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大清,坑你没商量在线阅读 - 60.图大计执意救太子 情独钟冲冠岂无凭

60.图大计执意救太子 情独钟冲冠岂无凭

    宋献策从皇宫回去,晚上偷偷赶到李岩那里,将抓到太子和太子在宫中的表现说与王烁和李岩知道。。。

    李岩倒是佩服太子的骨气,觉得此人将来值得他们扶持。

    宋献策却不以为然。他爹崇祯不一样宁死不降有骨气吗?没有‘胸’怀天下的本事,光有骨气有个屁用?

    关键还是明朝在接班人的培养上,有着极大缺陷,就是苗再好也能长歪了。要不朱棣这些子孙怎么很少有争气的呢?

    但不管怎样,宋献策和李岩的想法是暗合的。那就是,王烁若想成就大事,就必须手里握有朱明中最权威的人物。崇祯死了,那就是太子,太子没了然后是定王朱慈炯,以此类推。

    王烁和李岩这段时间都是尽量避免出‘门’,以免引起别人注意。

    李岩除了上朝和李自成召见,基本就待在进京后安排好的,崇文‘门’附近裱褙胡同的住处,和王烁探讨国家治理,军事方略。

    这也是王烁的意思,他们已经谋划好离开的计划,就等吴三桂这边定下来是降大顺还是降大清,然后大局便可见端倪。他们做到心中有数之后,就叫上宋献策一起返回西北。

    王烁是知道吴三桂一定是降清的,但他也不能无根据的‘乱’说。

    何况,现在发生的事情,和历史书上的记载都有很大出入,使得王烁认为自己是穿越到了一个与现代平行的宇宙,并非就是过去那个大明。

    理论上,人是无法真正回到属于自己的过去的,这个时间界面里的大明,不见得就是历史书中那个大明。至于这个时间里的吴三桂往后要怎么做,他心里实在是没有底了。

    但一切都是猜想,谁也闹不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万一他的猜测有误,李岩还是会象过去一样被李自成猜疑而被杀呢?还是尽量小心一些好。

    因此,他还是一个劲的劝说李岩,既然明知道无法改变李自成,就不要多说一些惹他猜忌的话,多顺着他。既然决定要走,就不要多生是非,少出‘门’为好。

    李岩虽觉得他过于啰嗦,过于小心。但人家是为他好,为避免听他啰嗦,也只好和他待在家里山南海北的瞎聊。

    太子的出现,让原本计划好的一切又产生了变数。

    王烁自心里不太在意这个太子。他地盘的发展,完全是依靠百姓的全力支持。

    ‘弄’个太子回去,反而会让百姓觉得,他的政fǔ‘性’质发生了变化,又要去维护封建王朝了。

    但李岩和宋献策在乎这个太子。他们从全国的大局出发,认为将来如果要统一全国,无论是对付李自成,张献忠也好,还是对付史可法,左良‘玉’那些军阀也好,太子就是尚方宝剑,就是正统,就是出师有名的依据。没有太子,从西北打出来会相当困难。

    他们的想法也有道理,毕竟这是一个重视正统的时代。王烁不好反对,只好把回西北的计划往后拖延,等待机会将太子营救出来。

    太子被刘宗敏关在承天府的大狱里,戒备森严,想在这十万顺军的地盘上砸牢劫狱,实在是妄想。

    宋献策的意思是,李自成很快就会率军向山海关进发,‘逼’迫吴三桂投降。等到那个时候,刘宗敏这些高级将领肯定会跟着闯王东征,北京城里防守就会出现松动,他们到时可见机行事,说不定可以将太子救出来。

    如此,大家只好再等下去。

    三月二十九日,李自成派使者携带白银四万两,黄金一千两,向山海关进发,同时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侯,给他的爵位提了一级,大明是伯,大顺给他变侯了。

    使者刚出发,大顺各营都接到了准备开拔的命令。

    李自成只留中军刘亮和李侔两个统军都尉率军三千镇守京师,留牛金星管理百官,其余全部向东进军,去迎接吴三桂来降。

    在此之前,一片石守将唐通已经派人去转告吴三桂,大顺皇帝要给他发饷并给他进封侯爵。

    同时,唐通还带给吴三桂一封信,是吴襄写给他的,大意是大顺皇帝待吴家如亲人,他已被释放回家,希望儿子尽早来北京朝见。

    信的末尾,吴襄告诉儿子,他的小妾陈圆圆已经在家人保护下,独骑去山海关找他。

    劝他投降的话,吴三桂懒得看。没有确实的保证,投降毫无意义。

    再说,到现在,明眼人都能够看明白,李自成已经将好好个京师给‘弄’了个乌烟瘴气,在北京根本待不住。

    即便他不出兵赶走李自成,将来南方大明朱由崧必会反击,李自成失败的可能很大。

    这时候,他选择带兵赶走李自成,比选择投降要明智的多。

    关键是吴襄信的末尾说的事,让他有些坐不住了。

    老爹怎么这么糊涂呢?陈圆圆一个弱‘女’子,怎么能让她单人独骑的来山海关呢?现在世道这么‘乱’,出了事怎么办?

    他有点着急了,派出人去沿途寻找陈圆圆,又写了一封信,让唐通的人将信带给他爹。他不知陈圆圆出走内情,把他爹好一通埋怨。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吴三桂确实对陈圆圆情有独钟,“冲冠一怒为红颜”亦非没有根据。

    李自成又是给钱又是封官,这是‘逼’迫他表态。如果这一次他再不回北京,那么,李自成肯定就会明白他的意图,到时候全军来攻,他还真打不过。

    多尔衮那边还真能沉住气,到现在不改口,不投降就不帮他。⑧☆⑧☆.$.

    他思虑再三,事情已经不能再拖下去了。

    李自成的使者很快就会到达山海关。那时候,多尔衮的八旗兵还不出动的话,他只有投降一条路好走了。

    他找来副将杨坤商量。杨坤和吴三桂的意思是一样的,投降流寇是耻辱,宁可借兵灭了李自成也比投降他好的多。

    吴三桂对杨坤道:“再不对满清让步,多尔衮不来帮我们,我们真就没有路走了。你携我亲笔书信去趟沈阳吧,就和多尔衮以黄河为界,黄河以北都划给他!”

    杨坤闻言倒‘抽’一口冷气道:“如此,咱们出让这么大的地方与鞑子,将来怕是要担汉‘jian’之骂名啊!”

    吴三桂厉声道:“不如此,大明连长江以南都不一定保住!为国家尽忠,何计身后骂名?只要咱们将来缓过一口气来,将这些流寇赶尽杀绝,中华地大物博,很快会恢复实力。到那时,只要咱们不死,就是豁上关宁铁骑全军的‘性’命,也要把失地重新夺回来!”

    这个说法,大概就是吴三桂所有行为的指导思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