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再来一首
李浩这一举动,让马克赛姆有些诧异。 李浩耸了耸肩道:“letmeshowyouhowtoplaythepiano。” 此语一出,让周围的人一阵愤怒。周围许多观众都是马克赛姆的粉丝,看到李浩当着他们的面侮辱他们的偶像,恨不得上前来揍李浩一顿。 安保人员,也走了过来,要把李浩请出去。 王玉雪伸手拉住李浩道:“别闹!” 叶维曦则是一副看好戏地样子,这个家伙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出丑,看他以后还那么猖狂。 马克赛姆却是对安保人员摆摆手,示意不要紧。微笑着望着李浩,用不大熟练的华语道:“欢迎,欢迎。” 让出位置,让李浩来演奏。 李浩倒也不客气,大大咧咧地坐了上去。手放在琴键上,按动了几下,体验了一下手感。 随后神情一凛,快速而流畅地演奏了起来。 马克赛姆听到第一个节拍,眼睛就亮了起来。如果不是怕打扰到李浩演奏,他甚至会鼓掌起来。 这首曲子,用明快的节奏描述了饱受战争创伤后克罗地亚灰烬中的残垣断壁,夕阳倒映在血泪和尘埃之中的悲惨的画面。是悲伤,更是悲壮。 当战争结束之后,大街上布满庆祝胜利狂喜的人民。他们用高歌笑语表现他们对战争的憎恨和对和平的热爱。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是无法体会那种由极度痛苦到狂喜的转变。 马克赛姆曾经被困在地窖中八天,那种滋味寻常人是体会不到的。有媒体传言,他在被困地窖的时候,仍然坚持练琴。后来被他否认,在地窖中是无法练琴的,他只是在战争期间练琴而已。 也正是如此,他敢于直面那种战争所带来的苦恨,并从中得出感悟,因而他比常人更能诠释这首曲子。 然而他在今天,却发现这个看起来很五大三粗的东方男人,却能诠释的更好。 从李浩手中飞舞出的音符,让他仿佛重回几十年前。那时他还是少年,“咙咙”声中,战机从空中飞过,扔下尖啸的毁灭炸弹。 城市的建筑,一栋栋被摧毁倒下。大街上到处是逃窜的人,纷纷寻找掩体,试图躲避着天上死神。 每一天都有许多人死去,或因为炮火的洗礼,但是更多的却因为饥饿与病痛。在战争中,很少有产业能正常运转。粮、药品、衣物这些基本的需求,根本供应不上。 然而人们依然不屈不挠,对暴力与不公平的命运,用尽力气去抗争着。即使这可能并没有什么用,即使他们随时会因此失去性命。但是战斗的意志,始终没有丝毫减退。 黎明之前的时光最黑暗,也是最为寒冷。经过无数勇士的前仆后继,终于赢得了胜利。家乡早已不在,却依然美丽,因为那是家。 一曲完毕,李浩转过脸,淡淡地望着马克赛姆:“see……” “台帮了,wonderful。”马克赛姆激动地鼓起掌来,眼里不知何时已经湿润了。 周围不知道何时,已经聚集了一大堆人。本来在参观其他钢琴的游客,也围了过来。李浩演奏的这首《克罗地亚狂想曲》深深地震撼了他们,即便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也能感受到那在极度痛苦中所蕴含的激昂。 原本要打李浩的马克赛姆的粉丝,这时候也缓和了下来。在马克赛姆的掌声的带动下,跟着热烈鼓掌起来。 许多人忍不住喊道:“再来一首,再来一首。” “激动什么,这是我男朋友。”王玉雪俏皮地走上前,面向众人:“我让他弹,他才会弹。你们想听,就求我。” 叶维曦一阵皱眉,这妮子难道因为恋爱,脑子短路了。都说爱情中的女人,智商基本等于零,现在看来果然没错。 不过当她的眼角瞥向周围的时候,霎时间明白了王玉雪这么做的原因了。 “美女,让你男票再来一首吧。”周围人笑着起哄道。 “屎啊,宰来一首吧。”马克赛姆也用蹩脚的华语道,丝毫没有被拆台而有丝毫的不悦。 李浩耸耸肩道:“我就会这一首,其他的都不会。”
“谁信啊!”围观的人一阵的鄙视。丫还矫情起来了,能如此纯熟演奏《克罗地亚狂想曲》居然说,他只会这一首曲子。 众人把目光聚集到了王玉雪身上,这个时候只有这个美女出面,才能让这货再次表演一首。 王玉雪倒是不负众望,在李浩胳膊上一掐:“隐藏的够深呐!还说自己啥都不会,这如果跑去当钢琴老师,怎么也得给五百一个小时。这么多人,不能让我没面子,再弹一首。” “弹什么曲子呢?”李浩眯眯笑着问道。 “《钟》。”王玉雪知道这是十级钢琴考试用的曲子,难度不小,不过料想李浩肯定可以。 她也想知道,李浩的钢琴水平到底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真的很难想象,这么一个从小被训练当杀手的人,居然能把钢琴弹奏的那么好。钢琴可不同于其他东西,想要练好,那是需要大量的时间的。 王玉雪早已过了十级,却为了付出了常人所难以想象的苦痛。她还清楚记得,小时候每天练琴八个小时的日子。一天下来,手指疼的拿不起筷子。 “我都说了,我不会什么钢琴,你这不是为难我嘛!”李浩嘻嘻笑道。 在那么多人面前,和王玉雪打情骂俏,倒是别有一番滋味。只可惜南宫毅没在这里,不然能炫耀一番。 那个家伙,总是嘲笑他泡不到妞,所以除了云岚,再也没有别的女人。现在就证明给他看看,不但能泡到,而且还是和云岚同款的。 王玉雪娇哼了一声道:“那就选个简单点的《水边的阿狄丽娜》,别给我丢人。” 李浩呵呵一笑:“这首我恰好会弹。” 《水边的阿狄丽娜》又名《给爱德琳的诗》,是法国著名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德曼改编的一首曲子。通过这首曲子,理查德·克莱德曼获得1990年的金钢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