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都市小说 - 心之如莲在线阅读 - 第304章 师徒联手慧辩禅师

第304章 师徒联手慧辩禅师

    且说众人听罢那释译通禅师的通篇大论后,皆不由得一齐望向依尊大活佛,却见依尊上师依然捻须微笑不语,却抬眼扫视了一圈在座的众弟子,那眼神似乎是在说:你们谁来接招?众人虽说依止上师修学佛法多时,亦能听出此法师适才所云之多处破绽,却也一时半会不知从何接话,便又将目光一齐投向了骅幼慈,仿佛都在说:只能靠你了!

    骅幼慈与依尊上师对视了一眼,便含笑合掌向禅师道:“禅师适才所云:众生本具佛性,而佛性就是觉性、就是本心,这个本心本性也即是‘菩提心’,若能当下契悟自心,便能‘明心见性’、‘立地成佛’。由此可知,一切凡夫的这颗心犹如明珠蒙垢,亦如乌云蔽日,只要能够清净诸垢、拨云见日,令那清朗如万里无云的天空般的真如自性显现出来,便是‘成佛’,即为‘涅槃’!不知适才禅师所云,是不是这个意思?”

    那释译通禅师不禁点头笑道:“善哉,善哉!正是如此!可见汝慧根不浅啊!”骅幼慈又合掌笑道:“禅师谬赞!我等凡夫实在慧根浅薄,对刚才所云之理,却仍有不明之处,还得请教禅师!”那禅师笑道:“客气客气,你有何疑问,请说!”骅幼慈便道:“令我想不明白的是,如果说众生因本具佛性,自性清净,故本来是佛,那就是说众生原本就是佛的境界,却因为本心蒙垢,迷失本性,所以才变成了凡夫,而堕落於六道轮回?对吗?那既然成了佛依然会蒙垢而堕落,那么现在我们不论是以六祖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顿悟方式参悟本心,还是以神秀大师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的渐修方式觉悟本性都好,即便我们真的可以修道圆满,涅槃成佛,那又如何能保证从今往后就不会再蒙垢而迷失本性,再度变回凡夫呢?如果说成了佛,却终有一天还是会回头变成凡夫,那修这个佛岂不是‘没完没了’了么?怎么还说一旦成佛,寂静涅槃,便能安住於永恒真如之境?那岂不是自相矛盾了吗?我等不才,还请禅师开示!”

    那禅师笑道:“恩!所以,从你的疑问中,即可知道,汝还未能领悟我刚才所云之‘众生、佛、本心’三无差别的真義。也未能真正明白,一念清净、念念清净、如如不动的真如境界,那是因为你还没有亲自体验或者说照见过、契悟过这个境界。并且一直只是在‘头脑’的层面思议,却不知道觉悟本性、觉悟空性实乃‘不可思议’之甚深境界,一旦落入头脑的囹圄,则无论如何也是转不出来的,故说言语道断,一说就错!所以,我们才要‘明心见性’,这‘见’,不是用‘头脑’去想,去参,因为只要一动念便是攀缘,便生烦恼,只有如如不动,安住‘空性的正见’之中,方能照见‘五蕴皆空’、‘四大皆空’的如来境,到那个时候,你就知道什么是‘佛’,什么是无上正等正觉的觉性,你就不会再有这种执着妄想,纠缠於这些凡夫变佛,佛变凡夫的无谓之念当中了!阿弥陀佛!”众人听罢,心下皆暗自思议,这禅师的脑袋确实转得够快,每一句看上去都无懈可击,圆融无碍,且不知骅幼慈又会如何应对,心下不禁都为她捏了一把汗!

    骅幼慈沉吟片刻,方又笑道:“那请问禅师,何谓‘空性的正见’?”禅师笑道:“阿弥陀佛!圣者悟到本体界,亦即悟到非因非果、非空非有。所谓‘非因非果’,不是没有因、没有果,而是指‘因’本来就是空性。非因,意即当下就是空性,非果亦是空性。非空非有,意为空中生妙有,而‘妙有’亦为空性!故说,一切万法皆空,意即万法之本质皆为空性,以中观之思想诸法缘起而性空,意即诸法皆为空性!换言之:圣人之所以超凡入圣,乃是因为悟到此因缘果报、无常空性、轮回涅槃、烦恼清净、美丑善恶……任何一个动点上统统都是空性,契入此名为‘顿悟’。何时能放下,何时就开悟。就理上而言,若能放下知见和执着,当下就完成佛道。”只见骅幼慈凝神听着禅师的话语,听到这儿不由得睁大了眼睛喃喃惊诧道:“原来‘一念放下’,就能开悟,即可成佛啊……太厉害了……”众人见她那一脸惊诧的模样一点不像装出来的,便不由得暗自觉得好笑,可又不敢笑出声来,只得低下头来暗自窃笑,那陆涛更是有些受不住,便索性把脸伏在案上身子却抖动个不停!

    且说骅幼慈的那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一直望着那禅师,却忽听依尊上师轻咳了一声,方才转过来又与上师对视了一眼,便知自己“玩儿”有些过头了,赶忙正色道:“禅师适才所言,一念清净,即是菩提心,一念放下,即是成佛道。可又说只要一动念便是攀缘,即生烦恼,堕於轮回,永无止境。那这一念清净之念、一念放下之念难道就不是‘念’了吗?如果说是‘无念而念’,那这一念‘放下’也不必要了吧,因为众生本来是佛嘛!还需要放下什么呢?因为‘本来无一物,何处谈放下’?不是说万法皆空吗?空都空了,我们又拿什么来‘放下’?可见,竟是连这个‘放下’的念头都是妄念、执念,都必须要止住才行,不知禅师对此是否认可?”那禅师沉思片刻,笑道:“善哉善哉!所言极是!”

    骅幼慈却忽然一脸严肃的道:“那既然如是,我们还修什么佛呢?众生、佛、本心三无差别,念又不念,不念亦念,放下又无可放,证悟又无所证,空又非空,有又非有,胜谛也是俗谛,俗谛也是胜谛,这鸡也是鸭,鸭也是鹅,男人也是女人,女人亦是男人,猫也是狗,狗也是猪,杀人也是修善,修佛也是造恶,那我们干脆回家睡大觉去算了吧,因为若这样子修下去的话,恐怕早晚得神经错乱。或者众生本来就神经错乱了,可是如果使的是拧麻花儿的劲儿,越拧不是越乱吗?那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难道佛也说错了?因为善恶本无别不是吗,因也空、果也空,不管造了多大的恶业,反正当下就空掉了,一念就放下了,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众生果然也不必畏惧什么因果报应了。那佛在诸经中所说的三时因果,岂不都成了‘大妄语’,吓唬我们的?那咱们还修善做什么呢?随心所欲不就好了?所以,《金刚经》中亦云:无一法可说,亦无一法可得,若说佛有说法,是为谤佛。禅师,您看,连佛陀自个儿都说了,没有佛法可说,也没有佛果可得,但是释迦牟尼佛自己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却又说自己什么都没说;而且他自己成了佛了,他又说没有什么佛可成。那究竟是佛在‘妄语’,还是我们并没有解佛‘真实意’呢?”

    且说那禅师听得她这一番话,再瞧瞧众人的情形,心下终于察觉了几分。原来那陶仁清邀请他来时,并未告知这些人都是何来历背景,也没有告知这位依尊大活佛究竟是何来头,只道是几位朋友一同谈佛论道。可眼见众人这一番情形,这些人恐怕都是这位依尊大活佛的弟子,合着是师徒联手存心“戏弄”自己来了?可这丫头确实思维敏捷、口齿厉害,这一番话竟问得他一时间也不知如何对答。他不由得看了看陶仁清,却见他亦是一副隔岸观火的态度,似乎并不站在自己这边,便不由得心下有些愠怒,半晌,方听他淡淡的笑道:“那依你之见,什么才是佛的‘真实意’呢?”

    骅幼慈见“目的”终于达到了,不由得暗自舒了一口气,心想好险,差点儿就绕进去出不来了,还好及时刹住了车!这时,方见她虔诚的合掌向依尊上师道:“弟子不才,适才所言皆是自个儿的胡乱推测,究竟什么才是佛之密意?怎样才是善修菩提心,以及悟空性的正见慧等真实教义,还请依尊上师为我等宣说!”

    且说众人见骅幼慈总算把话语权绕回了上师身上,便都暗自松了一口气,心想这若是没有一点儿智慧和定力,哪个吃得消这种“无禅之禅”、“佛亦非佛”似是而非的论调?还好骅幼慈总算抗住了,便都竖起耳朵来,凝神倾听依尊上师的开示。

    这时,只听依尊上师说道:“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有云:於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梦中尚未梦,何能生利他。虽然心地善良,一心利他,但若是我们自己於真实佛法的教义尚未能知晓通达,又何谈利益众生呢?一心念佛固然虔诚,但如果连佛都不认识,又怎么念得到佛?愚痴的因只能得愚痴的果。就如同你不认识某人,怎么会想念这个人?即便你看过这个人也不一定明白和了解这个人。同样的道理,不认识三身佛的功德,口里虽然在念佛,心中想佛却无法与佛相应,如盲人行路终無坦途。佛、众生、心三无差别,乃是说缘起性空是一味,三无差别。但是,心不一定是佛,比如未成佛的心就不会是佛。但释迦牟尼佛的心是佛。所以心不一定是佛,也不一定不是佛。佛也不一定是心,如自性法身佛,是成佛的空性、成佛的灭谛、成佛的本性,是属于常法、无为法,所以不是‘心’,因为心是无常法、是有为法。所以释迦牟尼佛的心是佛,但不是释迦牟尼佛。因为释迦牟尼佛是补达钆拉,即有生命者,而‘心’则不会是补搭嘎拉,故二者一定是相违的法。由此可知,说本性是菩提心,这也是不对的。释迦牟尼佛虽然是佛,但佛不一定是释迦牟尼佛,因为还有无量无边的三时诸佛——注意,是三时诸佛,而并非三世诸佛,因为佛不可能还会有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因为佛早已解脱了轮回,任运自在,不可能还会有三世这样的说法。如贤劫千佛中,我们这个时代是第四佛释迦牟尼佛,故称为‘现在佛’。前面三个佛则是‘过去佛’,而贤劫第五佛——弥勒尊佛则是‘未来佛’,将于未来际示现住世广弘佛法。所以‘未来佛’一定是佛,是现在或过去已经成佛,未来际会示现住世的佛。而不是一般所说:众生都是‘未来佛’。还未成佛的每一个众生,未来肯定都会去成佛,只是时间先后快慢不同而已。但未来会成佛,并不是‘未来佛’。这其中的差别一定要了知,否则‘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所以,佛、众生、心三无差别,乃是说缘起有而自性空,法性一味,三无差别。心自性空,佛也自性空,众生亦是自性空,此三者皆无有‘自性’,即没有‘主宰’的意思,故说‘无差别’。而诸法都是同样的道理,佛说‘无一法可说,无一法可得’,意思是说一切诸法於无自性中宣说,故说‘无一法可说’,一切诸法有自性的法没有一个,故说‘无一法可得’。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空不二。虽然色不是空,空也不是色,但是诸法缘起有而自性空之‘法性’则是一味,无有差别!故说‘不二’。

    一般又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都摄六根、念念相续、无念而念、忆佛念佛。此密意必须要了彻佛的法、报、化三身,才能真正忆佛念佛。了彻以后,如是称念佛名,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方能与佛之菩提心与空性智慧等,广大甚深的学处相应,进而积集福慧二资粮。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乃是指念念相续都在佛的功德中入住,须臾不离。佛三身的功德即为身功德、语功德及意功德。而不是说以为心中有佛就是佛,以为‘心’就是佛,更有甚者以为凡夫之本心本来是佛。十地菩萨於慈氏静虑——即持定中,刹那越过金刚喻定即成佛,如此十地菩萨的心都不是佛,更何况其他。若心本来是佛,本具清净圆满,应当不用修持即是佛,若还必须透过修持才能成佛,那么除非原本就不是佛,不然就是於修持成佛之后,尽未来际又要回头变成无明的凡夫,由此可知‘心本来是佛’这样的说法,根本就是矛盾且错谬的。

    众生皆有佛性,但并不等于说众生皆本来是佛。众生皆有佛性,乃是说众生皆有成佛的善根,也就是快乐可以圆满的意思。所以佛性不一定是佛,但成佛的本性、已成佛的空性是佛。悟诸法缘起性空无自性之‘空性’成佛时,这个‘空性’是佛,是成佛的本性,是常法,而且是‘自性法身佛’。悟空性的智慧,即‘遍知一切’的那个‘知明’是属于有为法,乃是‘光明法身佛’。此二法身虽一个是无为法,一个是有为法,但却如水融水,不可分别。所以,未成佛所悟的‘空性’就不会是佛,比如见道位以上的菩萨所现证的‘空性’就不会是佛。所以,我们要认识什么是佛,就必须要了彻什么是佛的法、报、化三身,了义来说,实际是四身,因为法身佛其实又可细分为刚才所说的‘自性法身佛’和‘光明法身佛’。如果概括来说,又可归纳为二身佛,即法身和幻身。所谓幻身则是指报、化二身。透彻了解佛的三身以后,方可知道,说‘众生皆有佛性,故众生本来是佛’这样的说法并非是正确的。那又有说‘佛是成佛的众生’。乃说非也。成佛的众生是佛,但佛不是成佛的众生。譬如法身佛就不是众生,因为不是补达钆拉,不是生者。佛与补达钆拉是四边法:一边,是佛也是补达钆拉,如释迦牟尼佛。二边,是佛不是补达钆拉,如法身佛,或者佛化来的石头等‘巧化身’,本质是佛,却不是‘生者’。三边,是补达钆拉不是佛的,比如未成佛的众生。但未成佛的众生就是未成佛的众生,而不可能说‘众生是未成佛的佛’,那到底是佛还是众生呢?可知,连基本的逻辑都弄错了。四边,不是佛不是补达钆拉的,如虚空具法。

    刚才又有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佛就是契悟了本具的佛性,契悟了菩提心,而‘無住心’就是‘菩提心’。这也是不对的。《金刚经》所云:应無所住而生其心。这里的‘無住心’,乃是指悟空性之‘现证慧’,是智慧不是方便。所以‘菩提心’是方便,而不是‘智慧’。譬如男人天生不是女人,女人亦天生不是男人。但是,因为男人具法无自性、女人具法也无自性,故说‘诸法缘起性空无自性’乃是法性一味,法性平等,无二无别。而并非是说男人也是女人,女人也是男人,善也是恶,恶也是善,色也是空,空也是色,众生也是佛,佛也是众生……如果这样的话,岂不是连‘因果’都错乱了吗?在这样的‘无明’中,又何以能够‘明心见性’呢?所以,以此类推,就可以知道,真正想要修学佛法,则必须寻求能够引导我们正确修学的具量善知识。释迦牟尼佛於诸经续中有云:道之根本善知识。即是说一切道的成就皆是依具量善知识而获得。不论是小乘的五道,或是大乘显教的五道,乃至密法,都必须依止善知识而来,若不了解佛的三身,道谛灭谛就不能成就。在密法,若不了解上师三宝的三身,就不能转化为依与依坛城,成就出世间的果。释迦牟尼佛、历代传承祖师,乃至三时诸佛都是一样,一切修持的扼要,必须透过具量善知识口中的‘教导与口诀’方能了彻,进而获得清净法续加持,自己再勤勉修持,方有圆满地道功德、成就佛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