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巅峰信息心理战在线阅读 - 3.天魔解体俄罗斯

3.天魔解体俄罗斯

    奇幻小说中经常看到天魔解体这种技能,在危机时刻爆发力量,求得转机或逃脱。

    从策略上讲,这和金蝉脱壳,壁虎断尾有些相似,虽然一定程度上损伤了自己,但是保有了主要力量,丢卒保帅,留得青山在。

    而如果要给苏联解体一个最恰当的宏观概括,那就是这个词汇了。

    使用了这个技能,化整为零,轻装上阵,可能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要注意,这个策略的使用虽然有迫于形势的部分,但本质上却是一种主动选择。

    当苏联做出这种选择的时候,他削弱了身负的核战压力。可以说,解体之后的俄罗斯肯定没有原来的苏联强大,为什么压力反而变小呢?因为核战的制衡条件,就是双方实力相当。两个一样高的人对峙时间长了,就有点压抑的喘不过气来。而双方一旦有了明显的实力落差,较强一方受到的威胁减小,因此心理紧张程度也会降低,进而会降低考虑核弹这种终极选择的可能,相应的,弱者一方受到的压力就也会减轻。可以说,核平衡理论虽然制造了平衡态势,却会使双方都陷入困境,而要跳出僵局,必须有一方先退一步,正是所谓的退一步海阔天空。

    但是,这个率先退步的一方,将承担致命的风险,刀都架在脖子上,你先放手,可能就被抓住时机干掉。所以苏联退的这一步之前,做了万全的准备。首先就是中苏的分兵,各自拥有完备的核战体系,使对方不敢轻举妄动,然后才是苏联解体,将小的国家分离出去,保存血脉。万一核战真的发生,这些小的国家由于已经脱离了苏联,甚至选择对方的政治制度,就不会被纳入打击范围,因此最坏情况俄罗斯民族也不会消亡。而中国,虽然没有分解,但是率先和对方交往,互相承认,被先行打击的可能就很小了。

    因此,承担最大核战压力的是解体后的俄罗斯。

    但是中国刚和苏联断交,牵手美国,不可能立即就获得信任,尤其是在生死交关的核问题上,而解体后的其他小国,对西方来说,也需要消化甄别的时间。

    这就带来一个对对方来说是不确定的判断期,这就化解了刚刚剥离出来的俄罗斯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这里面是有严谨的科学判断的。

    在当时的核战策略研究中,为了对最高层提供决策支持,动用的都是最精锐,最优秀的人才。

    为了化解核平衡的困境,就是说需要有一方先退,而先退的一方又风险巨大,怎么来避免这个风险,提出了系统的策略。

    一方面,要退,使得对方放松心理压力,跳出相持困境;另一方面,又要防备对方趁机发难,让其不敢动手。

    可以说,这两方面的要求是矛盾的,前者要求降低对对方的威胁,后者则要求增加对对方的威胁。

    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研究人员没有放弃,他们集中当时最顶端的智慧,终于找出了解决方案。

    应当说,共产主义阵营是有理论基础的,他们具有辩证法的思维,这给了他们融合矛盾的勇气。

    当时最先进的数学领域中,出现了一种叫做模糊数学的分支。它讲述了一些无法明确归类的事务的数学处理。比如黑和白两种状态,我们很容易用数学表示,设置0和1就可以完成对应,那么如果是灰色呢,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当然你会说用小数来对应,但是我们人的思维模式中,一般是没有小数参与的,对它的处理就是一种模糊状态,知道它在黑于白之间,但具体什么位置并不清楚,简单的称之为灰。而这种简单的灰的描述,就是一种模糊状态,它参与到人的逻辑思维中去了,把这种模糊的性质也带入到了后续推演中。模糊数学就是为了以接近人的思维模式,研究这种生活中普遍的情况,给出数学性的,逻辑严整的结论。

    如果用模糊数学的观点来看,那么带有矛盾双方性质的这种既黑又白的存在,就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既黑又白我们很容易理解了,就是灰,那么既降低威胁又增加威胁是什么情况,同样可以融合吗?这看起来未必是一种类型。

    同一时期,物理学前沿的发展,已经走到量子领域。

    它有一个基础的表现,就是量子多态,多种可能状态叠加的状态。

    注意了,是可能状态的叠加,这些可能性在未得到观测证实时,都是存在的,只有在观测时才确定下来。这就是那个薛定谔和猫的故事,既死又活的,其实举的例子并不恰当。

    应该说,这根本不是什么微观量子领域里的现象,这就是平常生活中的模糊数学。

    但是它借助量子科学的掩护,以通俗形象的语言,得到了比模糊数学理论更广泛的传播。

    因为当时,左右局势的核力量,是来源于尖端物理科学的研究,所以各方对物理前沿的动态是极其关注的,尤其在量子领域,就算你资料捂的紧紧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间谍窃走了。但是这也意味着,在这些领域存在着和对方通信的快捷通道,以科学家的身份,误导一下间谍也未必不可能。

    总之,这些尖端领域的新理论的出现,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在非此既彼之外传递了共存的可能。

    那么重新考虑一下,怎么让对方感觉到威胁既增加又减少了呢?

    这就是模糊,两种可能共存,让对方判断不清。

    中国古代兵法有著名的一招,叫做增兵减灶,让对方看起来是减少了,但实际上是增加了。

    这种策略,是要让对方通过有限的信息产生误判。它并不是模糊,它的兵力增加是明确的,而对方产生的判断虽然错误,但也是明确的。

    而模糊要求的则是不明确,因此它采取的策略注定和增兵减灶是不同的。

    它不是立足于欺骗,因为是欺骗就有被看破的可能,这种可能即使不大,也是承担不起的。

    它的两种可能都是真实的,都是有可能发生的,而不是一真一假。

    它同样要让对方通过有限的信息判断,但是在对方得出结论之前,将必然面临两个分支而犹豫不决,因为向哪个分支走的理由都不够充分,任选其一都有可能是错误判断,因此将冒巨大风险。所以对方将更倾向于暂时不做出选择。

    通过中苏分兵,苏联解体,一方面,两者总的核力量是增加了,另一方面,中美开始交往,与美国对阵的就只剩下俄罗斯了,看起来力量又比原来小。

    如果美方就此向俄方发动核战,中方如何反应?难道刚刚分手,一点不顾旧情?又或者两者联合演戏,用俄罗斯吸引美国战力,而中国在其战酣之时来个黄雀在后呢?

    因此,对美方来说,虽然中方弃俄牵美,但没有深交,它的状态是不确定的。

    如果把他考虑成己方战力,那么对方毫无疑问是削弱了,但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对方反而是增强了,毕竟兵不厌诈,不得不防。

    因此,由于中国状态的模糊,它就像一个滑动砝码一样,使得相应的推断也变的模糊。

    而这种模糊,是中国本身也不可能打破的,如果他要彻底交好美国,与俄罗斯敌对,美国也是不敢完全相信的。

    所以苏联阵营的退步过程中,借助模糊制衡,仍然足以保证俄罗斯的核安全。

    当然,它也必须保证,在此过程中,对方得到的信息是相当有限的,不足以做出具有明显倾向的判断。

    因此,俄罗斯的策略是相对保守的,延续了冷战的封闭。

    而中国,则相对开放,就像拳击手伸出的刺拳一样,虽然接触了对方,但说不清是在打招呼还是在试探。

    当然,美国同样不可能对中国进行核战,一方面由于两者的交往降低了这样做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潜藏其后的俄罗斯虎视眈眈,谁知道是不是准备趁机打出一记重拳呢。

    就这样,共产主义阵营在发展的制衡理论的指导下,主动变身,化解了冷战的僵局。

    而时至今日,美方的判断可能依然是模糊的,甚至因为当时信息的严密封锁,中俄现代本身的判断也是模糊的。

    因为模糊,就是当时的一种真实,它不是虚假的,因此也不会被看破。

    而现代的信息心理战,也就建立在这种双方模糊的状态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