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民民小说大学在线阅读 - 第十五章 孔子的精神

第十五章 孔子的精神

    第十五章孔子的精神

    2—42正青智者问孔子的精神。步石答:有人引用孔子在世时被人骂“丧家犬”而咒骂孔子为“丧失精神家园的人”。有人咒骂孔子是丧失精神家园的人。并举例说他在世时就被人骂丧家犬了。殊不知,现在这样说反倒是表扬了孔子而暴露咒骂者是思想观念愚昧陈旧落后之小人啊!知道什么是丧家犬吗?就是没有了主人、主子的狗。没有主子,自己自然成了自己的主人,即自主,便自然拥有了自由。而自主和自由不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特征吗?美国就有一个赞美“丧家犬”的动画片吗。而我们这里还有人用“丧家犬”来骂人,说明在有的人那里封建意识已经深入骨髓了。说明这些人恰恰是失去主子就六神无主的货色。所谓奴性就是指的这些人。要不是有一个强大精神力量在支撑着孔子,他怎么能坚持周游列国?坚持教育学生?坚持修订易经、诗经等等而不知疲倦?成天躲在家里当宅男,喝喝酒、搓搓麻将、发发牢sao、讽刺探索者是疯子、骂骂孔子这样的人是丧家犬,以石看来这样的人才是失去精神家园的人,精神无所寄托啊!外国有人这样骂,虽然不可以接受,但可以理解。那是要推行他的那个普世价值。有中国人这样瞎起哄,既不可以接受也不可以理解。要理解就只能用“无知”与“汉jian”来理解了。不存在孔子有无精神家园的问题,存在的是思想精神是否还合乎今世的问题。

    有三个孔子:一个真实的孔子;一个论语中的孔子;一个广为流传的孔子。

    孔子的言行被选择性记录在论语里,成为儒家的传世经典,这就是他的荣耀。污蔑无用的。那么孔子到底有哪些精神呢?老夫来说一些,抛砖引玉。

    首先,要指出的是孔子是朴素的无神论者。无神论与仁的信仰有逻辑关系。相信人的力量,相信团结的力量,相信人类文明的力量,用不着依靠什么神。为什么西方社会先是“耶儒对话”,后又贬抑孔子?本质是借孔子冲破宗教黑暗,但宗教是他们的深度文化,并不能完全抛弃,抛弃,可能说话沟通都有问题。所以无神论这一点很显然是他们要防止的。有人说,是因为孔子的思想理论相对现代落后了。这理由并不充分,请问无神论和有神论谁先进谁后进?要求孔子的思想全部符合现代,是过分的要求。

    第二、孔子具有乐观的精神和执着的精神。周游列国可以说是千幸万苦,甚至要到“反地”去改造那里,论语是在告诉人们孔子的执着精神。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述”于后人,就修订典籍寄托思想,以图后世。这些都证明他有乐观的精神。乐观与执着在孔子那里叫“恒乐”——恒久的乐趣。快乐人生在于实践乐趣。

    第三、孔子具有抗争的精神。他与自己的没落贵族命运相抗争,积极向上,并使自己成为一代宗师,有谁能比?周朝的制度才是封建主义的,分封制与世袭制。但象孔子这样的人失去了世袭特权而变为自由民。他的生活怎么办?正如孔子所言,他从小为了谋生那是什么鄙陋之事都愿意做都做过的。注意:鄙陋而道德。养活了自己的同时他少年就开始自学,并用自己所觉悟的知识给人解疑释惑而有名气,适时开办学校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是更好地养家糊口。有机会就做官,没有拉倒。当然,从孔子及其众多学生上来看,孔子的成功也反映出周朝的政治是仁义的封建主义。西方的封建主义要残酷得多,所以形成了强盗文化。他们的封建领主继承一切,论语中多处记录了孔子的抗争,如他嫁女儿和侄女的故事;如周游列国等等。

    第四、孔子很少引经据典,说自己的话。引经据典即自动放弃发明权。

    第五、主张自定义人生。孔子有他自己的自由观。自定义人生即自由。自由生活即快乐生活,养家糊口、实践乐趣即快乐生活。

    第六、孔子所说的仁的理念中就含有平等的基因。有人说,孔子复古守旧,这样的观点十分的错误。孔子所推崇的是文王的“仁人”,即人的“自由、平等、共和”。后来儒家更是提出了“仁政”,原来意思即将“仁人”普及全体人民。这有什么不好呢?怎么可以用“复古守旧”形容呢?并提出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孝悌观来维系社会,当时是很进步的观念。也是有力地回答了废除奴隶制度,社会如何维持稳定的疑问。我们换一种态度,即以肯定的态度,来找一找孔子的优点好吗?以否定的态度找孔子的缺点再来给他改正的做法并不高明。因为这样对他实在是用不着。

    第七、孔子具有中庸思想。或说他推崇中庸这个认识论的方法论。驾驶员必须用中庸思想。孔子推崇中庸为“至德”。认识极端、避免极端。骑自行车时一会儿左倾一会儿右倾地S形前进,基本地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认识上就是中庸。后来中庸蜕变为和稀泥、老好人的代名词,庸俗了。

    “语言沟通”中的中庸。任何人在与人用语言沟通的时候,都无一例外地同时传达两个东西:一个是“态度”,一个是“说理”。言者的“态度”是听者接受到言者的“说理”的一道关卡。即言者的“态度”“不好”的话,听者难以听到“说理”。那么言者说了半天,不但没有起到说理的正面效果,相反起到副作用。礼数、礼貌、情绪化、感情口气、甚至用词的粗细等都是“态度”的内容。如果态度强烈,那么就将听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态度”上来,即你的“说理”他就没有注意。特别在表达反对意见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态度”。但很多人一有反对意见就生气,一生气就口无遮拦,话很冲人,甚至直奔听者的人格尊严。这时哪怕你的反对意见是一个真理都没有用的。因为听者要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上去了。你知道吗?在中国文化里“你这是什么态度?”的威力并不亚于一枚原子弹。当然,如果传达一个“态度”就是你的目的,那就另当别论了。原则:发火不理论,理论不发火。告戒:不要让你的态度伤害你的说理。坚持文明礼貌说理方式而不变即语言沟通的中庸。那种把中庸思想说成是和稀泥、老好人,庸俗了的原因是没有认识能力造成的。不能认识极端而又要避免极端就只能是胆小怕事了。

    第八、认为民志不可移。即尊重人的精神自主自由。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里面无神论的又一个客观原因。仁的信念是相信人的力量,而“民志不可移”则是必须让人民精神自由。即不能搞什么宗教。搞就是强迫人民改变志向。

    第九:以人为本。量化可得人权的理念。“以人为本”是一个定性的东西。人权又有集体人权和个体人权。

    第十、认为政府、社会和国家都是“无”,所以不可以反对。可以反对的是具体的官员、具体的事情(如政策),因此必须监督具体的官员的具体行动、必须认识了解具体的制度(礼)。

    第十一、反思的精神。大家都知道孔子是自学成材的。而作为一个平民,首先只能是从民间这个角度考察社会和社会政治文化了。后来有了一些从政的经验,再后来周游列国,在他来说都是考察文化的好机会。考察、反思、批判,不但独立反思,还与学生教学相长,还与友朋探讨。取舍原则:既往不咎和继承优良。

    第十二、认为养家糊口具有普世价值。认为事业也是人的精神家园。所以孝顺包括传承事业。

    第十三、认为崇德的德欲是和自然物欲的得欲一样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欲望。这就是孔子讲崇德、徙义、见义勇为的逻辑基础。

    孔子推崇的简单说一下:

    泰伯精神,尧的大德。和为贵、和而不同,大同世界,等等,

    孔子还有很多精神可以总结,但几千年来,知识分子都把论语只看做道德伦理的书籍,长期的封建思想枷锁也封闭了它的思想功能。读论语用逻辑推理吧!一定读出不同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