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都市小说 - 宝鉴天眼在线阅读 - 第六十章 鉴宝风暴

第六十章 鉴宝风暴

    回到村里,陈逸凡他们就马上察觉到,氛围十分不对了。W+++ +++

    一路上,许多村民正在议论陈逸凡发了大财的事情。路上,遇见一些村民,均是非常客气热情的招呼,还真让陈逸凡两兄弟有受宠若惊的感觉。

    接下来,更是不少挨上亲戚关系的村民涌到陈逸凡家,无非就是联络感情。尽管农村会淳朴一,但其实也非常现实。这个时候不加强感情,更待何时?

    旁敲侧击之下,不少人才得知,原来这个高材生在外面学了,了不得本领,能看宝贝。在电视里面他们不是没有听过,一件古董多少多少钱,反正祖宗留下来一件,可能后辈都不用干活了。

    “凡,我家有老旧之物,多久了不好,我的时候就在了。你看有没有时间,帮表叔看看?”一个农民汉肩上还扛着锄头。

    刚才干活回来,路上就听这么一件事。正好经过陈逸凡家,于是进来问问。

    老实,他还真没有谎。家里有好几件,都是记忆中就已经存在的。想来,应该是有年头了吧?反正就试一试运气,要真是弄出一件宝贝来,那就不得了了。

    这人一开始,其他人全都是同一个要求了。

    看见儿子那头疼的模样,陈逸凡的父亲心头大乐。反正那些人烦的不是他,见那么多人求上门,还是他苦心栽培出来的儿子,怎么都脸上有光。

    “大家静一静,静一静!听我呀!不是不帮忙。这样吧!你们回去,将以前就存在的东西拿过来。注意,那些你们后来买的,就不要搬来了。”

    大家一听,一声声感激之后,全都跑回了家。

    陈逸凡松了口气,这样就方便多了。集中鉴定,总比一家家去好,浪费时间。而且,刚才还有针对性要求了一下。

    然而,没多久,他就笑不出来了。陈逸凡心里暗道:果然,拣宝不容易呀!即便是没有让人扫荡过的农村,能保存下来的古物也非常稀少呀!

    他看到一个男人手里捧着一叠瓷碗,后面这人的老婆还捧着一叠盘子,甚至两个孩子还抱着几个,陈逸凡就暗暗叫苦了。

    “你这些碗盘都是前些年才买的吧?拿回去吧!”他只好劝,然后对后面的乡亲喊道:“各位,要是东西是祖传下来的就等一等,要是这些年买的,那就别等了。”

    其他人也明白这个道理,古董嘛!自然要古才值钱。其实他们很不理解,这些人怎就喜欢这些老东西,他们农村的旧东西都是恨不得扔掉,买新的,这城市人怎么口味就那么重?

    “就是嘛!前面排队的人想一想,别浪费大家时间。”后面就有人开口了。

    前面的尴尬一下,马上退去,因为家里还有很多东西,他认为都是挺旧的,还没有搬过来,得快回去搬过来看看,完全是宁杀错不放过的精神呀!

    得!下一位也让陈逸凡差吐血,居然用蛇皮袋扛过来。娘的!会是古董吗?有那么多,别你发财,咱们一个村子都能发财了。

    “咳咳!王叔,你这是?”陈逸凡无比郁闷,这么一搞,自己好像收垃圾的一样,而且种类还繁多,真是无语了。

    那人脸色微微一红,挠了挠脑袋,有不好意思。

    家里最旧的,就数蛇皮袋这些书籍了。在农村,书本通常是很少卖掉的。读书,在农村还显得非常神圣,书本作为读书人的依仗,卖掉就太有辱斯文了。而且,在乡下流传着,卖书就读不好书的法。

    “都是一些旧书,以前我爷爷那一代留下来的。”他开口道。

    其实,他也不知道是不是他爷爷那一代留下来的,只记得老头子没有去世前过,那些书本他的时候就读过。

    其他人听了,都是会心一笑。村里面谁不知道,这家伙家里以前出了一个秀才,不过,听很久之前的事情了。要旧书本,绝对没有人能拿出更加老旧的书本来了。

    陈逸凡也想到这一,反而有期待起来。

    “你拿出来,我都看看。”

    听到陈逸凡的语气有不同,那人马上激动地打开蛇皮袋,将里面的书本全倒出来。

    好吧!果然够旧,很多都被虫子咬得不成样子。而且有些受到潮湿的因素影响,已经有些认不出来。

    没办法,在农村,这些东西得不到重视,也就没有保存好。

    “你看,这里面有没有宝贝。”他急声道。

    “别急,这些书本有些挺久的,算是古董,但值不值钱还得仔细看。”陈逸凡一眼看了下,就看到了三本有光晕的。

    其中,有一本不但后半部分不知所踪,连前半部分也被虫子咬得千苍百孔,几乎是判了死刑。

    这话一出,其他人确实吸了一口气,羡慕地看着那家伙。尽管陈逸凡还没有明值不值钱,但起码也是古董呀!

    陈逸凡拿起另外其中一本,一看,居然是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这本书,即使放在现代,也是鼎鼎大名的。它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在传统教育中,孩子们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

    陈逸凡认真翻看几页,里面的字迹是行书,非常标准的毛笔字。看起来,是手抄本。那么,其价值就上了一个档次。人手写的,始终要比印刷的值钱。就跟手工制作和机器生产的一样,道理很简单。

    不过,翻看完,也没有找到书写的人,那么价值又被贬了一层。

    看样子,应该是清朝,至少清末时期的物件。

    陈逸凡还在沉思,有人就耐不住了。

    “凡,看准了吗?到底值不值钱?”这个问题,才是大家关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