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民民小说大学在线阅读 - 第六十二章多学而识,非也

第六十二章多学而识,非也

    第六十二章多学而识,非也

    5—79步石:一切可以作为思想的材料,才可以思考一切。

    5—80正青智者问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步石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其中的“一以贯之”是什么意思大家太了解了,要做更大的文章,“以贯之”没有什么好演绎的,而“一”难以做出好文章。

    多学有人们平时所说的“见多识广”的意思,学的东西多了,自然就认识多了。这是对学识的肯定。但按照文理,以交谈的方式,进行一次疑问一次肯定强化人们对孔子“多学而识”的学识论判断,包括赐在内的人们都认为孔子远高于常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于学得多的缘故。

    即人们将多学与认识能力划上了等于号。一问一答的强化方式,是为形成鲜明的对照,以便突出孔子的对于这种等于关系的否定!即多学不等于有高的认识能力。两者是两码子事情!

    孔子的话的完整版应该是这样的——我并不是因多学而认识事物的,而是以“一以贯之”的方法去认识事物而获得对所有事物的认识的!想想看,只有这样才合乎逻辑,才能理解一开始没有多学之时他是怎么能认识事物的。

    立论——学影响识但不决定识,识决定学。无认识能力则不能学习。学影响识,可以是提高可以是降低!

    所以当人们说你学识高,就是称赞你学问和认识能力双高,这是完美的。学高即人们所说的活字典。那么“一”是指什么呢?“识之”即事物被认识,按语气,事物被认识要么是因为“多学”,要么是因为认识能力,孔子肯定是后者。那么是不是指认识能力呢?完全可以这么认为,但不够精确。

    具体来讲他所说的“一”里面有这么一些内容:(1)恒久的乐趣——好问,它可以使人的思绪维持在问题的情景之中而驱动气易思维进行志趣的思维,也是无意识思维,经常获得顿悟与灵感,我有体会。(2)勤于逻辑思维,进行逻辑推理。

    “一”即两者合一。以此为原则方法贯彻在对一切事物的认识之中。这就是孔子特指的“一”,泛化,“一”指原则、标准等。

    论语记载这一章应该还有一个重大目的,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哪里是一个凡人能够学问过来的呢?但事物皆由道而来,事物虽然可以不同,事理却必然相通,那么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掌握一、二事物之理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掌握了事物的原理便可孔见天道,就可以对事物进行触类旁通的以类知之的活动了。一手掌握事物的原理,一手掌握一门技术,便可以建立稳定的人生而过上人的生活。

    作为中国人务必掌握记录在易经、道德经、论语中的原理。不一定能够理论,但要能够意会。方法之一,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请不说文化是优秀的还是丑陋的,选择靠你自己。因为文化和自然界一样存在多种元素,只要注意挑选,完全可以优秀自己,选择C、H、O组织自己的有机物,再选择氮等元素合成自己宝贵的蛋白质,识别哪些是微量元素和有毒元素,比如麻将就应该是微量元素,而文化中的水银与铅元素注意识别避免就行了。这是用自然科学理论概念写成的道德论。

    学习多了,就有认识能力了,很遗憾,不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