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讲学
岳不群笑骂道:“这岳子大贤也叫够了,该适可而止了,如让他人知晓,非治你个不敬圣贤之罪,而我则是妄称大贤之罪。”
谢迪笑道:“正如王伯安所说的,‘老师立言数百万,句句皆是至理名言,他人如能得其中万字精髓,就可称之为世之大贤。老师如何不是圣人。’小弟不过称声岳子大贤,岳大哥就受不了,这可不行,岳大哥要有敢为天下先的气概才是。”
岳不群只是摇头不语,谢迪等人太过年青,还不懂世界的黑暗,这是好的、积极的一面,可不能打击到他们,只让谢迪不要乱叫及可。岳不群向谢迪介绍了宁中则,一起入府闲坐。谢迪献宝似的拿来厚厚的一叠新书,岳不群拿起一看,书名写着。共二十六卷,七十八本,每本百页,共万余字,字迹清晰,全是岳不群之说辞。
岳不群浑颤抖,大为感动,此时印书可不像后世那样方便,八十万字的长篇巨作,光是校检排版及用文言文的方式缩编,就不知花费多少人手功夫和钱财。想后来的李时珍,一本,花了三十年时间的编写,至死也不见出版的一。没想到自已一言未发,一力不使,先有路伯龄路老爷印制。后有谢迪等百名仕子印制的。如此恩德,真不知该如何报答才好。穿越七年时间,总算是在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份自已的印迹,可算是不虚此行了。
傍晚时分,闻迅回来的王守仁、唐寅、祝明、文壁等百余仕子全回来了,忽啦啦的跪了一地,大叫“拜见老师”。
惊得岳不群也跪下叩头还礼,最后还是谢迪扶起岳不群劝说道:“他们既学了岳大哥之学说,自然全是岳大哥的学生,拜岳大哥一拜也是应该的。”
岳不群满脸通红,连连摆手,忙称不敢,说道:“岳某才疏学浅,不学无术,连个诗词文章都写不出来,如何敢称诸位贤才之师啊。”
谢迪笑道:“岳大哥过谦了,一出,何人敢说岳大哥才疏学浅,不学无术。如果岳大哥真的才疏学浅,不学无术。诸位兄台的眼睛也是雪亮的,自会弃岳大哥而去,另投他门。”岳不群只得厚颜受了,毕竟老师和学生不如师徒严谨,去留自便,不能强求。
在众仕子的要求下,岳不群开书讲课,更详细的解说自已的学说,一说又是一月之久。这,王守仁提问道:“老师,弟子这一年多来,曾游历了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等九地,每地都至少寻孤问贫了上千人,总共接触不下万人,其中感触良多。发现各地官员大都高谈阔论,对于治下的百姓不闻不问,胥吏差役狠毒之辈比比皆是……老师,不知如何去做,才能让孔圣人所说的大同世界早到来啊?”
岳不群不明答,反问众士子道:“孔圣人曾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尔等该如何理解?”
有士子举手答道:“孔圣人的意思应该是,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岳不群摇了摇头,说道:“古人曾说官员牧民,如牧群羊,应该就是你的这个意思了。可孔孟之道至深至博,要想真正理解清楚没有其他办法,唯有‘与时俱进’四字真言。”
“哦?”众人皆都感到新奇,与时俱进这四个字还是第一次听说。唐寅开口道:“请问老师,何为与时俱进。”
众人皆盯着岳不群,宁中则的俏目更是一眨不眨,看岳不群如何解释与时俱进。岳不群一笑,说道:“所谓与时俱进,指的是常人的思想与行为要随时代一起进步,正所谓时移则势异,势异则变,变则,则理解不同。”
祝文站起拱手问道:“老师,您的意思是不是说,时事变了,形势就不一样了?形势不一样了,所以我等理解孔圣人的话也要不一样?”
岳不群点头笑道:“对,我们的思想必须跟着时代一起进步,才能真正理解孔圣人话语中所包含的意思。”
众仕子皆点头,若有所思。谢迪插言道:“岳大哥,你说的意思我都明白,可是我还是没有想明白我们该如何‘与时俱进’的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啊。”
“其实很简单,只要结合到当今的具体况,具体时事来理解孔圣人这句话就无差错了。”岳不群说道:“在上古之时,混沌初开,民皆愚昧,唯圣人先知先觉。在这个时候,究竟何为对,何为错,怎么行事是好,怎么行事又是坏,基本上只有圣人才清楚。故三皇之伏羲天皇教先民结网而渔,神农地皇制耒、耜教先民耕种五谷。如果先知先觉的伏羲天皇与神农地皇不是果断采取先行再说的办法,而是先向百姓解释为何要编网、为何要制作耒、耜。编网、制作耒、耜会带来何等的好处,我想等所有的百姓都弄明白了,先民也就都饿死了!”
岳不群的比喻向来粗浅通俗,但是却很形象的让所有仕子都理解了其所要表达清楚的意思。岳不群又道:“这个时期按照孔圣人的说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阶段,就是可以让百姓跟随着走,不一定要让百姓知晓这是为何如此。这个阶段可称之为启蒙时代。第二个阶段,就是孔圣人所处的秋战国时期。在这个阶段,正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广为传播的时期,百家学派纷纷著书立传,收养门徒,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百家争鸣盛典。此时,文化知识由世卿士大夫,逐渐向士与国人传播,百姓的文化素养比起远古洪荒时代已然大有提高。在这个时期,孔圣人的话其实已经变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谢迪笑道:“正如王伯安所说的,‘老师立言数百万,句句皆是至理名言,他人如能得其中万字精髓,就可称之为世之大贤。老师如何不是圣人。’小弟不过称声岳子大贤,岳大哥就受不了,这可不行,岳大哥要有敢为天下先的气概才是。”
岳不群只是摇头不语,谢迪等人太过年青,还不懂世界的黑暗,这是好的、积极的一面,可不能打击到他们,只让谢迪不要乱叫及可。岳不群向谢迪介绍了宁中则,一起入府闲坐。谢迪献宝似的拿来厚厚的一叠新书,岳不群拿起一看,书名写着。共二十六卷,七十八本,每本百页,共万余字,字迹清晰,全是岳不群之说辞。
岳不群浑颤抖,大为感动,此时印书可不像后世那样方便,八十万字的长篇巨作,光是校检排版及用文言文的方式缩编,就不知花费多少人手功夫和钱财。想后来的李时珍,一本,花了三十年时间的编写,至死也不见出版的一。没想到自已一言未发,一力不使,先有路伯龄路老爷印制。后有谢迪等百名仕子印制的。如此恩德,真不知该如何报答才好。穿越七年时间,总算是在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份自已的印迹,可算是不虚此行了。
傍晚时分,闻迅回来的王守仁、唐寅、祝明、文壁等百余仕子全回来了,忽啦啦的跪了一地,大叫“拜见老师”。
惊得岳不群也跪下叩头还礼,最后还是谢迪扶起岳不群劝说道:“他们既学了岳大哥之学说,自然全是岳大哥的学生,拜岳大哥一拜也是应该的。”
岳不群满脸通红,连连摆手,忙称不敢,说道:“岳某才疏学浅,不学无术,连个诗词文章都写不出来,如何敢称诸位贤才之师啊。”
谢迪笑道:“岳大哥过谦了,一出,何人敢说岳大哥才疏学浅,不学无术。如果岳大哥真的才疏学浅,不学无术。诸位兄台的眼睛也是雪亮的,自会弃岳大哥而去,另投他门。”岳不群只得厚颜受了,毕竟老师和学生不如师徒严谨,去留自便,不能强求。
在众仕子的要求下,岳不群开书讲课,更详细的解说自已的学说,一说又是一月之久。这,王守仁提问道:“老师,弟子这一年多来,曾游历了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等九地,每地都至少寻孤问贫了上千人,总共接触不下万人,其中感触良多。发现各地官员大都高谈阔论,对于治下的百姓不闻不问,胥吏差役狠毒之辈比比皆是……老师,不知如何去做,才能让孔圣人所说的大同世界早到来啊?”
岳不群不明答,反问众士子道:“孔圣人曾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尔等该如何理解?”
有士子举手答道:“孔圣人的意思应该是,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岳不群摇了摇头,说道:“古人曾说官员牧民,如牧群羊,应该就是你的这个意思了。可孔孟之道至深至博,要想真正理解清楚没有其他办法,唯有‘与时俱进’四字真言。”
“哦?”众人皆都感到新奇,与时俱进这四个字还是第一次听说。唐寅开口道:“请问老师,何为与时俱进。”
众人皆盯着岳不群,宁中则的俏目更是一眨不眨,看岳不群如何解释与时俱进。岳不群一笑,说道:“所谓与时俱进,指的是常人的思想与行为要随时代一起进步,正所谓时移则势异,势异则变,变则,则理解不同。”
祝文站起拱手问道:“老师,您的意思是不是说,时事变了,形势就不一样了?形势不一样了,所以我等理解孔圣人的话也要不一样?”
岳不群点头笑道:“对,我们的思想必须跟着时代一起进步,才能真正理解孔圣人话语中所包含的意思。”
众仕子皆点头,若有所思。谢迪插言道:“岳大哥,你说的意思我都明白,可是我还是没有想明白我们该如何‘与时俱进’的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啊。”
“其实很简单,只要结合到当今的具体况,具体时事来理解孔圣人这句话就无差错了。”岳不群说道:“在上古之时,混沌初开,民皆愚昧,唯圣人先知先觉。在这个时候,究竟何为对,何为错,怎么行事是好,怎么行事又是坏,基本上只有圣人才清楚。故三皇之伏羲天皇教先民结网而渔,神农地皇制耒、耜教先民耕种五谷。如果先知先觉的伏羲天皇与神农地皇不是果断采取先行再说的办法,而是先向百姓解释为何要编网、为何要制作耒、耜。编网、制作耒、耜会带来何等的好处,我想等所有的百姓都弄明白了,先民也就都饿死了!”
岳不群的比喻向来粗浅通俗,但是却很形象的让所有仕子都理解了其所要表达清楚的意思。岳不群又道:“这个时期按照孔圣人的说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阶段,就是可以让百姓跟随着走,不一定要让百姓知晓这是为何如此。这个阶段可称之为启蒙时代。第二个阶段,就是孔圣人所处的秋战国时期。在这个阶段,正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广为传播的时期,百家学派纷纷著书立传,收养门徒,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百家争鸣盛典。此时,文化知识由世卿士大夫,逐渐向士与国人传播,百姓的文化素养比起远古洪荒时代已然大有提高。在这个时期,孔圣人的话其实已经变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