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庶子风流在线阅读 - 第六百五十六章:陛下圣明(第二更)

第六百五十六章:陛下圣明(第二更)

    明明是一份痛骂皇帝的祭文,何以会一路通关呢?

    因为这必须通过礼部,甚至通过内阁,还有宗令府,现在还需翰林院最后的检验。

    大明的体制与其说君主****,不如说君主与士大夫二元****。

    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士大夫,说穿了,任何士大夫都需经得起读书人检验,读书人对于身居高位者有很高的道德标准,尤其最看重的就是忠直二字,你得正直。

    所以即便焦芳是靠着刘瑾上位,可毕竟这种事也只是有人怀疑而已,焦芳有没有勾结刘瑾,也不会让你看到,更何况焦芳至少在表面上是和读书人理念一致的。

    那么这份祭文就有意思了,在遴选的时候,礼部最终将它挑选出来,显然也是因为无人敢挡,若是同样的祭文,有一份满篇都是国泰民安,是风调雨顺,是君主圣明,另一篇开口就是罪己,作为礼部尚书,你会选择哪一份呢?

    当然是后者,因为选择前者可能会招致非议,这国家哪里国泰民安了?你分明就是谄媚,是说假话,是骗人,是想要讨好宫中!孙需啊孙需,想不到你是这样的人,你的理念呢,你的正直呢?

    而选择后者,显然是最稳妥的办法,虽然得罪了天子,可是这祭文终究还要通过司礼监的,反正我就选了,你们最后同意不同意是你们的事。

    等到这祭文送到了内阁,几个读书人心目中典范的内阁学士们,显然也不可能打回去,人家说真话怎么了?就不能让人说真话?你为何要挡,难道我大明朝就不能有正直之人的立足之地吗?

    内阁的人几乎是一致通过,接下来,显然是送一份去司礼监,另一份送到翰林。

    司礼监那儿,大致是会通过的,因为时间来不及了,不可能另外选一份,而且这种祭文云里雾里,拐弯抹角,一般没有进士水平的人,还真未必看得懂,司礼监那儿不吭声,翰林这儿就更无人跳出来反对!

    总之,选这份祭文,好评如潮,你好我好大家好。

    一封祭文念毕,孙需带着淡淡笑意道:“诸位可有拾漏补遗的吗?”

    一时默然无声,新任的翰林学士道:“此文甚好。”

    其实只是走过场而已,官场上的惯例,一般真正让你去核查的,往往都会放在内阁定巚之前,也就是说,真要征询意见,那么流程应当是礼部先送翰林院,之后再送内阁,可都已经先送了内阁,内阁诸公都已经拍了板,谁敢挑刺来着?

    叶春秋心里想笑,从洪武开始,这个士大夫的官僚体制就已经臃肿无比,无数的明规则和按规则犹如一团乱线,彼此缠绕,就算是身在官场上的人,只怕也未必能看得通透,何况是外人。

    叶春秋也已不再是当初不明就里的那个愣头青,一年的宦海经历,使他日渐沉稳。

    倒是这孙需呷了口茶,道:“哪位是叶修撰?”

    孙需这样一问,反而让叶春秋成了众矢之的,戴大宾朝叶春秋挤了挤眉,满是羡慕地低声咕哝:“叶修撰而今声名远播,连部堂都寻上门来了。”

    叶春秋轻轻拿手拍了拍他的膝,意思是让他慎言,而后才徐徐起身,到了堂中,行礼道:“下官叶春秋,忝为翰林修撰,见过部堂大人。”

    孙需打量了他一眼,又露出了几分笑意,道:“老夫也是上任不久,便听说近来翰林出了个文武双全的大才子,小小年纪,后生可畏,难得啊……哈……老夫老喽。”

    他这样一说,大家都跟着笑,侍讲何茂更是忍不住插了一句:“孙公是老当益壮。”

    孙需摆摆手,接着道:“叶修撰以为,这封祭文如何?”

    他一面说,一面看着叶春秋,面带微笑。

    叶春秋便知道,这位孙部堂绝不只是想看看‘才子’这样简单,某种程度,理应是试探。

    这种祭文,别人可能听得云里雾里,可是在这些饱读诗书的人听来,别看辞藻华丽,没有带一句脏字,比如里头有所为‘缺德’的词,也只是一句‘渐劳圣虑,追思己过,势必修德正身,以慰列祖”。

    听着,还特么的挺押韵的,可实际上,你没过哪里来的思?你不缺德,何须修德?

    叶春秋觉得这些人挺不厚道的,吃人家的穿人家的,还要砸人家锅。

    叶春秋能懂这篇祭文,可是孙需特意来问,其实就是想让叶春秋表明态度。

    叶春秋心里谨慎,不由在想,是不是近来和天子走得近了,所以使人生出了疑窦?这孙需特意跑来问,某种程度,却是想让自己表明自己的心迹?

    通俗一点来说,孙需的用意就是,你叶春秋还是不是咱们自己人?

    若是叶春秋说这祭文不对,国泰民安,那就糟了,一个溜须拍马、献媚宫中的议论是少不了的,孙需和他背后的人,估计也会对叶春秋疏远了。

    这是一个圈子的社会,每一个人都该有自己的圈子。

    可若叶春秋认可这篇祭文,又有些对不起朱厚照,叶春秋想了想,才道:“此文甚佳,却不知是何人所作?”

    他一说甚佳,孙需脸上便绽放出了笑容,随即道:“乃是礼部郎中张瑶所作,春秋果然有眼力。”

    呃……方才还叫叶春秋,现在一下子改口叫春秋了。仿佛一下子,这关系就亲近了起来。

    这尼玛的读书人,叶春秋也是醉了。

    叶春秋不卑不亢地行了礼,退回班中,孙需便对新任的翰林学士道:“春秋年少而多才,将来势必为栋梁。”

    翰林学士忙是点头称是,只是意味却是深长了,叶春秋在翰林中属于比较异类的人,一般没有人招惹,但是有时候行事,也未必让人喜欢。

    现在礼部部堂一句势必为栋梁,轻描淡写的一句,却不知是有心还是无心,可就只是这么一句话,足以让翰林上下改变对叶春秋的态度,显然,叶春秋现在炙手可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