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孺子帝在线阅读 - 第三百四十六章 坐困

第三百四十六章 坐困

    救子心切的王美人越来越难对付,杨奉每次回宫的时候都要躲躲藏藏,就是不肯去见太后,他没办法向王美人解释自己的计划,更无法做出任何保证。

    他不能向一位悲伤、愤怒、急切的母亲说:真正需要保护的是大楚,而不是皇帝本人。

    事实上,他不能向任何人说出这种话,大臣们对此倒是心照不宣,能与中掌玺配合无间。

    杨奉凌晨时回到宫里的住处,他毕竟不能对皇宫置之不理,得处理一些事务,这回他接到的不是太后懿旨,而是皇后的邀请。

    杨奉叹息一声,只好去见皇后,在他眼里,皇后比王美人通情达理一些。

    崔小君没想到皇帝的苦难还未结束,这些天来悄悄哭干了泪水,见到杨奉之后已经哭不出来,只能下跪乞求。

    杨奉急忙侧身让开,也跪在地上,砰砰磕头,不敢受此大礼。

    皇后在侍女的搀扶下起身,杨奉一直跪在地上。

    “杨公……”崔小君心中有千言万语,不知该怎么说,又不能不说,“陛下究竟为什么要受此苦难?”

    “大楚万幸,受此苦难的是当今圣上,大楚诸多皇帝当中,大概只有太祖与陛下能承受得起。”

    如果是王美人听到这种话,立刻就会勃然大怒,皇后却挤出微笑,将杨奉的话当成一种真诚的称赞,“嗯,只有陛下能承受得起,可是……杨公真的在救陛下吗?”

    杨奉磕头道:“尽我所能,不敢稍有懈怠,只是愚笨无能,迄今尚未解除晋城之围。”

    崔小君沉默了一会,内心深处,她觉得杨奉与朝中大臣的做法没有错,可被围的毕竟是皇帝,是她所深爱的人,她做不到镇定自若,“听说大单于接受和谈条件,愿意解除包围,只要……”

    “只要大楚放弃大片领土,并且恢复故齐国。”

    大单于提出的条件不少,这两条最为致命。

    崔小君纠结地说:“如果能换得陛下安全返京,这一切也是值得的吧?”

    杨奉抬起头,没有起身,但是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关键就在这里,陛下不会回来。”

    “嗯?大单于不会放人吗?”

    “大单于若是觉得安全,有可能解围,是陛下自己不愿回来。”

    皇后沉默。

    杨奉不是跟随皇帝时间最多的人,却是最为了解皇帝的人,继续道:“陛下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傀儡,对此深恶痛绝,而大单于所要的正是一个傀儡,还得是自觉自愿的傀儡,陛下绝难接受。即便朝中大臣同意匈奴人的一切条件,最后还是要送到晋城,由陛下准许,我知道陛下不会同意。”

    崔小君终于哭出来,哭了一会,从侍女手里接过巾帕,轻轻擦去眼泪,庄重地问:“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吗?”

    “当今之计,唯有让大单于‘珍惜’陛下,并因此降低和谈条件,或许能让陛下妥协。”

    “所以杨公封武帝曾孙为侯,接下来还要封王,对吧?”

    这么大的事情,是没法向宫里隐瞒的,杨奉只能磕头。

    “我明白,如果京城又有一位大楚皇帝,大单于会感到紧张,觉得还是抓紧时间与陛下谈判更合乎匈奴人的利益。”

    “皇后明鉴。”

    “可大单于的心事谁也猜不透,他若是觉得陛下再无用处,干脆……干脆鱼死网破呢?”

    杨奉还是只能磕头,在他与大臣中间,有一个谁也不肯宣之于口的最终计划,如果匈奴人无动于衷,也不肯降低和谈条件,则皇帝返京基本无望,他们就只能拥立新君,即使这位新君并不合格,也比天下无主的状态要强。

    崔小君黯然坐下,王美人说得没错,除了她们两人,这世上再没有第三个人全心全意地想要皇帝平安返京,可她又觉得其他人的做法或许并没有大错。

    “陛下视杨公为师,将整个京城、皇宫与朝廷都托付于杨公……”

    “请皇后相信,我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容易,可是不得不如此,即使成为千古罪人——罪过也在杨某一人身上。”

    崔小君一会想要发怒,一会想要痛哭,一会想要哀求,最终她平淡地说:“杨公需要我做什么?”

    “安慰陛下的母亲,请她不要……算了,只需安慰就可以。”

    崔小君点点头,知道这个任务一点也不容易,王美人已经到了疯狂的边缘,皇后的冷静很可能被视为不忠,“杨公……想过以后吗?”

    杨奉微微一愣,随后明白过来,如果皇帝回不来,对他反而是件好事,新君登基,必然依仗于他,王美人再没有成为太后的可能,纵然心怀仇恨,也无济于事。

    最麻烦的是皇帝平安归来,王美人受封为第二位太后,真正掌握权势,她大概不会轻易原谅杨奉等人的行为。

    “为臣者不爱其躯,杨某无憾。”

    皇后没再说什么,杨奉告退,处理了几件公务,终于下定决心,清晨时分与大臣商议,以太后的名义册封武帝曾孙为齐王,太后之印一直在他手里,事情倒也方便。

    消息立刻向关东传送,所到之处,无不震动,大楚臣民这回真的相信京城将要拥立新君,各地官员与勋贵纷纷派人回京打探消息,准备与新兴的外威之家建立联系。

    洛阳丑王发现监督放粮越来越难,没有皇帝做靠山,“丑王”两字的份量大打折扣,但他没有放弃,河南尹与商户不肯出钱出力,他就利用自己的名声东挪西借,总之要将事情顺利进行下去。

    关于皇帝的安危,他对任何人都只字不提。

    听说新齐王获封之后,国子监博士瞿子晰长叹一声,对洛阳的弟子们说:“百官各司其职,有人救驾,也得有人尽忠,陛下受困以来,只听说将士奋不顾身,未有文人赴汤蹈火,瞿某无能,做不到力挽狂澜,唯有亲赴晋城,与陛下共患难。”

    当日午时,瞿子晰上路,十七名弟子不请而随,说是送行,却一直没有回头。

    消息继续向东,传到齐国,叛军终于明白自己被骗了,他们手中的英王根本不可能继位,于是大张旗鼓北上,要与匈奴人夹攻楚军。

    崔宏得到消息之后不由得大怒,以为崔家又要失去皇后的身份。

    柴悦与中书舍人赵若素前来相劝,费尽口舌,让崔宏明白,认真地与匈奴人打一仗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此战若胜,晋城或许还有转机,即使事发万一,京城不得不立新君,获胜的大将军也会拥有更大的权力。

    坐困晋城的韩孺子对这些事情一无所知,他送走了吏部尚书冯举,将守城之责交给樊撞山与蔡兴海,发现自己再也无事可做,他已经用上所有手段,就看大单于是否接招、如何接招。

    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他恢复了最初的镇定,又能看得进去书中的内容,他单独招来琴师张煮鹤,命他抚琴,或激昂,或悲凉,或超然,或孤傲,琴曲越动情,他反而越平静。

    他甚至恢复了练功,对孟娥说:“不为别的功效,只凭它能提振精神,内功就值得修炼。”

    孟娥比以往更沉默,教得也更认真。

    “瞧,你想学帝王之术,看到的却是帝王之困。”

    “我在这些天学到的东西比任何时候都多。”孟娥一点也不后悔,甚至暗暗感到庆幸,自己及时逃出了临淄,否则的话,她现在就只能在千里之外悬念晋城了。

    “如果城破,你要想办法逃出去。”离大单于的通牒日期只剩一天,韩孺子觉得自己必须对一些事情做出安排。

    孟娥疑惑地看向皇帝,她从未想过要独自逃生。

    韩孺子叹息道:“家事难断,如果我平安返京,需要保护的人是皇后,如果我不能,需要保护的就是我母亲了,她很坚强,也不会受到迫害,我只希望你能替我转告母亲,我在晋城死而无憾,请她不要太伤心,更不要记恨任何人,这是我的选择,与他人无关。”

    孟娥想了一会,点点头,隔了好一会,她低声道:“我未必逃得出去。”

    韩孺子微微一笑,这种时候,他没有什么可强求的。

    天亮之后,韩孺子主持朝会,时间不长,群官也没多少事情可说,完毕之后,韩孺子起身,命太监端来酒水,分给每一个人,然后道:“诸君共饮此杯,能与诸君共守晋城,朕不虚此行。”

    不分文臣武将,所有人都穿上盔甲,没人跪下磕头,也没人失声痛哭,大家举杯共饮,然后退出王府,各去自己的位置。

    韩孺子巡城一圈,所过之处,山呼万岁,晋城男子胜兵者都已登城守卫,勉强凑够了八千人,兵甲不够,许多人只能赤手空拳,但是准备好了石块、铁球,也能一战。

    回到王府,韩孺子向随行的太监、侍卫等人敬酒,受皇帝和全城气氛的影响,没有太监敢哭。

    韩孺子对崔腾说:“朕将琴师张琴言赐与你,希望你不要觉得太晚。”

    崔腾已经跟着皇帝喝了几杯酒,豪情万丈,说:“不晚,春宵一度,价值万金,我崔腾早就没有遗憾,剩下的就都交给陛下了。”

    韩孺子笑着摇摇头,对东海王说:“你有何心愿?”

    “我没有心愿,只有遗憾。”

    “什么遗憾?”

    “没能向我母亲告别。”

    崔太妃亡于宫中,与儿子多日未见,最后时刻,东海王只在意这件事,对谭家,他没有什么可说。

    韩孺子轻声叹息,他也没向自己的母亲告别,东海王笑道:“不过我没什么可着急的,反正总能再见到她。”

    皇帝和身边的所有人也都换上盔甲,登上南城,在城头与将士们一块吃午饭,所有旗帜都被拿出来,密密麻麻,几乎绕城墙一圈。

    城外,大批匈奴骑兵聚集在攻城器附近,只等天黑,只待令下,他们就将发起最后一次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