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巅峰信息心理战在线阅读 - 12.隔空斩首无影手

12.隔空斩首无影手

    前面介绍了部分美方的信息心理战的手段,以及成果,给人的感觉是很好很强大。

    那么,从苏联演化过来的俄罗斯呢?

    既然他才是正牌的信息心理战理论的发源地,难道反而按兵不动,无所作为?

    本文开头就讲了,信息心理战理论发出来的,只是民间的简化版本,而实际上,苏联是早有深入研究的,而且,它是从核战理论中脱胎出来的,先天的具有最高的策略等级。

    那么俄罗斯为什么表现的这么低调呢,我们平时很难看到什么有关它的新闻。

    既然他的信息心理战理论最先进,他为什么不用?如果不用,先进又有什么用?

    这些疑问都是很正常的,这通常会让人们选择认为是西方的信息心理战搞垮了苏联,而苏联后知后觉的才认识到这种情况,现在还找不到北呢。

    的确,从表面上看,这种推断似乎更合理,更容易解释我们看到的现象。

    一方面,我们现代人的判断方式和以往大不相同,更崇尚表现,鼓励主动,因为这样的人更有发展前途,容易谋得利益。但是我们看古代,人们会认为呆若木鸡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还有一种说法,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种说法比较兼顾了,但是静的一面仍然是排前面的。可见现代古代的思维方式,基本判断有时候是大相庭径的。有人会说,古代那是受了农耕文明的影响,是文人们演绎出来的价值观,缺乏实用性。但是我们注意到呆若木鸡这种境界是指的技击境界,它讲的是斗鸡,它是通过无数实践检验的,而且是动物身上的,不会作伪,所以它和那种自以为很高深的境界是有本质不同的。当然,我讲这些不是说俄罗斯什么都不做就显的很高明,什么都不做的人多了去了。我只是先说明下,人的判断跟时代,跟环境是很有关系的。

    另一方面,我们普通人对信息心理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下意识的会想象出你攻我守,打来打去的画面。这是从战字出发,把它的基本模式具象了。因为信息心理这两个词都有够模糊,而战这个字则比较明确,有刺激性,更有看点,所以人们更倾向于先从这个字开始接触,把握。

    而如果深入的研究理论,有时候多走一步,得出的结论,以及要采取的策略就可能是完全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

    特别是平衡理论,以及心理研究这种,它的分析过程是循环推导的,A影响B,B又影响A,像镜子反射一样,颠来倒去,击鼓传花,不一定在哪个地方落脚。

    为了加深印象,我们来谈谈间谍。

    当然间谍也算是最早期的信息心理战选手了,在中国古代就有深入的研究,各种用间的手段五花八门。真正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然双面间谍左右逢源,就更吃的开了。

    有这种职业,相应的就会出现理论。

    理论其实就是对经验现象的总结,而在这样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中,每一条理论或者认识那都是付出了大代价得出的,绝对不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那种颠来倒去的纯理论分析。

    那么间谍发展到现代,当然是更先进了,尤其是理论方面。

    由此出现了很多新型种类的间谍。

    比如代间,潜间,无形间等等。

    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临时工,比如你是一个间谍,你临时雇佣了某人去干某事,就好像我前面找了一个人在广场上扔垃圾一样。他的确参与了你的行动,但他并不是一个间谍,他也完全不知道自己参与了间谍的过程。再比如,奶奶让孙女去窗口挂一红灯笼,这是挺平常一件事,但是它可能是谍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发出了特定信息。

    这个例子中,展现了间谍的一种延伸趋势,它向着非间谍的领域延伸,你不是间谍,但也为我所用了,不管付钱没付钱,你事实上是参与了。一方面,这种人不是间谍,所以他的心理素质就不用说了,再强的间谍也比不上,因为他根本不认为自己在搞间谍工作,所以表现出来就坦坦荡荡,自然而然的。另一方面,万一有人查到他头上,一问三不知,线索有可能就断了。所以利用非间谍,可以达到间谍本身达不到的一些效果。

    再举例子,比如有一电视叫做潜伏,主人公叫余则成。这意思就是你余下来就成了,你的任务就是潜伏。安插间谍当然是想起作用的,但是一直潜伏的人有没有作用?他不发文件也不偷图纸,他表面上什么作用都没有,但有时候就需要这样的人。起码我知道他是我的人,一则安心,二则能作为后手,以备万一,如果那个万一没有来,宁可他潜伏一辈子。

    这种潜间真是一份好工作,当然也有叫苦连天的间。

    比如在某领域有间谍,对方暗中在查,这个时候就可以设置信息加以诱导,让他怀疑到一个不是间谍的人身上。用种种迹象表明他是间谍,但是证据又完全不足,这就是疑间。查间谍一般都是证据不足的,要根据蛛丝马迹去推断,正因为如此,也就有了用蛛丝马迹去误导的可能。你需要充分的证据,那你永远查不出来,你不需要充分的证据,那你很有可能查错。

    这也算是间谍自保的手段吧,当然如果间谍人多了,里面也就会有分工,像航母战斗群一样,有侦查的,护卫的,送信的,掩护的,林林总总。

    通过分工,通过利用非间谍,间谍的工作渐渐达到了一种入微的地步,化于无形。

    而有一种不是间,却能起到间的作用的现象,则得到了最大力度的研究支持。

    因为它的重要特点是无破绽,不花钱。

    只要你思想上的倾向对我有利,或者逻辑上契合,那么我不需要接触你,而是注重培育你成长的环境,就能得到持续的长久的收获。

    简单来说,这就是扶植。

    但它有时候表现的不是那么明显,就是浇点水,或者洒点阳光。

    它的收益不在于一时一地,既不是金钱上的,也不是情报上的,但它符合对整体的策略,有利于最终战略目标的实施。

    可以说,正是信息心理战的理论发展,在达到高层的时候,超越了这种局部的,眼前的争斗,才给了具体策略施行以极大空间。

    因为它的目的性并不体现在局部和眼前,因此你从局部和眼前也就无法认识到它,而只有更宏观,更长远的去对待。

    从这个角度上讲,信息心理战的实施过程本身也含有对对手有一种教育,提拔的作用。

    在文化融合的同时包含着共同进步。

    呵呵,这章内容似乎有点跑题了,继续谈俄罗斯。

    俄罗斯的理论研究程度深,深到什么程度呢?

    深到无影无形,隔空斩首的程度。

    我们知道,谈斩首,大家觉得最擅长的当然是美国了,那么俄罗斯的隔空斩首有什么讲究呢?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还是从核平衡理论说起。

    核是非常重要的,重要到关乎国家存亡,尤其是冷战时期。

    所以对待核,人们是打一万个小心的,不希望在这上面出一点问题,载一个跟头。

    但是研究来,研究去,核问题中总有一个不确定的因素,那就是人。

    首先,你不能不要人,机器运作谁知道会出什么毛病,特别是超复杂的机器,根本无从预测。

    那么既然必须要用到人,也就是领袖掌握核按钮,那就必须把这种事情研究清楚,让大家内心中有可靠的感觉。

    领袖虽然足够可靠,但他毕竟也是人,他有情绪化的一面,非理性的一面,他的决策过程是模糊的,非线性的,这些都让人感觉不可把握。

    信息心理战就是从这种研究中出来的,既然人是不够可靠的,那就有加大对方不可靠因素的可能,而己方呢,也有可能被诱导,被迷惑。

    这就有了基本的攻防需求,需要设置人员,予以推进。

    但是这种攻防,整体上都是被动的,因为攻击是由缺陷引发的,而这种缺陷在自己身上也有。不管攻击和防御,都不足以消除这种缺陷,最多是把它掩盖的更深罢了。

    所以信息心理战固然承接了核制衡下的冷战,将研究的目标和手段集中到人的心理上,开辟了另一战场,但它并不能解决核制衡理论的这个缺陷。因为人的参与,是核平衡理论运用于现实时不可避免的,所以它必然就附加了人的复杂度,和人的心理关联起来,进而获得了整个世界的复杂度。

    因此解决这一个问题,等同于要解决整个世界的问题。

    它不可能存在一个精确的数学解,除非世界停转了。

    为了调整一个人的内心,需要cao纵整个世界。

    这就是研究者遇到的问题,欲拨四两,先问千斤。

    苏联人既然是率先研究的,当然最先考虑到这个问题。

    他们研究人的心理,总结出理论,准备运用到对方领导身上,但是理论当然是有普遍性的,因此它率先指向了自己方的领导。

    如果自己方的领导心理不适合核平衡体系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怎么办?

    为了改变你的心理,就要调动整个世界,有这个必要?

    这显然是大亏本的生意,还不如直接换领导。

    苏联在研究深入之后,意识到自己一方也是有问题的,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判,所以率先变局,从核对峙中退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核威慑的解除,它只是改变了那种双方心理中山雨欲来的压抑环境,但核制衡仍然是存在的,随时可以起作用。

    既然它还存在,它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可能出问题。

    俄罗斯人选择了提醒对方,但又不刺激对方的策略。

    他们选择了普京做总统。

    普京是间谍出身,普京做了什么并不重要,但重要的是他有这样一个标签。

    所以我们看到俄罗斯在信息心理战上几乎无所作为,但其实他的信息心理战是由普京来发动的,集中在他一个人的身上。

    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最不受人注意的地方。

    你能想到普京是一个间谍吗?

    你可能要说,很显然,他就是一个间谍。

    而实际上,正是因为他是个间谍,所以他真正的间谍身份被掩盖了。

    他经历了一个间谍到总统的转变,在其他人的心理中,他的身上就进行了一个间谍概念消退的过程,而且是由总统这个强势的概念进行替换的,所以你怎么也想不到再将间谍这个概念帖到他身上去。

    甚至当你潜意识中将他跟间谍联系起来的时候,你既有的判断,他已经不是间谍了,会对你的思维进行提前的阻止。

    或者你得到一个普京是间谍的信息,你会潜在的认为这是在说以前的事,从而加以忽略。

    所以普京的这个间谍身份,他有明的一部分,但这一部分又消除了,所以从心理过程上,他能应对有和无两种状态。

    你说是,你是对的,你说不是,你也是对的。

    而他暗的一部分,则在这种情况下被完全掩护了。

    普京当上总统,才是他真正间谍生涯的开始。

    但是,他不需要为此做任何事。

    所以这暗的一部分,暗的彻底,暗的没有痕迹。

    它唯一起作用的信息就是,他曾经是间谍。

    注意了,刚才说他曾经是间谍,这是明的部分,是起掩护作用的。但是这句话本身也是一条信息,它同时又是被掩护的对象。

    明和暗得到统一,藏暗于明,灯下无影。

    你说他现在是间谍,是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因为他只靠这一条信息起作用,而这条信息本身又说的是他过去是间谍,如果你认为这条信息是对的,那么你的思路被引到过去了,如果你认为这条信息是错的,那么你否定了你唯一的证据。

    那么普京当上总统,这条信息就非常官方的发布出去了。

    因为他是总统,这条信息才会被人们接收到,不然你关注一个普通间谍干什么。

    而当他持续是总统,这条信息就会持续的起作用。

    有一种毒叫做合毒,是说一种物质无毒,另一种物质也无毒,但是放在一起反而有毒了。

    很多事物都是这样起作用的,这种性质也被广泛的运用,因为它在起作用之前,能避开检测。

    信息也是如此。

    那么间谍这个概念和总统这个概念都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是两个身份叠加起来,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假如我们先前推断是苏联受到信息心理战攻击而解体,那么后继的俄罗斯肯定会在这方面加强防范,选择一位间谍身份的领导人,他的信息心理战防护能力是无可置疑的,这种选择有其合理因素。

    但是如果我们认为苏联是主动解体的,它的信息心理战水平更高,那么它主要的考虑,就不会是加强防范了。

    它这么做能说明说明问题呢?或者说他传达出的这个信息能导致什么推论呢?

    他说明,为了应对信息心理战的时代,领导人需要更具可靠性。

    而间谍,是在信息心理战方面经过专业训练的,具有实践经验的。

    通过他的改变,人们反向推理,认识到有这么一个问题,进而对比自己,将同样考虑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

    这就是一种示范效应。

    而这个问题巨大到可以cao作总统人选,足见其重要和必要。

    所以其他国家是不得不审慎对待的。

    各国的间谍组织,情报部门都要考虑,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上升到那种高度,才能与之抗衡或者保证安全?他们将审视自己国家的领袖,点评他们的可靠程度。

    显然,各国的领导都是经不起考验的,没有谁具备完美的心理水准,他们也不可能有间谍那样的专业水平,因此,他们将面临一种潜在的压力,甚至逼宫。

    而这,是由本国的间谍组织进行的,他们通常有超越常规的手段和途径,在黑暗中起作用。

    他们得到理论的支持,产生了成长的欲望,可能就会进入cao作流程。

    俄罗斯通过信息的发布,呈现了自身的考虑和变化,最终有可能得到效仿和复制。

    借对方的手,换对方的头。

    这就是俄罗斯信息心理战的巅峰之作。

    隔空斩首无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