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五章 少数民族政策
李忱对那些少数民族下手的意思,不是要讨伐他们,而是设法吸引那些番族,加入大唐。他的手段是温水煮青蛙,慢慢地,逐步得收拢他们。 这些少数民族,他们很多都是住在一些深山,李忱设计了数个步骤吸引他们。第一步骤是设法让他们接受汉人得制度和习惯。 这些少数民族非常需要大唐的各种货品,布疋、粮食、油、盐等等,他们会拿当地得土特产来与唐人交换。以往,在交易这方面,经常会生各种冲突,因为他们都是以物易物,这样双方经常会就双方对物品认之上得差异,生冲突。那些少数民族往往认为,大唐商人黑心,坑了他们。 虽然,实际上也是如此,谁让这些土著缺乏大唐商品,见识也少,当然要剥削他们。大部分人忍气吞声,对汉人观感越差,有的受不了,动了手,事情就闹大了.。导致双方间,隔阂加深。 李忱先设法改善了这种情况,订立公平交易法则,让那些蕃人,把他们的特产换成大唐钱币,再用大唐钱币购物。 无论是买卖,每一样物品都有一个公告价,双方统一在某地交易,物品价格,会立一个大看板,明标价码,这样双方都有参考的空间,有差距也不会很大。 除了管理市场的市令,也会让当地行会出面,监督交易,绝对禁止各种诈欺、及恶意砍价得情况出现。 这么做,除了设法以公平交易,使得番汉关系融洽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他们接受大唐管制,大唐是订立规则的一方,让那些蕃人接受大唐订立规则,潜移默化得接受唐律,并且接受大唐官吏得管理。 李忱真的存心不良,这种方式看似公平,其实定价权,管理权诸如此类权利,都在大唐手里。一旦这些蕃人接受了,很有可能慢慢接受大唐其他东西,别的不说,只要双方交易扩大,大唐各种精美商品,都会像他们开放。 越是喜欢这些东西,越是离不开,他们自己又不能生产,慢慢地,就会为此接受大唐很多事物,大唐文化,大唐语言和风俗等等。 李忱相信,优越得经济环境,加上一些政策,很可以吸收这些蕃人为大唐百姓,软刀子最是厉害,让你不之不觉中招。不过,前提是要公平,不能让他们意识到,他们与大唐百姓是不同得,这样才方便李忱融合他们。 除了这个策略外,李忱还有个撒手锏,就是征兵。不是强征,而是募兵,李忱大量招募这些少数民族为军。 好多年前,小虎就建议李忱模仿蜀汉,建立一只无当飞军,建立唐代的山地化部队。李忱在前些年得军队改制,实施了。 他大量招募那些少数民族,成立大唐山地师,还有丛林师。招募那些少数民族,与汉兵混编,一方面加强唐军在一些特殊地形下得做战能力。另外一方面,就是起到同化作用。 让这些蕃兵,习汉语,说汉字,还给他们高额待遇。逐步吸收那些蕃人当中得精壮。 一方面弱化那些少数民族,精壮都被大唐吸收,想要造反也无能为力。一方面逐渐让和文化深入那些民族当中,让那些被招募得士兵,把汉人得文化传播进他们的部族之中。 这两个方法,都是设法让蕃和关系融合,使得他们逐步加入大唐,自然不希望因为司法上得冲突,使得这些都被破坏了。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吗?那些少数民族,讨伐了就是了。在大唐的火枪面前,什么也不是。 你要这样说也可以啦,那些少数民族,哪会是唐军得对手。只是,何必呢?李忱向来奉行得是内圣外王,对大唐子民施以王道,对那些外族,就是霸道。 内圣外王,要求君王无为而治,对子民实行王道。以仁义来治理人民。这是李忱登基后,不断思考得到得答案,也是传统儒家对君王得要求。其实这本来是庄子得思想,被儒家拿来用,不过这不打紧,重要是如何实行。 无为而治?当然,但是不是被架空,不是像明代那样,让君王吃喝玩乐生孩子就好,然后大臣来cao作政事,管理国家,那不是无为而治,那是被架空了。 李忱希望得无为而治,是希望皇帝能不理事,但是国家出问题时,可以自己调控。明末那样,不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有个治,而不是让那些大臣架空君王,把君王当摆设,然后事到临头,让君王去死社稷,大部分臣子都没事得方式。真正的无为而治,是百姓也能够参与意见,不是让那些臣子乱来。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法,一部能够囊括全体国民利益,让全体国民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并且保障全体国民安全的法律。 要实现这个目标,还很久,李忱希望将来某一天,大唐皇室可以是摆设,然后有崇高得地位,像泰国皇室那样,既享受地位,又不用担责任,整个皇室就在幕后监督国家运转,每当国家出现问题,才出来修理一下。 要比喻的话,就像个维修工吧,国家是一台机器,皇帝是维修工,保证机器能运转正常,平常还不用cao作。 君王无为而治,然后本着王道思想对待治下子民,对外实行霸道,将儒家和法家思想并行,那些大唐境内得少数民族,李忱以仁义对待,自然不想要对他们使用武力。 虽然历史上,这些少数民族也对中国造成过麻烦,但并不严重,李忱可以宽容。他有的是手段,可以对付他们。 除了公平交易,陪审团,以及招募他们为兵,李忱还打算派出很多人手,深入当地,像是后世援助非洲那国家那样,原着那些少数民族。在医疗、经济方面,援助他们,改善他们的生活。 医疗,派出医工深入那些蛮荒地区,替他们看病,解除他们痛苦。经济上,则是看当地有什么特产,药材、木材或者染料等方面,辅导他们把这些卖给大唐,换取所需,改善生活。 他们住的地区,其实也不是毫无产出,非常多的东西,都是平地需要的,只是以前都没有被现。 这样数管齐下,用软刀子慢慢解决这些土著。他何必动用武力?多麻烦,一旦见血,这仇就结下了。李忱记得看过一个武侠讽刺故事,一个人生父死了,他被他父亲得知交养大,还娶了那人的女儿,从养父变岳父。 可是他后来才现,他岳父,其实是他杀父仇人,很讽刺吧。这不是最讽刺得,最讽刺得是,为什么他岳父要杀他父亲,因为他父亲杀了他岳父的父亲。 就是主角亲生父亲,杀了那个知交的父亲。为什么要杀?因为知交的父亲,杀了主角父亲得某个亲戚。为什么?不知道了,反正这仇一代接着一代延续。搞到最后,连最初原因都不晓得。 这不好笑,这种仇恨真的只会不断延续下去,恐怖份子越什么越剿越多,弄得老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不就是这么来的吗?一枚飞弹下去,恐怖份子死了,可是连带炸死很多无辜者。 李忱看过几部美国人拍得电影,说得就是老美如何用全球鹰监视,等现恐怖份子,一枚飞弹就下去。虽然片中经常出现人性挣扎,考验啥得,可是李忱觉得那很好笑。实际上哪有那么多挣扎。 葬礼上一堆宾客,确认恐怖份子身份,飞弹就过去了,根本不管其他人是不是无辜。所谓挣扎,只在电影荧幕上。- 所以换到李忱了,他自然不愿意动兵,一方面是自己信念问题,一方面则是有方法对付他们。打仗就算再顺利,也是会死人得,还要花很多钱,还会凭空结仇。结仇不可怕,可怕得是结下了还不知道,那问题才....,连防范都做不到。 不过,李忱也不会一昧得软弱,以上那些只限于一些亲近大唐的,或者至少对大唐中立得部族,他可不想把那些人才,派遣入一个反唐得部落,不友善得部落。他可不会蠢到把刀子送到敌人手上。
并且,如果是那些过于冥顽不灵,以为大唐可欺,把大唐的善意当软弱得部落,就要狠狠教训了。不动手则已,一动手就要雷霆万钧,杀鸡儆猴。 接下来一段时间,李忱接连和宰相开会,不断商讨大唐司法改革的事情。李忱逐渐把大唐带向一个进步得法治国家方向。 地方上怨声四起,那些县令觉得日子越来越难过了,权利大为缩水不说,连外快都没得捞了。 虽然不用负担起地方讼诉责任,看似比较轻松。可是还是要管治安,更惨得是,现在地方司法权限不在他们手上,那些捕快,还有县尉,现在都归朝廷管,根本不甩他们,想要吃案都没办法。 以前这可是他们作威作福,捞取外快得方式,现在全给李忱削了。头上监查越来越严,还要提出振兴地方经济得方案,日子更难过。最难过得还是那个“大唐官财产申报法”,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这简直就是一块随时悬在头顶得利剑,就是那个什么,最近在报纸上看过的胡人故事,对了,达摩克利斯之剑。这譬喻太贴切了。 这财产申报法,才真要人命,随时可以拿出来被利用。除非你一辈子不收任何外快。但是,可能吗? 只要稍有疏忽,被人举你支出与收入不等,支出大于收入,马上就会被调查。即便有正当来源,也会被处罚,轻则罚款,重则被记过。这太让人难过了。 以后谁还敢收钱阿?拿了贿赂,一辈子不用,也不给自己得子女用,那就不会被抓到,连未成年子女,都在财产申报范围内。不过,这样还收个毛线?用都不敢用。 李忱如果听到他们得心声,绝对会很得意,靠这个,就可以很大程度遏制贪污。这年头,可没有什么出国,让子女出国,国外帐户什么。 当然了,不能因为这样就松懈了,难保未来他们找出防止得办法,这是一场与贪官污吏得长期斗争。他有张良计,贪官有过墙梯。不过他还有窝里反条款呢,到时候就看官员**商,谁先撑不住,招了。 就这样,大唐绝大部分官员,任劳任怨得辛苦着,推动大唐向前迈进。虽然不甘心,不过目前大唐官员廉洁以及办事效率大增。辞官嘛,又不甘心,只能捏着鼻子认了,继续努力,作一天算一天。 不过,总是有事情能吸引他们注意力,李忱对官制改革,动得不是一兴星半点,李忱终于抛出他最后一个想法,对大唐官制来了一个彻底改动。 李忱对大唐三省六部制度,动手了,大幅度修改大唐目前得架构,正式把三省六部制度废除了。 这只是一个寻常得日子,大中十三年年中,宰相下了朝之后,又在绫绮殿开会,讨论着一个新的项目,大唐股票试行法。 这是一个全新得尝试,宰相们非常慎重,多部门官员集合讨论了很久,目前还没有开放股票交易,目前就是允许集资,开设一个新的商社。以往大多数人都是自己担做,不然就是两三人合伙。 可是开新大6,经费花得可不是少数,自然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就三两人自行合资,牵涉的人可多了,所以宰相们一步一步来,目前已经讨论到尾声,允许有条件下得,什么样的人可以起一家股份有限商社,如何保证投资人权益,以及如何转移股份等等问题,已经快要可以颁行了,目前就有好几个申请案等待审批。而李忱大概是想他们快忙完了,又丢出了一个议题。又让他们忙碌不休。 李忱对大唐官制得整改,到了最后一步关头,他抛出了一个议题,改革三省六部制,大唐三省六部制,影响了中国数百年得政治制度,即将走入历史。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