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民民小说大学在线阅读 - 第二章有子谈孝与敬

第二章有子谈孝与敬

    第二章有子谈孝与敬

    5—11正青智者问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步石答:(1)有子是谁?是孔子吗?(2)他的话的性质:前半句是一种与社会治安有关的社会现象的总结的陈述。后半句可认为是理论——君子要务本、孝悌是仁的本。

    有人认为中华文化的根就是孝悌观,可能就是以这里为依据吧?但这是可以质疑的,如果说孝悌观是中华文化发达的根系中的一条,信服度可能要高一些。

    本章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君子以仁为信仰,而君子做事把握根本而为,把握仁的本务必要考察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而定!

    通过认真观察当时社会的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安定的情况与原因分析,知道这个孝悌在当时很是关键,可以被认为是当时社会的“本”。问根是什么?答:仁。古人的根和本是两独立概念,而今天的人们却喜欢以“根本”了兮。所以,本章可简单表达为:有子认为他生活的哪个社会以孝悌为本,(以仁为根)。

    一定有人知道这样寻找的奥妙。仁的本是可以变化的,现在它发展为社会主义价值观,那么我们要问这个孝悌观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的地位如何呢?不管它的答案是如何的,我们的分析和问题使得我们现代的价值观与历史价值观的有机联系被清晰地呈现出来了,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将选择权和决定权从先人那里拿了过来,但对有的人来说这样是有缺点的,那就是要动脑筋,要负责任。石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也对现实社会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分析而得到的结论是,作为文化孝悌观仍然很重要。但它重要的性质与孔子所处的社会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注意:孝悌是精神之本,解决生产力才是现实之本或说物质之本!本章在解决生产力的问题!

    想一想大同世界的理想吧!在那时如何实现呢?大家知道西方社会文化价值观中并没有孝悌观,但他们也建立了稳定的社会,这可以起到参考作用。在大同世界里,讲到鳏寡孤独、老弱病残怎么养,靠年轻力壮的人。年轻力壮的人不游手好闲,那么社会上就少了乱源,他们因为孝顺的原因,甘心在农田或工地做工,不但养活自己,还可以养活非劳动力,那么所有的人都有了生活,那么“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大同理想就实现了。那时的社会,国只能承担极少数贵族的生活,大多数人要靠自己,那么问是放在井田制、奴隶制里,还是放在家国之治里?答:放在家国之治的家里,家既是一个生活单位,更是一个生产单位,生产力等于劳力等于体力等于年轻力壮的人。那时的家,不但要养活一家人,还要承担税和徭役。年轻力壮人的价值观太重要了。那时以及以前,老迈的人可以直接送到山洞里的。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提到社会治安呢?道理很简单,这是拿对统治者的好处说服统治者接受并推行家国之治。彻底抛弃奴隶制。参照西方社会也可以知道,孝悌观的本质是解决生产力的。石也很重视孝顺,但我并不需要子女养老,因为孝悌观经过深度文化后,已经成为人的情感机制了。石重视的是情感。但我们的社会生产力,不少的人仍然需要子女来负责养老。但国家层面再不能津津乐道于此了。家的生产单位性质在消失,家的微型国的性质在消失,国逐步直接面对每个个人对个人直接负责,意味国的力量在加大,这完全是科技与配套文明的作用。重复一句话,国家道德——科技与仁义。注意:国家就是那时的国,不带家。孝悌观已经不是核心价值观了,那么就不能再说成是仁之本。当代仁之本之一:爱国。但这样一来,第二章该如何诠释呢?

    孝悌观使家庭有了稳固的经济基础,它曾经作为核心价值观为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立下汗马功劳,现在它应该作为优良的文化传统得以继承。

    应该看出,孔子的每句话都是有关注点的并是经过思考而得到的针对性的观点。关注点和观点:强调论语为言和事的集合,是说它的话都有针对性,针对客观现实的某一现象的反思。第一章的关注点是相处,观点是应该把相处看成学习的机会。第二章的关注点是家庭,观点是采用一定的伦理来确保其经济基础的稳固。第三章的关注点是人的言语与形态,观点是“巧言令色,鲜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