕业,而且也通过了北大历史系研究生的考核,所以这姑娘的时间比较充裕。这些天里的大多数时间并没有呆在学校,而是去了戈文的四合院。
又过了几天时间,便是戈文没有什么疑问了,宁素心仍旧是每天往戈文的家里跑。
倒也不是说,宁素心喜欢上了戈文,而是戈文四合院里的各种聚会、各种人物、各种聊天都让她十分的着迷。她就像是刘姥姥进入了大观园一般,被四合院里的各种讨论弄花了眼。
别看宁素心对于明史的了解已达到近乎专家的水平,可是她出身书香之家,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对于四合院中经常讨论的涉及文学艺术方方面面的各种思想、各种文化、各种主义……都是一窍不通。
所以在戈文没有疑惑的时候,宁素心最喜欢的便是安静的坐在人群中的一角,如饥似渴的吸收着他人的知识。
哪怕某天走出书房换脑子的戈文和的作者李醒民以及其他一些青年学者激烈的争论“本世纪物理学领域最大的成就是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时,作为文科生的她尽管听不太懂这些理科名词,可还依然津津有味的看着几人的论战。
第一次看到四合院里的艺术沙龙的宁素心无疑是震撼的。
虽然八四年的中国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进程,解放思想的口号也喊了好多年,可是整个社会对年轻人的拘束仍旧非常严重。
此时的大形势是——
自从1983年10月份邓公提出“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之后,在很多地方,都对反对精神污染进行了扩大化处理。
男同学留长头发,穿喇叭裤甚至穿羽绒服都成了精神污染,很多学校的校长每天一大早,早早的就着一把大剪刀守在学校的大门口,遇到哪些留长发和穿喇叭裤的学生上去就是一剪刀。上剪长发,下剪裤角,毫不含糊。
在宁素心的印象里,似乎也只有北大这种引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追求进步、民主、自由,兼容并蓄包纳万象的学校才会出现眼前这种大家围坐在一起高声谈论畅所欲言,为各自的主张和思想争论的面红耳赤的情景。在北大之外,便是在公园里聚在一起聊天都会被公园的红袖标老太太驱赶。
相较北大校园里那些学生们的讨论,四合院里的话题无疑更加的敏感和让人深思,很多话题,便是宁素心听了都会感到有些心惊胆战,不得不佩服戈文竟然能容纳这么多大逆不道的人。
有时候,经过辩论,大家达成了一致的意见。
但更多的时候,大家在辩论的时候,谁也说服不了谁,每当大家快要将讨论变成唾沫横飞的辱骂和相互揭短时,就有人拍拍桌子或者是捶捶房门,然后辩论的双方就会异口同声的念出了戈文贴在房门上的一则告示——
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然后大家就心平气和起来,搁置了争论。
这种无关自身利益只为国家出谋划策的争论却好似有毒一般,让宁素心很快就沉沦进去,久久不愿回头。也因此,她对戈文更加的敬佩了。
而就在宁素心沉浸在四合院里的纷争论战之中时,戈文终于开始再次落笔。
依然是那叠仅写了“明朝的那些事儿”几个字的稿纸,依旧是那杆巴老送的派克钢笔。
这一次,戈文没有停顿。
在思考了一会儿之后,圆头笔尖在稿纸上跳起了华尔兹,一道道墨水顺着笔尖流畅而出——
让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朱元璋
别名: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贫农
生卒:1328-1398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
社会关系:
父亲:朱五四,农民
母亲:陈氏,农民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
1347年-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年-1368年造反
1368年-1398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一切的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
比如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朱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致于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
然而当时农民朱五四的心情并不像今天我们在医院产房外看到的那些焦急中带着喜悦的父亲们,作为已经有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的父亲而言,首先要考虑的是吃饭问题。
……
……
前世当年明月的是以上的记载为脉络,以的史料为基础,结合了一些档案、笔记、野史、碑刻进行演绎编撰而成。
在普通人眼里,当年明月的除了对一些历史上的空白进行了个人探究上的填充外,其余读本中的历史基本上都能在中找到根源。
在大多数人看来,当年明月的就是历史读本!
可是戈文在经过这么多天来对明朝历史的研究,在向段文杰、北大历史系老教授、宁素心等人的请教后才发现,前世当年明月的也有很多的不实之处。
其实也无怪当年明月的会和真实的历史不符,究其根本他所选用的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
在中国的二十四史里,在后代的史学家心目中被认为是最完备的一本史书。
编撰的时间最久,用力最勤,卷数最多,相较其他朝代的史书,行文雅洁,叙事简括,蔚为可观。
可是这一切都掩盖不了最大的问题——
那就是是由清朝的皇帝下令,由一众官方学士修订的!
这一点在后世已经得到了公认。
后世史学家在研究了明朝的各种史籍、文献后,发现尽管编撰的水平很高,却有很多不实之处。
历史上清军被中原百姓视为鞑子,是少数民族,纵然清朝最后问鼎中原,也不得民心,所以才会有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之惨剧。若不是后来的康乾盛世让老百姓慢慢的屈服,哪怕清军再厉害,也无法统治华夏那么多年。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编撰的。
当年清军入关不久,尚未稳定政权,便急不可耐的诏修。其目的是显而易见。一是以此宣告明朝已亡,而当时南京的弘光朝廷正与清朝南北对抗,修便是不再承认弘光的南明政权存在。二是以此笼络明朝遗臣,通过纂修,使那些降清的明朝汉族官员有一种情感上的寄托。
可是这部史书却编了整整十六年,一直持续到了乾隆四年才编撰完成!
直耗得那些明朝遗臣以及那些有风骨的文人学者都因各种原因去世后才编撰完成!
完成之时,清朝已经稳定了政权,经济也逐渐恢复,到康熙后期更出现了繁荣盛世,老百姓也甘心成为他们的奴才。
所以里很多史实被人为的隐没,很多历史被清朝的统治阶级禁止写入,一切不利于清朝的史实几乎在中看不到。
作为清朝官方编撰的是按照凡有利于我朝便写,凡不利于我朝严禁记载,这两个凡是来修订的。
想一想清朝的文字狱,想一想有多少不听从清朝统治阶级的文人被斩杀,我们就能够理解的内容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
经过这样的研究之后,戈文自然不会重复前世当年明月的纰漏。
戈文仅仅是借用了当年明月的创意,认可当年明月所说的“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的很好看”这种观念。
在内容上,却是根据自己总结出来的真实历史史实来写。
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参考,却不能尽信!
……
……
朱重八的童年在一间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光良好的破茅草屋里度过,他的主要工作是为地主刘德家放牛。他曾经很想读书,可是朱五四是付不起学费的,他没有李密牛角挂书那样的情cao,自然也没有杨素那样的大官来赏识他,于是,他很老实的帮刘德放了十二年的牛。
因为,他要吃饭。
在此时,朱重八的梦想是好好的活下去,到十六岁的时候,托村口的吴老太作媒,找一个手脚勤快、能干活的姑娘当媳妇,然后生下自己的儿女,儿女的名字可能是朱三二、或者朱四零,等到朱三二等人大了,就让他们去地主刘小德家放牛。
这就是十六岁时的朱重八对未来生活的幸福向往。
……
当天晚上段文杰便给戈文回过来电话,两人在电话里足足聊了有一个钟头,才将戈文心中的迷惑解释清楚。
除此之外,段文杰教授在了解到戈文要创作有关明超历史的作品时,还推荐了一个北大历史系的教授给戈文认识,自从吴晗先生去世后,中国的明代史就属这位老教授的研究最深。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戈文在家专心的研究明史,遇到史籍相互矛盾的地方,就向段文杰和北大的历史系教授请教。
鉴于戈文对于明朝历史的疑惑和质疑较多,并且北大历史系的这位老教授的讲课任务和研究工作也比较繁忙,不可能整天什么也不做,只应付戈文的提问。于是这位老教授将自己的得意门生宁素心介绍给了戈文。
据老教授说,别看宁素心才是大四的学生,可是却家学渊源,对于明朝的历史知之甚深,所以戈文有问题可以直接向宁素心讨教,如若宁素心解决不了,他老人家再行出马。
于是戈文便和这个叫做宁素心的美女打起了交道。
而宁素心正是前一些天出现在摇滚聚会现场的那个北大知性美女。
不得不说老教授的这名女弟子十分的出色,戈文在读史的过程中遇到了那么多问题,可是这姑娘仅是一看,便一说三六五的将戈文的疑问徐徐解答了出来,让戈文很是钦佩。
而宁素心在得知自己要给戈文讲一讲明朝的历史时,也是心中欢喜无限。
戈文可是她崇拜的偶像。
在这个年代已经开始流行起偶像这一说法,诸如赖宁、雷锋、张海迪……等等人物因为他们的感人事迹,被很多人崇拜,视作偶像,而戈文也是被崇拜的成员之一。
宁素心过了年就大学毕业,而且也通过了北大历史系研究生的考核,所以这姑娘的时间比较充裕。这些天里的大多数时间并没有呆在学校,而是去了戈文的四合院。
又过了几天时间,便是戈文没有什么疑问了,宁素心仍旧是每天往戈文的家里跑。
倒也不是说,宁素心喜欢上了戈文,而是戈文四合院里的各种聚会、各种人物、各种聊天都让她十分的着迷。她就像是刘姥姥进入了大观园一般,被四合院里的各种讨论弄花了眼。
别看宁素心对于明史的了解已达到近乎专家的水平,可是她出身书香之家,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对于四合院中经常讨论的涉及文学艺术方方面面的各种思想、各种文化、各种主义……都是一窍不通。
所以在戈文没有疑惑的时候,宁素心最喜欢的便是安静的坐在人群中的一角,如饥似渴的吸收着他人的知识。
哪怕某天走出书房换脑子的戈文和的作者李醒民以及其他一些青年学者激烈的争论“本世纪物理学领域最大的成就是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时,作为文科生的她尽管听不太懂这些理科名词,可还依然津津有味的看着几人的论战。
第一次看到四合院里的艺术沙龙的宁素心无疑是震撼的。
虽然八四年的中国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进程,解放思想的口号也喊了好多年,可是整个社会对年轻人的拘束仍旧非常严重。
此时的大形势是——
自从1983年10月份邓公提出“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之后,在很多地方,都对反对精神污染进行了扩大化处理。
男同学留长头发,穿喇叭裤甚至穿羽绒服都成了精神污染,很多学校的校长每天一大早,早早的就着一把大剪刀守在学校的大门口,遇到哪些留长发和穿喇叭裤的学生上去就是一剪刀。上剪长发,下剪裤角,毫不含糊。
在宁素心的印象里,似乎也只有北大这种引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追求进步、民主、自由,兼容并蓄包纳万象的学校才会出现眼前这种大家围坐在一起高声谈论畅所欲言,为各自的主张和思想争论的面红耳赤的情景。在北大之外,便是在公园里聚在一起聊天都会被公园的红袖标老太太驱赶。
相较北大校园里那些学生们的讨论,四合院里的话题无疑更加的敏感和让人深思,很多话题,便是宁素心听了都会感到有些心惊胆战,不得不佩服戈文竟然能容纳这么多大逆不道的人。
有时候,经过辩论,大家达成了一致的意见。
但更多的时候,大家在辩论的时候,谁也说服不了谁,每当大家快要将讨论变成唾沫横飞的辱骂和相互揭短时,就有人拍拍桌子或者是捶捶房门,然后辩论的双方就会异口同声的念出了戈文贴在房门上的一则告示——
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然后大家就心平气和起来,搁置了争论。
这种无关自身利益只为国家出谋划策的争论却好似有毒一般,让宁素心很快就沉沦进去,久久不愿回头。也因此,她对戈文更加的敬佩了。
而就在宁素心沉浸在四合院里的纷争论战之中时,戈文终于开始再次落笔。
依然是那叠仅写了“明朝的那些事儿”几个字的稿纸,依旧是那杆巴老送的派克钢笔。
这一次,戈文没有停顿。
在思考了一会儿之后,圆头笔尖在稿纸上跳起了华尔兹,一道道墨水顺着笔尖流畅而出——
让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朱元璋
别名: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贫农
生卒:1328-1398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
社会关系:
父亲:朱五四,农民
母亲:陈氏,农民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
1347年-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年-1368年造反
1368年-1398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一切的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
比如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朱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致于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
然而当时农民朱五四的心情并不像今天我们在医院产房外看到的那些焦急中带着喜悦的父亲们,作为已经有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的父亲而言,首先要考虑的是吃饭问题。
……
……
前世当年明月的是以上的记载为脉络,以的史料为基础,结合了一些档案、笔记、野史、碑刻进行演绎编撰而成。
在普通人眼里,当年明月的除了对一些历史上的空白进行了个人探究上的填充外,其余读本中的历史基本上都能在中找到根源。
在大多数人看来,当年明月的就是历史读本!
可是戈文在经过这么多天来对明朝历史的研究,在向段文杰、北大历史系老教授、宁素心等人的请教后才发现,前世当年明月的也有很多的不实之处。
其实也无怪当年明月的会和真实的历史不符,究其根本他所选用的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
在中国的二十四史里,在后代的史学家心目中被认为是最完备的一本史书。
编撰的时间最久,用力最勤,卷数最多,相较其他朝代的史书,行文雅洁,叙事简括,蔚为可观。
可是这一切都掩盖不了最大的问题——
那就是是由清朝的皇帝下令,由一众官方学士修订的!
这一点在后世已经得到了公认。
后世史学家在研究了明朝的各种史籍、文献后,发现尽管编撰的水平很高,却有很多不实之处。
历史上清军被中原百姓视为鞑子,是少数民族,纵然清朝最后问鼎中原,也不得民心,所以才会有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之惨剧。若不是后来的康乾盛世让老百姓慢慢的屈服,哪怕清军再厉害,也无法统治华夏那么多年。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编撰的。
当年清军入关不久,尚未稳定政权,便急不可耐的诏修。其目的是显而易见。一是以此宣告明朝已亡,而当时南京的弘光朝廷正与清朝南北对抗,修便是不再承认弘光的南明政权存在。二是以此笼络明朝遗臣,通过纂修,使那些降清的明朝汉族官员有一种情感上的寄托。
可是这部史书却编了整整十六年,一直持续到了乾隆四年才编撰完成!
直耗得那些明朝遗臣以及那些有风骨的文人学者都因各种原因去世后才编撰完成!
完成之时,清朝已经稳定了政权,经济也逐渐恢复,到康熙后期更出现了繁荣盛世,老百姓也甘心成为他们的奴才。
所以里很多史实被人为的隐没,很多历史被清朝的统治阶级禁止写入,一切不利于清朝的史实几乎在中看不到。
作为清朝官方编撰的是按照凡有利于我朝便写,凡不利于我朝严禁记载,这两个凡是来修订的。
想一想清朝的文字狱,想一想有多少不听从清朝统治阶级的文人被斩杀,我们就能够理解的内容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
经过这样的研究之后,戈文自然不会重复前世当年明月的纰漏。
戈文仅仅是借用了当年明月的创意,认可当年明月所说的“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的很好看”这种观念。
在内容上,却是根据自己总结出来的真实历史史实来写。
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参考,却不能尽信!
……
……
朱重八的童年在一间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光良好的破茅草屋里度过,他的主要工作是为地主刘德家放牛。他曾经很想读书,可是朱五四是付不起学费的,他没有李密牛角挂书那样的情cao,自然也没有杨素那样的大官来赏识他,于是,他很老实的帮刘德放了十二年的牛。
因为,他要吃饭。
在此时,朱重八的梦想是好好的活下去,到十六岁的时候,托村口的吴老太作媒,找一个手脚勤快、能干活的姑娘当媳妇,然后生下自己的儿女,儿女的名字可能是朱三二、或者朱四零,等到朱三二等人大了,就让他们去地主刘小德家放牛。
这就是十六岁时的朱重八对未来生活的幸福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