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新武汉
武汉,梁思成和林徽因拿到了邝荣光花了一年的时间测绘出的地图。W按照张春的要求进行了初步的城市规划。因为张春,新民研究院对道路地下管线公共厕所公共绿地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等要求近乎苛刻。特别是居民区的污水是一定要进去沼气池和污水处理厂的。武汉周边全是湖泊,不能随意排放污染水体。所以对于这些设施的选址要求自然就高了。 二月份,大体的规划图出来后,民工们就开始修建居民楼,同时政府开始进行征地拆迁工作,采取是以房子换房子的方式。也就是政府提供足够你居住的房子。你原来的土地和房子就归国家了。 居民小区都是七层的房子,梁思成和林徽因根据武汉民居形式改良后设计。就算是张春看来,也还是美观的,彻底摆脱了以前傻大笨粗的形象。小区包含了学校医院市场商场公共汽车站等所有应该有公共设施。商贸市场公开招标,吸引商户进驻,学校和医院由政府出资。商场是提供给商行的。至少三个这样的小区就有一个大型的沼气池。不过经过初步处理的污水还要通过下水道汇集到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采用了大型的人工和自然湿地进行处理。 七月份,一些小区完工,居民和商户开始入住。棚户消失了,出现了宽阔的大道。这些大道都有绿化带和隔离带。武汉市在瘦身,它在变小。变高。 大型的沼气池与发电站开始工作,电很便宜,因为它几乎只消耗人工。 武汉市原来的水厂灯泡厂制衣厂棉纺厂和油脂厂等等。全部都经过了大规模的扩建。原来的商户根本投资不起,合作银行代替政府入股后,再向社会募集股份。 政府说了,这是给商户们一个投资的方向。政府完全可以自己做。商户们一看运来的设备就知道,政府真的有可能自己干,而各商户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技术能力。 这些工厂几乎都围绕着发电厂进行建造,尽量减少与发电厂的距离。几十座沼气发电厂一字排开。原来的树木保留着,还种上了很多绿地。发电厂的电是并网加压进行输送。走的是地下的管网。这些东西都是政府投资的,但是收取电费。 因为这样的绿地面积非常大。使整个城市看起来像要消失在森立之中。 七月八月。发洪水的谣传曾经让武汉市民十分恐慌。 蔡和森刚刚组建的政府也十分紧张,军队,民兵,一百多万人像蚂蚁一样在农学院规划出来的地点修建堤坝和疏通河道。 大洪水也让一些鄂中连接武汉紧急填筑的道路毁损严重。除了工程质量问题。还有一些是设计问题。但是鄂中那些花了数年逐渐修通的铁路却安然无恙。 这让詹天佑和吴咏恩好生检讨了一番。 战后的武汉三镇,人口约三十八万人。 武汉周边除了分田地,还设立了很多渔场,因为这里的湖泊实在太多了。所以又回乡了十多万人,现在只有二十六万人。这对于长高了许多的居民区而言,武汉市还是太大了。居民区大多是沿着长江分布,改造区从龟山蛇山开始向两边扩展。工厂集中在汉阳,武昌集中了学校。而汉口集中了商业。这个布局和原来的大体相当,只是城市面积在迅速缩小。原来棚户区成了一个个农庄。陈鸿书居然没出武汉,就开始完成规划的果园农场和养殖场。同时建设屠宰场罐头厂食品加工厂。这些也集中在一起,成为一个工业区,而且大多数都是集体所有制。也就是有职工共同持股,通过选举出领导层进行管理。 随着改造工作的进行。武汉市又多出了一些部门,其中就有住建部,专门给老百姓规划和建造房子的。 住建部下面有环境规划局,很奇怪的一个部门,专门研究环境保护和规划的。全部都是新民大学的环境系的学生。这些人学的专业很杂,有农业,也有化工,测绘等等,它更加像一个研究机构。 政府西面多了一个城市管理局。什么清洁卫生,清理下水道,维护水电管线,清理大街上摆小摊的人。都是这些人管。城市管理局下面还有供水公司和供电公司。因为这两个单位是靠收取费用生存的,所以叫做公司。 不管怎么样,武汉市虽然变小了,但是也变漂亮了,有秩序了。 九月开始,两万大兵们就开始修江堤,他们开着大得吓人的汽车,把一车车巨大的石头砌成江堤。比原来的江堤要高出三米多。并在江边划出了绿地和一些军事禁区。一些军营就在这些绿地里面。江边的小山上,建立很高的房子,上面架着一口大锅。山下有着一些曾经打沉过洋人舰船的巨型火箭。 这些地方每天都有军人巡逻和训练。他们在树林里训练,维护江堤的同时,还种树,用大卡车拉着有着大土堆护住根部的大树。 这些士兵属于武汉守备师的士兵,由军部直接管辖。 汉阳兵工厂里开出了漂亮的列车。武汉市多出了城市客运站和公共运输公司。每个上车的人在市区转只要五毫钱。去其他城市就多一点。很快街上的黄包车就不见了,因为他们太慢了,而且收费还贵。这些车流线型,上面有一些宣传优生优育,男女平等,等等招贴画。开车的人和收钱的女孩子们穿着统一的制服。这可是上海都没有的。 学校里,所有的七岁的孩子都上学了。孩子们除了书本费,就是要吃饭的粮食,行李自己带。学校提供宿舍和食堂。学校的老师和工作人员是走政府预算的。所以一般人家供一个孩子读书还是可以的。
随着城市里工厂变多,各种商品也在变多,商场也在变多,失业人口变少了。一些商家和工厂贴出了招收职员和工人的广告。不过很难招收到工人。 没有人比陈鸿书更加明白为什么城里找不到工人。 因为农村的日子很好过,每户都分的有土地。用的是沼气灯。有些大的村子还能用沼气发电。老百姓不用打柴。农村和城里一样,能够供养一个孩子读书。农田里采用了新技术,水稻产量高的吓人。农民不缺吃的,粮食政府统一收购,价钱稳定,比市场略低一点。所以也不缺钱。每家分有自留地。农民们在里面种菜,还能养猪和养鸡。 据说沙洋等七个县还清了土地欠款后。政府已经把农业税率降到了百分之十七。商业税率降到百分之二十。而不是现在军政府的百分之三十。 政府好像从来不缺钱。新民币在市面上还是不那么充足,兑换民国币要高出一点点。不过新成立的警察局,还有一只经济警察部队,他们都是查账高手,抓住恶意cao作货币的人,会罚没家产。所以一般没有敢动这个心思。 政府也有钱,市面上大多数商品几乎都是出自政府控股,或者政府独资的公司。这些公司赚的钱,除了发工资和奖金以外,都进了合作银行的口袋。商户的税收不搞摊派,没有杂税。只是按照纯收入的百分之三十收,对于大商人来说,这亏了,因为以前他们意思一点就行了。但是现在不行,税务局来的学生,一个个查账精得很。逃不过去。占便宜的是小商人,因为政府无论怎么样都保证了你有纯收入。而不会被杂税压的喘不过气来。 这种情况下,自然找工人就难了。 无奈之下,那些商户只好组成大公司,家里无论男女,相互帮忙,才解决了用工荒的问题。 最可气的是,宣传部的人每天都在跟人们说:“要想日子过得好,少生点孩子,把每一个孩子都送到学校,让孩子们读书成才。才是对孩子,对家族负责。” 医院给女人们配发避孕的药具。给妇女们做各种检查。 问题是,老区里面的孩子,几乎都成了国家的人,能回到农村的都很少。农村的人均土地在慢慢变多,因为很多人都进了工厂了。留给私人商户的孩子根本就没有。老区几个县的私有商户和工厂几乎绝迹了,都想办法纳入到政府规划之中,用工荒和用工贵是主要的原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