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我的三国我当家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一十四章 被困小城

第一百一十四章 被困小城

    曹仁仍将信将疑,问道:“请先生教我。”

    程昱叹道:“将军可听说过‘鸡鸣狗盗’这一典故。”曹仁点点头,他熟读史书,自然知道这一典故的来历。

    原来,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齐国孟尝君广纳人才,手下有食客三千。这里面有许多人的本事看来并不出色,甚至是卑贱低下,比如说有人善偷盗,有人会学狗叫。有人劝孟尝君还是要分分等级,不要养那么多闲人、骗子,但孟尝君不以为意。

    有一次,孟尝君奉命出使秦国却被秦昭王软禁了起来。孟尝君便去求昭王的宠姬解救,那宠姬却提出了个极苛刻的条件,说要一件白色狐皮裘衣。这分别是刁难了,因为孟尝君已经将这件裘衣送给了秦昭王了,而且普天之下只此一件。孟尝君暗暗发愁,左右也都无良策。

    这时一个身材矮小瘦弱、毫不起眼的食客挺身而出,披上狗皮装作狗的模样从狗洞里钻进王宫将那件狐裘盗了出来。宠姬得到后果然替孟尝君说情,让秦昭王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获释后,立即逃出咸阳,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按照秦国的法律,只有听到鸡叫才能开关放行,而此时秦昭王又后悔放跑了孟尝君,正派兵来拿。

    孟尝君万分着急时,食客中又有一个人主动请缨。这人没别的本事,就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也随着一齐叫了起来,守关的听到鸡叫便打开城门,孟尝君因此才有惊无险地逃出函谷关回到了齐国。这就是成语“鸡鸣狗盗”的来历。

    曹仁微一沉吟,讶然道:“先生的意思是说这人能学圣上和伏后的声音?”

    程昱点点头,佩服道:“程某曾听说刘墉手下能人异士颇多,当时不以为意,看来我是小瞧此人了。”

    程昱果料不错。原来宋九生来矮小,不能干重活,凭口技之长混口饭吃。只是战乱纷飞,众人大多只顾逃命。如何还有闲心听什么口技。宋九流落到了富义时又饿又病,只剩不到半条命。可巧遇到刘墉招募人才,不限出身不限才能。宋九勉强一试,不料却打动了刘墉。收在其身边,不仅叫人为他诊病,又为他造屋置田、做媒主婚。宋九因此感激涕零,视刘墉为再生父母,时刻想着要报答此恩。

    刘墉与众人商议解救献帝之策时。宋九便主动要求学献帝、伏后的声音,以拖延时间。刘墉想到此事九死一生,心中不忍。但宋九态度坚决,说时间紧迫,且别无他法;又道若无刘墉,自己早已身死,现如今家中已有儿子,更无遗憾。刘墉无奈,只得含泪答应,将他扮作背药的小僮。进宫观察献帝、伏后的一言一行,一年下来,便学得惟妙惟肖,能以假乱真。

    曹仁问程昱道:“先生可知刘墉往哪里走了?”

    程昱道:“刘墉可去之地只有两处,江东孙权与其非亲非故,定不会前往;刘墉原是刘备属下,现今刘备便在新野,又是皇叔。我料定刘墉必往荆州去,或是刘表,或是刘备。”

    曹仁担忧道:“只是刘墉一行已走了半月有余。还能追得上吗?”

    程昱苦笑道:“追不追得上也要追啊。”顿了顿,又揣测道:“许都以南至古城、汝南沿路都是夏侯将军的兵马,因而刘墉必不敢走大路,只能绕道而行。伏后又不能骑马。山道崎岖,况且现已是寒冬,多有积雪,马车行走不快。我看还有希望。”

    曹仁信心大增,程昱建议道:“如今我们得分头行事。将军先派一队星夜去新野,隔断刘备救援之途。你另率一队沿大路向前推进。我镇守许都,又派人告知汝南的夏侯将军派兵前往襄阳阻隔刘表救兵。若圣上未入襄阳,两位将军便合兵一处,往许都方向细细搜寻。”

    曹仁点头称是,程昱又道:“将军记得每一队均要带几名服侍过圣上之人,以免错过。”

    却说刘墉一行,若走大道,早已到达襄阳,正如程昱所料,刘墉不敢走大路,只能走小道。而且更不顺的是山道本就坎坷,不料又是雪花漫天,泥泞难行,有时一日只能走十数里。刘墉心急如焚,而伏后并蔡文姬、貂蝉等极少出门,这样停停走走却极是开心。这日好不容易出了曹cao的防区,到达一个叫安昌的小城。

    刘墉紧张的心顿时放了大半,这里便是与刘备约好接应的地方。然而刘墉走遍全城,却没见到刘备的一兵一卒。刘墉立时慌了神,心知定是发生了什么不测。

    刘墉不擅掩饰,献帝看出端倪问道:“崇如,朕看你脸色不善,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变故?”

    刘墉不敢隐瞒,禀道:“陛下,不知为何刘皇叔接应的人马并不在这里。”

    献帝眼中闪过一丝惊慌,道:“崇如难道没和刘备约定好么?”

    “臣在出发几日前便和皇叔约定好了的。他传书说会提早带兵驻扎在这里直到陛下到来。只是我们一出许都便和他联系不上了,不知发生了什么变故。”

    献帝更是心慌,问道:“如今该如何是好?”

    刘墉道:“陛下,臣还有几只信鸽。我便分别送信与皇叔和富义,让他们分别出兵来救。恕臣无能,臣只能将信送出,却收不到他们那里的消息。因而只能待在此处,坚守待援。”

    献帝长叹一声道:“好吧。只能如此了。”

    又过了两日,后军急速赶来,说曹仁亲率兵马三千迅即便到,献帝听后更加惶惶不安。刘墉也是始料不及,只得命人紧闭四门,坚守不出。须臾,曹仁的大军赶到,见城中有异,心中大喜,命人将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曹仁从兵卒口中得知城门上的便是刘墉的手下,便大声喊道:“去叫刘墉说话。”不一会儿,刘墉来到城头,向曹仁一拱手,说道:“曹将军别来无恙。”

    曹仁怒道:“刘墉,丞相待你不薄,为何要不告而别,做那背信忘恩之人?”

    刘墉朗声道:“将军错也,刘墉并非薄情寡义之人。刘墉深知丞相相待极厚,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故殚精竭虑,为丞相分忧,刘墉闪击河内,火烧乌巢,计取邺城,已报丞相之恩,何谈忘恩负义?”

    曹仁无言以对,只得说道:“刘墉你要离开丞相,我自不拦你,为何要挟持圣上,这又做何解释?”

    刘墉侃侃道:“将军此言差矣。圣上自愿随刘墉而行,何来挟持二字?所谓‘万事有因必有果,万事有果必有因’,圣上虽贵为天子,然而上至曹公下至群臣,即便将军在内,可对皇上有半分敬畏之心。朝廷大小事务皆出于相府,满朝文武多是曹公党羽,陛下便如提线木偶,庙堂摆设,可有一言一行能自作主张?若换作将军,可愿做这样的傀儡,受人摆布?”

    曹仁哑口无言,兀自嘴硬道:“圣上自登基以来,战火四起,天下大乱。若非丞相,陛下仍在东躲西藏,颠沛流离,怎能安居宫室,得享荣华?陛下不思图报倒有罢了,反做那衣带诏,谋害丞相。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圣上如此待丞相,丞相为何就不能如此待陛下?”

    刘墉哑然失笑道:“子曰:君君,臣臣。陛下登基之时,虽有董卓之乱,可与陛下何干?曹公救圣上于危难,虽有功于社稷,却也是尽臣子的本分。孟子云:君臣之道,恩义为报。‘衣带诏’之事,皆因曹公不思忠君报国,还政于圣上,反而独揽大权,结党营私,上欺君王,下压群臣之故,陛下只是不得已而为之,何错之有?”献帝在旁听得热泪盈眶,刘墉这番话正是我想讲却不敢讲的啊。

    论辩论曹仁哪是刘墉的对手,几个回合下来曹仁便理屈词穷,只得道:“刘墉,你说陛下不是你挟持而去,可敢让圣上上城一观吗?”曹仁笃定献帝胆小,不敢露头,这样便能化被动为主动。

    刘墉左右为难,正自踌躇,献帝却急步上楼,对曹仁道:“曹仁,朕来了。”

    曹仁大惊,不知如何应对,只听献帝叱道:“曹仁,你见了朕为何不跪?”原来献帝听了刘墉慷慨陈词,心中热血沸腾,立时豪气贯胸。

    曹仁吓了一跳,滚鞍下马,率众军士跪倒在地,参拜献帝。曹仁道:“陛下不要受刘墉的蛊惑,快跟臣回去吧。”

    献帝摇摇头道:“朕不回去。”

    曹仁不敢对献帝发火,只得向刘墉怒道:“刘墉,不要再逞口舌之利,你敢与我大战吗?”

    刘墉笑道:“单打独斗我不是你的对手,群攻群守我却不怕你。你敢来攻城吗?”

    曹仁虽听说过刘墉部下战力惊人,却不太信,便吩咐副将带兵去撞城门。那副将手一招,一队刀盾兵和一队枪兵随之出列。刀盾兵左手持盾向上斜举,以掩护自己及旁边的枪兵向城门方向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