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晚唐逆流在线阅读 - 第371章 翻云覆雨

第371章 翻云覆雨

    杜让能的话,并未能让李晔安心。李晔虽然深居宫中,也多少知道些这天下藩镇的情况。杜让能口中提到的那几个藩镇,和威胜军一样,分明是楚王张寻的党羽。怎么能指望这些人来保卫长安呢?莫非杜相公是糊涂了?

    杜让能却意味深长的说道:“这个时候,谁是忠谁是jian,就到了要见分晓的时候了。”

    三月初十,奉召前来勤王的镇国军七千人到了长安城东郊,节度使韩建请求入城。守城的神策军不许。左神策中尉杨复恭命令镇国军绕城而过,立即进攻位于光化门外的叛军。韩建以旅途劳顿为由,请求暂在原地休整一日。杨复恭不答。

    十一日,第二支勤王的藩军抵达长安附近。静难军节度使裴仲亲率骑兵五千到了中渭桥,扎营于渭河北岸。

    “来得正好!不要让静难军渡河,命令他们收复咸阳,断掉叛军的后路!”

    “杨公,此事恐怕不妥。”右神策大将军李鋋反对道:“静难军远道而来,按照规矩,本应由朝廷先拨粮草,再劳军犒师,方能命其作战。若少了这些,恐怕会让军士们寒心。”

    “李将军这话是什么意思?”杨复恭知道李鋋和张寻之间交情不浅,因此对李鋋的话十分反感。

    “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为杨公提个醒。勿要给了藩军闹事的籍口。”李鋋一脸正色的说。

    “呵呵!”杨复恭一声冷笑:“那正好!就让那些妖魔鬼怪全都给咱家现原形!正好一网打尽,省着再有人暗地里放箭!

    静难军接到杨复恭的命令,果然并未执行。而是分别上书杨复恭和兵部,要求京师拨粮。直言将士们千里跋涉前来勤王,不可能饿着肚子打仗。

    虽然众将都劝杨复恭多少给静难军拨一些粮草,可杨复恭就是不肯。他倒不是故意要与裴仲为难,长安的存粮也确实不多。他怕叛军围困日久,最终神策军会没有吃的,所以才固执己见。见杨复恭不首肯,兵部也不敢给静难军答复。见到合理要求被朝廷置之不理,静难军也就继续原地驻扎,拒绝执行杨复恭的命令。

    接下来几日,又陆续有河中、定难、泾原、昭信等军抵达长安。渐渐对威胜军形成了包围之势。至少表面上看,局势已经朝着向朝廷有利的方向逆转了。只不过,诸军却都是按兵不动,没有一个主动向威胜军发起进攻的。这可愁坏了天子李晔,他亲自下诏,催促诸军速战。并给前来勤王的诸位藩帅全都加官进爵,重重赏赐。

    河中节度使李暮自不必说,朝廷的诏书他连看都没看。可泾原、定难两军,面对天子诏书还是相当有压力的。这两军并非张寻嫡系,虽然也曾多次跟随张寻作战,但在地方上,两军的军政都是独立于邓州之外的。特别是定难军节度使拓跋思恭,在夏州基本就是土皇帝一个。

    拓跋思恭接到朝廷征召的命令时,本来还很犹豫要不要奉召。因为定难军刚刚结束了一次用兵。就在三个月前,拓跋思恭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大举进攻保大军,一举夺下鄜、延等州,兼并了保大军。并以自己的弟弟拓跋思谏为保大军留后。

    地盘一下子扩充了一倍,党项人必须得消化一段时间。所以拓跋思恭原本不想勤王。但是很快他就得道消息,说关中诸镇基本上全都出兵了。就连河中节度使李暮都不顾河东军的威胁,亲自领兵勤王。拓跋思恭才无奈奉召。他可不想因此被朝廷抓到什么把柄。

    可到了长安,拓跋思恭又为难了。静难、河中、镇国等军好似商量好了似的,全都按兵不动。他也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打了。单独进兵吧,怕自己吃亏。继续观望吧,又怕被朝廷认为是楚王的党羽。拓跋思恭真是有种进退维谷之感。

    所以面对朝廷的再三催促,拓跋思恭终于有些坐不住了。他跟副将,自己的弟弟拓跋思孝商量如何自处。拓跋思孝道:“诸军之中,还有泾原、昭信两军不与楚王一党。咱们可以分别给张钧和李茂贞去一封信,探听探听此二人的想法。”

    拓跋思恭觉得弟弟说得有理,便立即派人跟泾原、昭信两军联系。

    没过多久,张钧和李茂贞的回信竟然同日送到了定难军的营中。拓跋思恭首先拆开了泾原节度使张钧的回信。

    张钧在信中说,泾原军势单力孤,诸军如果不齐进,他断断不敢单独进兵。而且他也不建议定难军单独行动。认为还是“谨慎行事”为好。

    这个答复并不在拓跋思恭意料之外。张钧是个什么样的人,早在他们一起讨伐黄巢的时候,他就十分清楚了。这是个最会见风使舵,又最没有自己的主意的家伙。拓跋思恭轻蔑的撇了撇嘴,又拆开了李茂贞的回信。

    他没想到,李茂贞竟然也无意进兵。不过李茂贞的理由显然要比张钧充分。他在信中说道,此时诸镇虽然齐聚长安,但是各自心怀鬼胎,意图难测,很难说到底哪只军队是真正忠于朝廷,是真正来跟叛军威胜军作战的。此时如果冒然进兵,很有可能会陷入险境。所以,李茂贞的建议是,等凤翔、兴元等军抵达之后,再议进兵之事不迟。

    李茂贞显然是个聪明人。此时长安城周围都是楚王张寻的人,杨复恭的嫡系还没到,这个时候,作为中间派的李茂贞,显然不可能选边站队。他在等待双方亮出所有的底牌。

    由于汉中距离长安遥远,此刻杨守亮的大军还在蜀道上艰难前行呢,至少还得四五天才能抵达关中。而凤翔军此刻正在围攻乾州,一时半刻看起来也难以奏凯。

    拓跋思恭面前摆着两封信,左思右想,最终还是决定按兵不动。俗话说法不责众,既然大家都在犯着“延误战机”之罪,那他也没必要独自逞什么英雄。

    拓跋思恭本以为自己只要随大流就行了,可以两边都不得罪。却没想到,有时候身处争端的漩涡之中,根本就难以独善其身。三月十五日,静难军节度使裴仲忽然派人送来一封信,拓跋思恭拆开一看,不禁愁眉不展。

    原来,这竟然是一封联名奏折。奏折的内容只有一条,就是要求朝廷罢黜左神策中尉杨复恭!理由是,杨复恭干预藩镇,任人唯亲,才是这次危机的罪魁祸首。

    好你个张寻!我不想选边,你却逼我站队!拓跋思恭一肚子怨气,却只能憋着。因为他清楚的看见,在奏折上已经赫然签下了河中节度使李暮、镇国军节度使韩建、泾原节度使张钧、昭信节度使李茂贞等人的大名了。

    这可不得了!

    拓跋思恭不禁打了一个冷战。本来只是一个小藩镇犯上作乱的事儿,转瞬之间,竟然变成了天下藩镇联合起来讨伐权阉了。这楚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事,着实让拓跋思恭感到震惊。

    理智告诉拓跋思恭,他也应该署名。狡猾如李茂贞之辈,都已经公开站队了,他没有本钱任性。

    然而,党项人那种得自于草原的不羁的天性,让拓跋思恭深深的觉得,在压力之前屈服,是一种耻辱。

    如果,拓跋思恭心想,如果楚王亲自作书,与我商量一起反对杨复恭的事儿。我一定会答应。杨复恭把持朝政,祸国殃民,早就为世人唾弃,他拓跋思恭也非杨氏一党,没理由力挺杨氏。

    可是,让拓跋思恭难以接受的是,楚王此时竟远远的躲在幕后,竟只让静难节度使裴仲一纸文书过来,就要他在上面署名,这实在是过于看不起人了。我们党项人也是有傲骨的!拓跋思恭一念之差,拒绝了署名。

    不过,尽管拓跋思恭没有署名,也丝毫不影响这份联名上书给朝廷带来的巨大震动。就在一天前,满朝文武还以为官军四集,叛军很快就能剿除。却顷刻间就变成了藩军围困长安的危局了。而破解这一危局的办法,似乎只有一个。

    这一日,杨复恭正在长安城内视察神策诸营,忽然听说皇上有旨。他急忙跪地听宣。

    只听得一个小宦官用尖细的嗓音念道:

    维景福元年,岁次壬子,三月癸丑,皇帝若曰,乾州之乱,祸起北司。观军容使杨复恭,扰乱藩镇,任人唯亲,以致兵变,危及社稷。天怒人怨,不惩不足以正纲纪,故予惩戒,以儆效尤。免魏国公杨复恭观军容使、左神策中尉等职,调西川监军。即刻离京赴任。钦此!

    杨复恭听完圣旨那一刻,整个人都是懵的。他想到自己可能会因为战败而下野,却没想到,最后的决战还没开始,天子竟然就屈从于压力,拿自己来当替罪羊。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竟然被一个小太监三言两语,就踢落凡尘,成为罪人。他脑袋一热,竟然忽然拔出佩剑,一剑刺穿了小太监的胸膛。一股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圣旨。

    “天使为叛军细作所杀!”杨复恭红着眼大喊道:“叛军已经混进城了!天子有危险,诸军速速随本帅去大明宫护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