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都市小说 - 巨星在线阅读 - 勇登高峰 1082 科林迈勒

勇登高峰 1082 科林迈勒

    热门推荐:

    "&

    关于“日出之前”的票房讨论.虽然只有八家媒体参与.但却众说纷纭.根本无法寻找到一个清晰的脉络。.最快更新访问:.shuhāhА。

    八家媒体之中关于单馆票房预测最高的是“盐湖城周报”.他们认为“日出之前”绝对有实力取得两万五千美元的单馆票房;而单馆票房预测最低的则是“纽约邮报”.他们认为这部作品就应该把目标定在单馆票房一千五百美元的位置上。

    而关于总票房预测最高的是“芝加哥论坛报”.虽然他们嘲讽不断.但最后还是认为.“日出之前”的总票房很有可能取得七百万美元以上的佳绩.换而言之.也就是打破“疯狂店员”的成绩.成为圣丹斯出身电影的票房新任冠军;而总票房预测最低的依旧是“纽约邮报”.他们提出.这部作品的目标就不是电影院票房.还是以录像带市场为主更为实际.电影票房能够拿到五十万就应该庆祝.然后寄希望于依靠录像带的成功回收成本.“如果运气好的话.也许可能大概还能够实现盈利——前提是宣传策略能够奏效”。

    可以看得出来.由于“日出之前”的特殊性.各大媒体都有些混乱。

    其实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可以得知.经历了前面几部作品的模式——媒体唱衰结果自己打脸——之后.现在媒体也已经意识到了.雨果在三年时间内已经成长为了名副其实的顶尖巨星.他的票房号召力得到了多次验证.所以他们不再会盲目地就认为雨果选择的作品一定就会失败.即使有“独立电影”这个棘手的标签。这.就是马太效应.同时也是潜移默化之中媒体认知的翻天覆地改变。

    “芝加哥论坛报”预测的七百万美元票房.对于“日出之前”这样一部特殊的作品来说.已经是十分大胆而果敢的数据了.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大获全胜的一个成绩。

    一半媒体认为“日出之前”还是能够取得不俗成绩的.也许比不上雨果之前几部作品的辉煌.但回收成本实现盈利还是没有问题的;一半媒体则认为“日出之前”受制于独立属性.终究还是难有作为.整个好莱坞的大环境整个北美电影市场的大环境.依旧没有形成像欧洲市场那样适合艺术电影独立电影在主流院线大行其道的氛围。

    在这一片混乱之中.“纽约邮报”的嘲讽和坚定.独树一帜.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客观来说.新闻媒体和艺人之间是很难彻彻底底闹翻的.这一点与艺人电影公司之间的关系是同一个道理.因为好莱坞说到底还是一场生意.只有绝对的利益.没有绝对的敌人。媒体和艺人之间更是如此.即使艺人痛恨媒体入骨.甚至不惜大打出手.媒体也不会放弃任何一次新闻爆点的机会。

    但是“纽约邮报”和雨果之间的关系却十分特殊.本来二者之间是没有任何仇恨也没有任何瓜葛的.老实说.“纽约邮报”甚至没有真正专访过雨果。可事情就是如此微妙。

    在迈克尔-杰克逊事件之中.“纽约邮报”意外站错队——或者说不是一个意外.只是刚好成为了雨果所制造的女巫审判漩涡之中的典型加害者.而前后几次在与雨果相关的新闻事件之中.“纽约邮报”都没有能够选对立场——或者说没有能够占据上风更为准确。于是.这就导致了那一场开始沸沸扬扬经过红红火火收尾却无人问津的“票房赌局”.着实是一次奇耻大辱。

    “纽约邮报”前前后后经受了几次打击之后.现在销量比科林迈勒上任之前居然还下滑了一些.在全美销量前十的报刊排名之中.曾经一度攀升到了第六位.现在直接下滑到了第九名.仅仅暂时领先“休斯顿纪事报”。

    这对于科林来说是一个侮辱:“休斯顿纪事报”.那完完全全就是一份乡村报纸而“纽约邮报”是驻扎在大纽约的历史悠久报纸.绝对不能够相提并论的

    原本“纽约邮报”的总公司新闻集团还想要让科林升职.但现在不仅没有了升职.而且现有职位也要不保了。在1994年上半年总结会议上.鲁珀特-默多克点名批评了科林.这对于科林来说是职业生涯最大的污点。鲁珀特也不客气地表示:如果科林不想要负责“纽约邮报”.有许多人对这个职位都有兴趣。

    科林当然知道这一点。

    这使得科林和雨果之间就有了无法化解的仇恨.这是本质利益的冲突。科林花费了如此多精力才爬到了今天的位置.他自然不会束手就擒.更不会放任自己的心血毁于一旦。

    不过科林得到了教训丨他知道特蕾西各布斯的下场.他也了解安东尼德图尔特的窘境.更重要的是.他亲身经历了数次惨痛的失利。所以.科林有丰富的经验。

    科林知道.他们的失败不是雨果太过强势.而是他们太过急迫太过激进.比如说“票房赌局”.其实如果科林不要直接正面挑衅雨果.只是通过报纸暗示.结果也许就不一样了:他既可以挑衅雨果激怒雨果.但同时又不会引火烧身。即使赌局失利.他也可以继续炒作成为新一轮话题——虽然会有些丢面子.但媒体的脸面在实打实利益面前.不值一提。

    因为对于媒体来说.其实媒体指责艺人偷拍艺人抹黑艺人.这几乎就是常态;同时.媒体刻意激怒艺人从而制造新闻.也是重要手段之一。只要掌握好尺度.得益于法律对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保护.媒体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这不是计谋.而是好莱坞经过多年发展之后形成的一个循环.这也是艺人在与媒体的交锋之中总是处于劣势的原因。以马龙-白兰度和罗恩-克拉拉为例.马龙都已经把罗恩打得住院了.但罗恩带着橄榄球头盔再次贴身跟踪马龙.愣是让脾气暴躁的马龙束手无策。

    所以.安东尼德图尔特成长了.他正在寻找刺探雨果的正确方法.收获到了一些新闻.但可惜的是他内心阴影实在太大.还是需要一段时间;同时.科林自己也在寻找对付雨果的有效方法.他可不会举手投降.相反.他要利用雨果让“纽约邮报”更上一层楼.这一次.他不想要升职.他想要的是让“纽约邮报”通过雨果挣到数不胜数的利益.偏偏雨果又没有办法阻止.这才是最痛快的报复。

    科林一直以来都在潜伏在寻找机会.“生死时速”之后.其实机会并不多.“低俗”在上映之前.就夹带着戛纳金棕榈的声势.他着实没有必要掺合到里面去.所以“低俗”上映期间“纽约邮报”销声匿迹了一会。结果也证明了科林的正确判断.“低俗”的票房完成了逆天壮举.一个不小心就会让“纽约邮报”进一步滑落深渊的壮举。

    可是现在的“日出之前”却不同.这部作品简直就是为科林量身打造的“翻身之作”。从题材到内容.从卡司到制作.几乎是一个浑身都是漏洞的作品。

    不过.这一次科林不会太过激进.他清楚地知道.现在雨果已经是顶级巨星了.就算“日出之前”真正失败了.也无法动摇他的地位——不仅因为这部作品才投资两百五十万而已.即使失败也根本谈不上伤筋动骨;更因为这才不过是一部作品:要毁掉一名巨星需要的是重拳出击。

    所以.在科林看来.他应该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在这一次的交锋之中多一些小心和谨慎.谋求未来的发展才是正理.“‘日出之前;真的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吗”.“纽约邮报”以这样的标题进行了报道。

    在报道之中.科林表示.“在经历了连续多部作品的巨大成功之后.雨果似乎被成功冲昏了头脑.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挑选作品也就越发剑走偏锋起来。从‘生死时速;到低俗;.再到现在的‘日出之前;.一部比一部个性.一部比一部怪异.一部比一部危险。之前几次大胆选择的成功蒙蔽了雨果的双眼.让他开始变得自大.认为自己的选择总是能够创造奇迹.观众总是会捧场.但他却忘记了.观众们渴望的是精彩的电影.而不是雨果的电影。电影本身才是核心.不是雨果。而雨果只是电影行业中的一个环节罢了。

    当雨果一次又一次拒绝大型电影公司的合作请求.当雨果一次又一次无视一千万美元片酬的作品.这不仅仅是雨果自大的表现.同时还是一种破坏行业规则的举动。很难想象.一位坐拥连续五部票房过亿作品的演员依旧拿着十几万美元的片酬.电影公司又如何愿意支付其他演员动则上千万美元的片酬来拍摄电影呢?”

    这就是科林的狡猾之处了.也是他的一贯手法:表现出替雨果担心替行业说话的姿态.让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从而赢得读者的信任。表面上看来.科林其实就是在担心雨果的事业前景.每一句话都是在替雨果考虑.语重心长的语气就好像是长辈在关心晚辈一般。

    但是话锋一转.内容就又改变了。

    “关于‘日出之前;.我认为这部电影着实太过大胆.且不说好坏.但所有人都知道.伦敦时装周的衣服设计是天才的.但却不适用所有人.这就是事实。作为一部实验性电影.雨果做出了太多尝试.也显得太过激进.也许这将会成为一场灾难.也希望这能够为雨果敲响一个警钟。

    由于电影的个性和小众.我们很难对电影的票房报以希望.单馆票房一千五百美元总票房五十万美元才是更为明智的目标。

    只希望.这场灾难不要太过汹涌。”

    科林的确是吃一堑长一智.这一次的挑衅显然又比“票房赌局”时期更加隐蔽也更加有效了.同时也清晰地表达了“纽约邮报”的立场:全文通篇都在释放一个信息.“‘日出之前;要扑街”。

    “日出之前”还没有上映.关于其电影票房的争议就已经喧闹非常了.这着实是一个怪异的现象。但.是骡子是马.终归还是要拿出来溜溜.最后交给观众来做决定。

    科林对决雨果.第二轮.这一次又将会是什么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