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1492—1945 说说欧美那些事儿在线阅读 - 第一百八十四章mdash;mdash;俄国的蜕变(7)

第一百八十四章mdash;mdash;俄国的蜕变(7)

    在巴拉克拉瓦战役之后,俄军又发动了一系列进攻,但是最终都被联军给挡了回去。就在解围俄军和联军进行浴血厮杀的时候,联军对塞瓦斯托波尔的进攻却一点都没停,反而是怕俄军破围一般,开始继续炮击要塞。但是要塞里的俄军好像是属弹簧的,压力越大,反弹就越强,联军的炮火越猛烈,造成的破坏越大,俄军就修的越快。俄军的冬天,来的比较早,那个时候,风雨交加,狂风呼啸,风雨大的让联军都觉得这要塞就要被吹走了。但是对于要塞守军来说,最起码还有个坚固的要塞能遮风挡雨,但是对于联军来说,可就只有帐篷了,连要塞都能被吹走,就更别提联军的小帐篷了。恶劣的环境势必会影响到部队的士气,为了提升士气,联军最高指挥官拉格伦走访了军营,来稳定军心。但是除此之外,他就没有什么办法了,只能等着英国政府提供相应的补给了。

    虽然俄军刚开始的解围行动遇到了挫折,但是缅希科夫显然并不打算放弃,而是在不断积蓄力量,准备更有力的进攻来打通与要塞的联系。经过不断的聚集,缅希科夫手底下的部队已经增加到了120000人,是一股十分强大的力量。但是反观英军,当时的英军只有25000人,而法军则有40000人。现在回想一下刚开始时英法两军派出的军队数量,然后在看现在,就可以知道两军后勤的巨大差距。

    现在,俄军拥有着将近二比一的兵力优势,对于联军来说,形势就非常不妙了。

    既然俄军力量已经攒够了,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薄弱点,然后进攻就可以了。经过一些列的战斗,俄军觉得如果要挑一个打的话,还是找英军比较好,英军这柿子比较软,比较好捏。对象选好了,俄军就准备进攻了。

    俄军以两路兵力对英国围攻军阵地实施主要突击,一路是索伊莫诺夫将军的军队(1.9万人、火炮38门),奉命沿基伦山谷西南坡向东南进攻,另一路是巴甫洛夫将军的军队(1.6万人、火炮96门),奉命经因克尔曼桥向南进攻。戈尔恰科夫将军的乔尔贡军队(预备队,约2.3万人)受命沿萨蓬山对法军后方实施辅助突击。季莫费耶夫将军的城防部队奉命从塞瓦斯托波尔出击。

    俄军的进攻,大大出乎联军的意料,而且当时的天气也给俄军提供了相当好的条件:天降大悟,为俄军进行了非常好的掩护。但是,由于前一天道路被雨水冲毁和因克尔曼桥年久失修,巴甫洛夫部队未能按时赶到,只有索伊莫诺夫部队单独突击。英军得以占领阵地,并以步兵和炮兵的抵近射击应战。俄军成散兵队形越过火制地带后,发起白刃冲击,攻下英军1、2号多面堡,迫敌退却。但由于巴甫洛夫部队迟到,索伊莫诺夫部队无力防守已占领的阵地,被迫撤退。此时,巴甫洛夫将军的部队已经赶到战场,再次拿下英军2号多面堡。与总攻同时,季莫费耶夫率部队(4000人)从塞瓦斯托波尔另一翼出击成功。7个营牵制法军大量兵力,但为时不长。巴甫洛夫握有预备队,俄军本可取胜。然而,彼得戈尔恰科夫不敢机断行事,坐待丹南贝格的命令,贻误了战机,使法军皮埃尔约瑟夫弗朗索瓦博斯凯得以调动主力支援英军。当法军的生力军抵达之后,俄军就失去了成功的希望,俄军无奈,只得退回了出发地。

    此役,参战的40000多俄军伤亡10729人,其中包括6个将军和256名军官。英军士兵死亡597人,1860人负伤;39名军官阵亡,750人受伤。法军士兵死亡130人,750负伤;军官死亡13人,负伤91人。从阵亡者的表情看,很多英军死于白刃战。按惯例,受伤的人被后送到君士坦丁堡附近的斯库台里。但很多伤员死在路上和医院里。虽然成功挡住了俄军的进攻,但是也迟滞了联军对要塞的进攻,对要塞的直接进攻又被推迟了。

    因克曼的战斗是俄军最后一次大规模试图解围的战斗。俄军的战斗计划很有雄心,选择大雨之夜开始进攻也出其不意,下雨同时限制了联军的步枪优势。在战役开始对俄军十分有利,但总司令缅希科夫没有考虑到地形特点,并且低估了膛线武器的优越性,并且以密集战斗队行与之徒劳的进行战斗,步兵不会以散兵队行作战,造成俄军的巨大伤亡,可见俄军的技术上的差距最终导致战斗失利。俄军表现很英勇,这不足以抵消米尼步枪可怕的杀伤力。联军方面英军在打击后更加处境不妙,法军将在以后的攻城战斗中承担大部分任务,致使英法联军无力执行总攻塞瓦斯波托尔的作战计划,而转如旷日持久而又艰难的冬季围攻。

    因克曼之战后,英国国内鉴于伤亡巨大而反响强烈,政府成立一个委员会来调查前方情况,并评估是否需要攻占塞瓦斯托波尔。委员会成员观点各异,有的主张立即进攻,有些则干脆主张撤出克里米亚。引发争议的关键是俄军已经凿沉了黑海舰队,英国已经达到攻击塞瓦斯托波尔的目的,剩下的就是是否追求令人信服的胜利的问题。委员会最终决定让英军在城外高地固守待援,度过1854年的冬天。对于前线英军来说,这意味着不管能否得到充分的补给,军队要靠自己的努力熬过冬天。

    11月4日,一场风暴光临克里米亚半岛,皇家海军舰队损坏严重,英军在巴拉克拉瓦的港口也无法接纳运输船只进入。英军营地的帐篷被撕成了碎片,补给品被刮的不知去向,部队饥寒交迫。在`巴拉克拉瓦,补给品并不缺乏,但军需部门无力将这些物资运到前线的高地,更可笑的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草料喂养运输用的牲口,骑兵的马匹因为缺乏草料甚至相互吃尾巴。

    就在联军正在同天气、环境、补给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的时候,国际上又出现了一件对联军非常有利的事,那就是在1854年12月2日,英国。法国和之前俄国的好兄弟奥地利在维也纳签署了反俄同盟,曾经同是“神圣同盟”的成员,现在却开始针锋相对了。在奥地利之后,意大利的撒丁王国也过来掺和一脚,在1月26日对俄国宣战,并且还派出了15000人的军队到了克里米亚战场。同时,英国内部的强硬派抬头,在1855年2月5日,上台组阁。在强硬派的要求下,联军在2月20日进行进攻,但是因暴风雪而终止。

    虽然进攻因为暴风雪而终止了,但是还是对俄国沙皇造成了很深的震撼,因为虽然联军战斗受挫,但是俄国的败局已定。不甘受辱的尼古拉一世招来长子亚历山大,无限感慨地对自己的继承人说:“为俄罗斯服务吧。我本想把最困难、最沉重的担子挑起来,把—个和平的、一切安排就绪的、幸福的王国交给你,但上帝作了另一种安排。”2月18日午夜,尼古拉一世命令给莫斯科、基辅、华沙同时发报:“皇帝正在死去,并向所有的人道永别。”在1855年3月2日,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尽,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但是,我觉得沙皇是否应该看开点,毕竟克里米亚半岛只是一隅,而且还远离俄国的政治中心,其实丢了也就丢了,没什么大事。要我说,就应该看看他的哥哥、前任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这位主即使莫斯科丢了都没放弃,丢了也就丢了,之后在打回来就是了,那时候可以说俄国似乎都快到亡国的边缘了,但是依然没有绝望。

    在沙皇尼古拉死后,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一世的长子登基。他立刻召回了缅希科夫亲王,代之以米哈依尔戈尔恰科夫亲王。后者在多瑙河失败后显然又得到新沙皇的重用。亚历山大二世也积极外交活动,他授权在维也纳的俄国大使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考虑和平的可能性。3月15日,谈判在维也纳开始。这时候,一位大人物出场了,他就是亚历山大哥尔查科夫,是前面两位戈尔恰科夫兄弟的堂兄弟,他也是俾斯麦时代唯一能和俾斯麦抗衡的外交家。

    就在俄国陷入巨变,国内变幻的时候,联军的情况到了3月得到根本改观。铁路投入使用,土耳其劳工到达,西班牙骡子作为运输工具也运到战场,军中的不法承包商和小贩被赶走。联军随着春天的到来而雄心勃勃,准备再次攻击塞瓦斯波托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