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引援入朝
推荐阅读:天干地支,丁亥新年转眼就过完,王彦乘着新年朝廷大休之际,终于抽出时间,纳许嫣嫣入门,然后与家人度过了难得的一段轻松时光,但随着过了十五,朝廷内堆积的事务又多了起来。
熬过隆武二年,进入隆武三年,南明朝廷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容乐观。
清晨许嫣嫣为王彦穿好朝服,王彦便赶往行宫参与丁亥年的第一次大朝,朝会结束之后,他又来到文渊阁。
明朝有四殿两阁,四殿为中极、建极、文华、武英,两阁分别为文渊阁和东阁,内阁大学士一般在文渊阁办公。
经过隆武二年底,朝廷推行的税制改革,朝廷财政渐渐有所好转,一些重要的办公之地,就从拥挤的几大衙门里迁了出来。
事分急缓、轻重,大学士办公之所,自然要首先安排,不过广州城内的文渊阁,虽然还是叫文渊阁,但却远远不能和北京、南京的宫殿相比,
眼下的文渊阁,其实就是一座小酒楼改建的小殿,王彦也是第一次过来。
这小殿一共三层,下面一层用屏风隔成了十多个房间,是中书舍人、从事们的办公之处,中间则是议事堂,摆放着宽大的桌子,可容三十多人在这里商议军政事务。
二层就是大学士的办公之所,因为隆武朝廷的内阁学士比较多,所以也分了十多个隔间,此外二层也有一个议事堂,但要小上一些,主要用来大学士之间商议大事。
三楼则堆放了大批宗卷,还有几间可供休息的房间,平时基本无人入内。
王彦进了文渊阁,一层的员外郎、舍人们立刻停下手上工作,向王彦行礼,他们大多是去岁朝廷恩科取的进士,因为朝廷缺人,也来不及放到翰林院,就全部提拔起来,直接授予大任。
王彦微微挥手,示意他们不必多礼,又勉励几句,就直接上楼,来到他的办公之所。
引路的官员把他带到房间之内,只见布局非常简洁,靠墙一排书架,放满了各种书卷、图纸,还有景泰年间的大清花,正中就只有一张宽大的书桌,上面摆放着笔墨纸砚。
此时王彦遂即在书桌前正坐下来,随手拿起桌案上堆积的卷宗翻看,他是大学士加兵部尚书衔,所送来的奏卷大都与兵事有关。
这些奏折,卷宗都被一层办公的郎中们按类分好,视轻重缓急加以不同标注,大致的内容也被精简,用纸条夹在其中,以便王彦能够快速处理,为他减轻了许多负担。
这时引路的官员,在房间里点上一炉檀香,使整间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然后就退了出去,王彦则开始认真翻阅奏本。
明宣宗以来,皇帝开始重用太监,用司礼监牵制内阁的权力,太监掌握批红、用印之权。
现在朝廷的制度依然未曾改变,只不过现在阁臣强势,加上隆武勤政,所以司礼监被压制,虽然仍有批红、用印的权利,但对于内阁的拟票,基本都是直接批准。
这时王彦一口气看了二十几本奏折,将自己的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本奏疏的背面,以便皇帝批阅。
这时,左懋第、苏观生,却一起来到他的屋外,王彦见此连忙放下奏本,起身迎了上去,笑道:“事情太多,一来就没停手,本该先去两位阁老那里串串,却让两位先来看我,真是失礼了。”
左懋第见王彦桌上堆满了奏折,歉然道:“眼下朝廷,最急者,兵事、财事,士衡与宇霖
,一个兼着兵部,一个兼着户部,到是我这个首辅要清闲一些,实在过意不去!”
“阁老这是什么话,莫非是吏部的事还不够忙活,想要为彦分摊一些。
”
众人大笑,遂即走到小议事堂坐下,一名官员立刻给他们准备了茶水和糕点,几人坐定之后,左懋第便说道:“今天找士衡,却是有一件事情商议。朝廷开科取士之后,虽然录取进士两百余人,六品以下的官员得到了一些补充,但六部之中侍郎和郎中,都察院的御史,这些五品以上的大员,却无法补齐,所以想问问士衡的想法。”
王彦皱眉沉吟了一下,问道:“两位阁老的意思呢?”
苏观生接口说道:“何阁老向朝廷推荐了一些人才,但左阁老与我的意思,是从地方上,升调一批实干,有经验的官员上来。”
“哦?”王彦微微疑惑,左懋第遂即从袖子中,拿出一本折子,递给王彦,两人便一边喝茶,一边等候王彦看完。
奏折是大学士何吾驺的折子,大体的意思就是举荐几名人才,来六部做官,王彦扫视了一下名单,万历进士黄公辅、麦而炫、莫廷兰、何世熊等等,清一色的广南人。
左懋第见王彦看完折子,沉默不语,遂即说道:“去岁恩科,取进士两百余人,广南占了一半,湖广江西占了四成,江南和北地只有一成不到,现在朝廷之中,广南人亦多居高位,若任其发展,恐不利于朝廷光复江表之地。”
左懋第的意思,王彦已经明白,如今在广州的朝廷大学士一共七位,首辅左懋第是山东人,王彦是湖广人,顾元镜是南直隶人,剩下苏观生、何吾驺、陈子壮都是广南人。
除去何腾蛟、姜曰广、万元吉这些挂着大学士衔的地方督抚大员,广州隆武朝廷的官员结构,已经开始变得不正常起来。
隆武朝廷作为中原正统,虽然退到广南,但也是代表整个汉族的政权,如果官员大部分都成了一省之人,那还怎么代表整个汉族,就只能沦落为一个地方割据政权。
连苏观生这个广南人都出来否定何吾驺的意见,王彦身为隆武朝廷的掌舵人物之一,自然需要考虑地方上的平衡,所以他赞同两人的意见。
王彦沉吟一下道:“朝廷下一步国策,乃谋求光复南都,划江而治。如果朝中没有江南人,实在不像话,也不利于朝廷争取江南民心。我赞同二位的意见,从地方上挑选一批官员,尽量多吸取一些江南和北地的官员入朝。”
左懋第点点头,补充道:“除此之外,科举之时,对于清廷占据之地的士子,也该给予照顾。”
科举考试,虽说是公平取士,但实际上很多事都很难一碗水端平,小的说,各省的名额不一样,大的说,还有南榜北榜,现在朝中以广南人为主,科举自然会受到影响。
三人对望一眼,点头认可,苏观生又问道:“国公对于湖广、江西的情况,要比我们熟悉的多,我和左阁部准备建议陛下,从楚赣之地抽调精干官员入朝,以便朝廷加强对楚赣的控制,国公有什么建议?”
王彦进入官场还不到四年,他虽然成为了朝廷重臣,但他手下的文臣却大多资历尚浅,缺少威望,王彦虽然有心栽培,但贸然提拔肯定会引起很大的争议。
几千年来,官场上早就形成了一种默契,都是做官,论才华,都是从科举中杀出来的谁也不比谁差多少,你要升官,要让人心服口服就必须让人看到能力。
怎么看一个官员的能力,自然就是看他的资历,都干过什么事,治理过什么地方,这就资历,就是官场上公认的规则。
当然也有破格提拔的例子,但这仅限于特例,你不能将属下一众官员全部破格提拔,那就会坏了规矩,让人寒心。
王彦一派缺少的就是资历,缺少的就是时间,这也是他属下的文官,大多只是四品以下,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人能位列三品的原因。
这种情况,实际上使得王彦在朝廷上缺少助力,许多事情只能和左懋第、苏观生联合,他也有意想要改变这种局面。
王彦沉思片刻后,说道:“山阴严起恒、吴江吴晋锡,此二人皆崇祯年进士,在楚地担任过知州、推官,为官精干,联络张献忠与蕲黄四十八寨,盖此二人之功也。此二人即是江表人士,在楚地又有威望,可招入朝中,委任侍郎之职,则一举两得也。”
看过的书友还喜欢
熬过隆武二年,进入隆武三年,南明朝廷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容乐观。
清晨许嫣嫣为王彦穿好朝服,王彦便赶往行宫参与丁亥年的第一次大朝,朝会结束之后,他又来到文渊阁。
明朝有四殿两阁,四殿为中极、建极、文华、武英,两阁分别为文渊阁和东阁,内阁大学士一般在文渊阁办公。
经过隆武二年底,朝廷推行的税制改革,朝廷财政渐渐有所好转,一些重要的办公之地,就从拥挤的几大衙门里迁了出来。
事分急缓、轻重,大学士办公之所,自然要首先安排,不过广州城内的文渊阁,虽然还是叫文渊阁,但却远远不能和北京、南京的宫殿相比,
眼下的文渊阁,其实就是一座小酒楼改建的小殿,王彦也是第一次过来。
这小殿一共三层,下面一层用屏风隔成了十多个房间,是中书舍人、从事们的办公之处,中间则是议事堂,摆放着宽大的桌子,可容三十多人在这里商议军政事务。
二层就是大学士的办公之所,因为隆武朝廷的内阁学士比较多,所以也分了十多个隔间,此外二层也有一个议事堂,但要小上一些,主要用来大学士之间商议大事。
三楼则堆放了大批宗卷,还有几间可供休息的房间,平时基本无人入内。
王彦进了文渊阁,一层的员外郎、舍人们立刻停下手上工作,向王彦行礼,他们大多是去岁朝廷恩科取的进士,因为朝廷缺人,也来不及放到翰林院,就全部提拔起来,直接授予大任。
王彦微微挥手,示意他们不必多礼,又勉励几句,就直接上楼,来到他的办公之所。
引路的官员把他带到房间之内,只见布局非常简洁,靠墙一排书架,放满了各种书卷、图纸,还有景泰年间的大清花,正中就只有一张宽大的书桌,上面摆放着笔墨纸砚。
此时王彦遂即在书桌前正坐下来,随手拿起桌案上堆积的卷宗翻看,他是大学士加兵部尚书衔,所送来的奏卷大都与兵事有关。
这些奏折,卷宗都被一层办公的郎中们按类分好,视轻重缓急加以不同标注,大致的内容也被精简,用纸条夹在其中,以便王彦能够快速处理,为他减轻了许多负担。
这时引路的官员,在房间里点上一炉檀香,使整间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然后就退了出去,王彦则开始认真翻阅奏本。
明宣宗以来,皇帝开始重用太监,用司礼监牵制内阁的权力,太监掌握批红、用印之权。
现在朝廷的制度依然未曾改变,只不过现在阁臣强势,加上隆武勤政,所以司礼监被压制,虽然仍有批红、用印的权利,但对于内阁的拟票,基本都是直接批准。
这时王彦一口气看了二十几本奏折,将自己的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本奏疏的背面,以便皇帝批阅。
这时,左懋第、苏观生,却一起来到他的屋外,王彦见此连忙放下奏本,起身迎了上去,笑道:“事情太多,一来就没停手,本该先去两位阁老那里串串,却让两位先来看我,真是失礼了。”
左懋第见王彦桌上堆满了奏折,歉然道:“眼下朝廷,最急者,兵事、财事,士衡与宇霖
,一个兼着兵部,一个兼着户部,到是我这个首辅要清闲一些,实在过意不去!”
“阁老这是什么话,莫非是吏部的事还不够忙活,想要为彦分摊一些。
”
众人大笑,遂即走到小议事堂坐下,一名官员立刻给他们准备了茶水和糕点,几人坐定之后,左懋第便说道:“今天找士衡,却是有一件事情商议。朝廷开科取士之后,虽然录取进士两百余人,六品以下的官员得到了一些补充,但六部之中侍郎和郎中,都察院的御史,这些五品以上的大员,却无法补齐,所以想问问士衡的想法。”
王彦皱眉沉吟了一下,问道:“两位阁老的意思呢?”
苏观生接口说道:“何阁老向朝廷推荐了一些人才,但左阁老与我的意思,是从地方上,升调一批实干,有经验的官员上来。”
“哦?”王彦微微疑惑,左懋第遂即从袖子中,拿出一本折子,递给王彦,两人便一边喝茶,一边等候王彦看完。
奏折是大学士何吾驺的折子,大体的意思就是举荐几名人才,来六部做官,王彦扫视了一下名单,万历进士黄公辅、麦而炫、莫廷兰、何世熊等等,清一色的广南人。
左懋第见王彦看完折子,沉默不语,遂即说道:“去岁恩科,取进士两百余人,广南占了一半,湖广江西占了四成,江南和北地只有一成不到,现在朝廷之中,广南人亦多居高位,若任其发展,恐不利于朝廷光复江表之地。”
左懋第的意思,王彦已经明白,如今在广州的朝廷大学士一共七位,首辅左懋第是山东人,王彦是湖广人,顾元镜是南直隶人,剩下苏观生、何吾驺、陈子壮都是广南人。
除去何腾蛟、姜曰广、万元吉这些挂着大学士衔的地方督抚大员,广州隆武朝廷的官员结构,已经开始变得不正常起来。
隆武朝廷作为中原正统,虽然退到广南,但也是代表整个汉族的政权,如果官员大部分都成了一省之人,那还怎么代表整个汉族,就只能沦落为一个地方割据政权。
连苏观生这个广南人都出来否定何吾驺的意见,王彦身为隆武朝廷的掌舵人物之一,自然需要考虑地方上的平衡,所以他赞同两人的意见。
王彦沉吟一下道:“朝廷下一步国策,乃谋求光复南都,划江而治。如果朝中没有江南人,实在不像话,也不利于朝廷争取江南民心。我赞同二位的意见,从地方上挑选一批官员,尽量多吸取一些江南和北地的官员入朝。”
左懋第点点头,补充道:“除此之外,科举之时,对于清廷占据之地的士子,也该给予照顾。”
科举考试,虽说是公平取士,但实际上很多事都很难一碗水端平,小的说,各省的名额不一样,大的说,还有南榜北榜,现在朝中以广南人为主,科举自然会受到影响。
三人对望一眼,点头认可,苏观生又问道:“国公对于湖广、江西的情况,要比我们熟悉的多,我和左阁部准备建议陛下,从楚赣之地抽调精干官员入朝,以便朝廷加强对楚赣的控制,国公有什么建议?”
王彦进入官场还不到四年,他虽然成为了朝廷重臣,但他手下的文臣却大多资历尚浅,缺少威望,王彦虽然有心栽培,但贸然提拔肯定会引起很大的争议。
几千年来,官场上早就形成了一种默契,都是做官,论才华,都是从科举中杀出来的谁也不比谁差多少,你要升官,要让人心服口服就必须让人看到能力。
怎么看一个官员的能力,自然就是看他的资历,都干过什么事,治理过什么地方,这就资历,就是官场上公认的规则。
当然也有破格提拔的例子,但这仅限于特例,你不能将属下一众官员全部破格提拔,那就会坏了规矩,让人寒心。
王彦一派缺少的就是资历,缺少的就是时间,这也是他属下的文官,大多只是四品以下,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人能位列三品的原因。
这种情况,实际上使得王彦在朝廷上缺少助力,许多事情只能和左懋第、苏观生联合,他也有意想要改变这种局面。
王彦沉思片刻后,说道:“山阴严起恒、吴江吴晋锡,此二人皆崇祯年进士,在楚地担任过知州、推官,为官精干,联络张献忠与蕲黄四十八寨,盖此二人之功也。此二人即是江表人士,在楚地又有威望,可招入朝中,委任侍郎之职,则一举两得也。”
看过的书友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