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晚唐逆流在线阅读 - 第228章 中牟会师

第228章 中牟会师

    郑准的胯下火辣辣的,好像随时可能冒出一团火。他已经连续三天没有离开马背。此时此刻,他最担心的不是随时可能出现的蔡州游骑兵,而是以后自己那话/儿还能否中用。

    早知道代价如此大,就不那么积极表现了。郑准有些垂头丧气。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落差很大。

    他是自愿前往许州前线的三个“儒生兵”之一。而且,是唯一一个被南阳侯批准了的。

    他胜出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他乡试时的策论,深谙《孙子兵法》的精髓。还有人说他八尺余的身高盖过了另外两个竞争者。更有传言,说南阳侯早就赏识他,这根本就是“钦点”。

    但是真正的原因,连郑准自己都说不清楚。也许,这就是“要仁得仁”吧。

    虽然被人戏称为“儒生兵”,他们其实并不是普通的军士。郑准现在的身份,是九品参军,负责为主帅出谋划策、分析敌情、解读情报、布置沙盘、研磨铺纸、收拾桌子……或者用李暮的话说,负责“纸上谈兵”。

    在麒麟山书院的五百儒生当中,总共有三十余人与郑准一道,选择了弃笔从戎,比例并不是很高。对于他们的使用,据说忠义军的高层也有很大分歧。甚至有传言说,南阳侯的初衷,并不想让他们仅仅做军中的文职。而是更想让他们从初级军官,比如伙长、队正之类的干起。

    但真相如何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郑准就是以一个九品参军的身份,被派往了许州前线。前方等着他的,是十万纵横中原,吃人不吐骨头的黄巢军。

    “过了前面的山岗,就是叶县了。”

    听到这句话,原本意识已经有些混沌的郑准,忽然精神一振。

    原来这个家伙不是个哑巴!郑准心想。

    他们一行两队军士,总共是一百人。领军的校尉,是一个面目清秀的少年,背上背着一把雕着花的角弓,看上去比郑准都年轻。由于方城大关口到许州的路被蔡州军彻底封锁了,郑准一行只得翻越伏牛山,走向城、鲁山、叶县这条路到许州。已经走了七八天了,郑准没有听见这少年说过一句话。

    “听说,侯爷从前打邓州,走得就是这条路?”郑准试图与少年攀谈几句。毕竟路才走了一半,总那样闷着,很让他不自在。

    “恩。”少年只说了一个字,就又沉默了。

    由于胯下磨得越来越痛,郑准不敢用力夹紧战马,所以马速越来越慢,渐渐落在了后面。他虽然心中焦急,却没有办法。这一百个军士,明显都是老军伍,不仅行军迅速,而且纪律严明,几乎听不见任何攀谈之声。也就是说,根本就没人理郑准。

    难道我“书生拜大将”之路,就要以这样耻辱的掉队为开始吗?郑准咬着牙,用力夹了夹战马。

    “很疼吧?”

    身边传来一个声音。郑准抬头一看,是这队军士的副官。年纪也不算大,但明显比那个领头的少年要老成持重,也更平易近人。

    “嗯。大腿两侧,好像都磨破了。”郑准呲牙咧嘴的说道。

    “哈哈,这都不算什么。破了之后要结痂。结痂之后再破,再结痂。然后就舒坦了。到时候,即便骑匹铁马,也不会疼!当兵都是这么过来的!”

    “呃,结痂……”郑准听这么一说,感觉胯下更疼了。

    “哈哈,那我教你一个不那么疼的办法吧。”那校尉说着,双脚一蹬马镫,竟然在马上直起身来,继而一弯膝盖,顶住马腹,嗖地从马镫中抽出了双脚,盘腿坐在了马上。虽然战马还在疾驰,他却好像坐在莲花宝座上一般,四平八稳,纹丝不动。

    郑准虽然是个菜鸟,也看出此人骑术超群,不由得对其竖然起敬,恭敬的问道:“敢问长官尊姓大名?”

    “我叫翟亮。”

    “翟……您就是平定唐州之乱的翟将军?”

    “呵呵,原来你真不知道我们是谁。节度府怎么什么都没告诉你,就把你派来了。”

    郑准从正式投军,到离开邓州奔赴前线,其间只经过了三天时间。这三天里,他完全是一种懵懵的状态。他知道自己去许州是做参军,但是给谁做参军,自己隶属于哪只军队,他一概不知。七天前的清晨,天还没亮,郑准就被叫醒,与一队军士汇合,离开了邓州。他还以为这队军士不过是凑巧与自己同行。根本没想到,其中竟然还有忠义军白虎军的副将翟亮。

    这队军士虽然只有一百人,副将竟然是翟亮。这让郑准忽然间醒悟了什么。

    “难道那个沉默寡言的少年就是?”

    翟亮点了点头:“没错。他就是白虎将军,王渑。”

    郑准深吸了一口气。他觉得有些难以置信。一箭定许州,这件忠义军中广为流传的壮举,难道真的是那个木讷的少年所为吗?戏台上的王将军,不是一个敢打敢拼的热血少年吗?为何本尊竟是这样一个冷漠的人呢?郑准心中充满了疑问。

    当郑准的大腿真的像翟亮说的那样开始结痂时,他终于到了许州。许州周边十里,已经没有任何建筑。只有光秃秃一片,一览无余。

    “终于又回来了。”王渑遥望许州城,说了这么多天来的第二句话。

    他是来替换青龙将军郭琪的。按照张寻的安排,青龙军与白虎军互换了主将和副将。忠义军派到许州前线助阵的总指挥,就从郭琪换成了王渑。

    临阵换将的原因,没人知道。王渑和郭琪二人,也都没有任何疑问。他们选择默默服从。

    郭琪临行前,交代给王渑一件事。七天后,他们将与周岌的忠武军一起,离开许州,向北面的中牟县开拔。在那里,忠义军、忠武军将与宣武军、感化军会师,一起等待从河东远道而来的沙陀军。

    王渑摊开了由军器监提供的最新版中原地理图,找到中牟所在的位置,似乎自言自语道:“五万沙陀军远道而来,看来不会虚晃一枪了。与黄巢之间的决战在所难免。郑参军!”王渑突然一声,吓得郑准一哆嗦。“你来说说,如果你是李克用,你会先打哪儿?”

    郑准没想到这么快就迎来了参军生涯的第一个考题,他仔细端详了一会地图,十分慎重的说道:“太康。我有八成把握,李克用会首先攻击黄浩把守的太康。”

    王渑点了点头,他对身边这个腐儒的印象,稍稍有了些改观。

    太康,在陈州以北七十里。是以陈州为核心的黄巢军势力最北端的一个据点。在这里,有黄浩统领的一万三千余巢军。

    黄浩此刻在太康城中,坐立不安。

    自从牛礼丢了柘城,太康就成了一座深入敌境的孤岛。在太康的北面,有朱温的宣武军;东面,是已经落入朱温麾下大将、宋州刺史赵东阳手中的柘城。西面,则是牢牢控制在唐军手中的许州。唯有南面是黄巢亲自坐镇的陈州大营,能给黄浩带来一丝安慰。

    然而,这最后的一丁点安慰,也马上要荡然无存了。他得到了五万沙陀军逼近的消息。

    大势已去,如果叔父继续赖在陈州不走,只能是大势已去。可是,自从二月包围陈州以来,两百多天过去了,陈州没有陷落,黄巢也没有挪动一步。

    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叔父非得得到陈州?黄浩怎么想,也想不明白。

    叔父老了。他一定是彻底厌倦颠沛流离的日子了。他已经不再是那个纵横千里的黄王了,他只想安安稳稳的,在陈州等死。黄浩越想,越觉得自己的想法非常非常的接近真相。

    “报——”一个传令兵疾步跑了进来:“柘城方向发现大股唐军,正在向南方移动!”

    这个情报引起了黄浩的重视。唐军从柘城向南移动,很有可能是要绕过太康,直插陈州。他判断,唐军的一盘大棋很有可能已经开始了。这支唐军,明显是在配合即将在北方出现的沙陀军。

    虽然太康的兵马不多,与五万沙陀军比起来,甚至有些少得可怜。黄浩还是决定出兵截击唐军。

    三千黄巢军,在黄浩帐下大将张归厚的带领下,离开了太康,向柘城方向杀去。

    黄浩其实猜错了。他高估了唐军的团结与协作意识。突然出现在柘城南部的唐军,并非什么唐军的一盘大棋,充其量,只不过是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的如意小算盘。

    一直驻守在柘城的赵东阳,几天前就接到了朱温的亲笔信,信中透漏了朱温的计划:趁着各路唐军与沙陀军在中牟会师,牵制了黄巢军大部分精力的时机,宣武军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击亳州,将谯郡据为己有。

    亳州,亦称谯郡。过去曾经是宣武军的辖区。但自从黄巢之乱,州县之间互相攻伐,各自为政。亳州就已经不在汴州宣武军的控制之下了。朱温接任之后,也只是控制了汴、宋两州,没能染指亳州。朱温表示,现在就是夺回亳州的最佳时机。

    赵东阳不得不再次佩服朱温。这真是一个一步闲棋也不走,全心全意为自己牟利的军阀。

    “王参军,点兵!”赵东阳将朱温的信团成一团,用一个标准的三分投篮将之送进了纸篓。“朱温吃rou,我们至少也得喝点汤。是时候检验一下咱们柘城马槊的威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