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武侠小说 - 始皇圣剑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三十二回 魔宗来袭

第一百三十二回 魔宗来袭

    清瘦老者回到临川谷小院,却远远望见凉亭东面的一根立柱被拦腰截断,便大为惊奇的冲了上去,正好看见倒在血泊中的郑伯梁。清瘦老者大为骇然,连连呼喊老友起来,但郑伯梁却再也没有了回应。

    清瘦老者第一反应自然是杨湛杀了郑伯梁,遂急急奔走相告。但临川谷位置偏僻,待清瘦老者徒步找到一干友人后,杨湛早已骑着马出了庐陵城。

    杨湛与郑伯梁这一番详谈除了更清楚当年惨案真相外,还令他感触良多,无论是百般迫害外祖的议和派,还是对本案真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帝王,都让人心底寒透。朝堂之上人人只顾自己利益,稍有不同意见便要遭到排挤打压,却哪里容得下仗义执言之人?长此以往,赵宋朝廷还有什么希望?

    杨湛虽不涉庙堂之事,也不想搀和其中。但倘若朝局果真坏透,最终也还是要转嫁给黎民百姓?念及此,杨湛忽然想起幼年在私塾念书时候先生所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样的情绪开始百转千回的在杨湛内心翻转,却是从前所不曾有过的。花玲珑见杨湛一路凝神思索,只道他是在思考案件的事情,便只顾着策马追赶,却也并讲话不扰乱他了他。

    而杨湛的心思渐渐又回归到案件本身来,既然确定赵思燕有莫大阴谋,又推断他并未死去,那么当务之急便是找出他的下落,只是自他消失后,所有的线索都集中在赵善循身上,却不知裘光寒对此事的调查进展如何。

    杨湛于是心中焦急,便加快脚步向滁州奔去,如此一来,他们便在三日后就抵达滁州了。

    几日前驻足的庐陵还见得绿水青山,但现在所在的滁州却早已是白茫茫的一片。杨湛于是请花玲珑一起找了家馆子喝了碗热汤,然后才到城中询问起来。

    一个地方但凡出过达官贵人,必定是家喻户晓的,杨湛虽人生地不熟,但只需张口一问,便也如愿找到了裘光寒的居所。只是裘光寒居所却并不似郑伯梁那般寒碜,相反这依山傍水的层层宅院却光鲜非常。

    杨湛扫了一眼这诺大的宅子,却暗想这裘光寒倒也阔绰。只是当官之人阔绰,旁人观之重会多些误解,杨湛自然也不例外。

    寒冬时节本就少人来访,见有一男一女立马门外,下人便上前招呼起来。待杨湛委婉说明来意后,下人便通传上去了。不久,一位面色铁黑的老人便走出宅院来,他便是当年监军史裘光寒了。

    这个裘光寒似乎不苟言笑,黑色的脸庞上也并无见得其他表情,只在杨湛表面来意后,他才稍稍点了下头,然后便领着二人进去了。

    只是等进了这院子后,杨湛和花玲珑才发现里面却并不像外头看的那么光鲜:四处皆见斑驳脱落的墙壁,屋檐斗梁也都陈旧不堪,废池乔木之间,仅有东厢几间房子还算能够住人。除此之外,杨湛还发现这诺大一所宅院里仅有裘光寒与那位开门的下人,在这苦寒凛冬里着实显得孤寂。

    “你说你从庐陵郑伯梁郑大人那里来,却不知他近来可好?”裘光寒问道。

    “郑大人隐居一隅,平日以文会友,也算怡然自得。”杨湛简简说道。

    裘光寒却似乎并未听到杨湛所说似的,黝黑的脸上依旧毫不见任何神情。杨湛和花玲珑稍显意外,但裘光寒却在此时遣退下人,然后才盯着杨湛问道:“你今日找我可是为二十多年前的一桩旧案?”

    杨湛点点头,这才好奇问道:“裘大人是如何知晓的?”

    裘光寒脸上这才露出一丝笑意,便浅浅说道:“老夫与郑大人虽同朝为官,但却并不太对味,你见了他之后再来找我,只能是为这一件事而来。”

    杨湛却更加诧异了,因为从郑伯梁口中说来,他二人却不似这般陌生的。但这对杨湛了解具体事情并无什么影响,便说道:“晚辈正是为当年侍郎案而来。”

    “此案过去二十余年,你为何要问及于此?”裘光寒双目审视着杨湛问道。

    杨湛于是把自己的身份说出,裘光寒却并无太多惊讶神情,只默默点了点头后说道:“往事已矣。你既然去找过郑大人,想必他也已经将但年旧案的来龙去脉都告诉你了,却为何还要千里迢迢的来找老夫?”

    裘光寒说的也有道理,毕竟就本案而言,他知道的信息与郑伯梁相差无几,杨湛若问及案情只怕二人答复都是一样的。

    “郑大人确实将当年经过告诉于我,但其中有一个人的事情,你却比他知道的多,所以我必须来问你。”杨湛说道。

    “却是何人?”裘光寒凝神问道。

    “前任雁门关守将赵善循。”杨湛说道。

    裘光寒却警觉的望住杨湛,他能问起这个人,显然对当年旧案的认识已经进入到了另一个层次。遥想当年,一干金使在侍郎府外集体遇刺,虽变相坐实方万里勾结金人罪名,但也大大超出既定计划。事后朝廷极为低调的结了侍郎案,又瞒天过海般的对一些与赵思燕走得近的官员调岗处理,其中缘由就连许多朝中大员都未必弄的明白。而赵善循在案发之前已经死去,能追到他头上之人,二十年多年来不过一二人而已。

    只是这过问了赵善循之事的人,除了眼前这个方侍郎后人外,剩下的便是当今圣上了。如此,裘光寒却并不敢轻易说出,毕竟这样的事情算得上是一个机密。

    “赵善循出身将门世家,历任三关主将……”裘光寒于是将赵善循的生平倒背如流的说了一通,乍听之下,却极似官家歌功颂德的赞文。

    杨湛看的出裘光寒是在故意敷衍自己,但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却一时半会也想不通。见杨湛面不改色的盯着自己,裘光寒也一副尽力之态说道:“老夫所说不知对杨少侠有没有帮助?”

    “没有。”杨湛直直说道。

    “那就没办法了,老夫知道的也就这么多,看来是帮不上你什么忙了。”裘光寒不紧不慢的说道。

    裘光寒于是起身示意杨湛和花玲珑离开,但杨湛却并无任何要走的举动。

    “临行前,郑大人还一直称赞你是一位耿直忠义之人,想不到却是一个老糊涂虫。”杨湛忽然笑道。

    裘光寒面上稍显怒色,但旋即又平静下来,便问道:“那郑伯梁果真如此夸赞老夫?”

    “郑大人正直之人,岂会行阿谀奉承之事?”杨湛说道。

    但裘光寒却失声笑了笑后说道:“正直之人何须遇事躲躲藏藏?他所行阿谀奉承之事却还会少?”

    杨湛见裘光寒言语中似乎对郑伯梁多有芥蒂,但自己所见的郑伯梁却实在算的公正之人,难道二人有什么误会?但就算有所过节,那郑伯梁却对裘光寒多有褒誉之词,却不似他这般心中有气。

    裘光寒见杨湛面露鄙夷之色,虽原本不打算与他计较,但想到这事既然从郑伯梁而起,自己却怎么也不能落人口实,便将二人当年之事说起。

    原来当年郑伯梁擢升吏部尚书后,朝中官员相继到贺,但裘光寒身为监军史,时常来往与各地守军之中,并未前去恭祝。而此时文官与武将区分明显,便有好事者将其不来到贺大做文章,郑伯梁意气风发之时遇得对方冷落,便有意无意的说了句:“该来的自然回来,不该来的就是八抬大轿去请也请不动。今日他不肯赏脸,他朝便不要求助于我。”

    只是这样的话传到裘光寒耳里,却成了郑伯梁要记恨与他,生性刚正的裘光寒哪里听得下去,便在外巡时与一干武将发起牢sao来。而这样的话语又传回到郑伯梁耳中,却成了裘光寒早就看他不上眼。如此二人算是彻底翻脸。

    说也奇怪,裘光寒为官一直勤恳有加,对各地守军的巡视也十分到位,但十多年来却再无升任机会。看着下属一个个平步青云,裘光寒所能想到的自然是这个结怨的吏部尚书从中作梗,若非朝廷指定他与郑伯梁一起参与侍郎案,相信这二人只怕老死不相往来。

    其实裘光寒不得升任,原因是有多方面的,一来他与主战派走的较近,文臣自然排挤;二来他虽处事公正,但不擅处理私情,自然无什么人肯帮他一把。

    杨湛听罢却也敬佩非常的说道:“裘大人不趋炎附势,一身铮铮傲骨,实在让晚辈佩服。”

    裘光寒听完杨湛话语,这才舒缓了许多。

    但杨湛却又话锋一转的说道:“其实郑大人给我说起的监军史裘大人确实是一位耿直忠义官员,他对你的称赞是由心而发的。倘若他嫉恨与你,只怕早就搬弄是非摘掉了你的乌纱帽。”

    裘光寒却不服气的拍了下桌子说道:“我那监军史乃皇上钦点御赐,他敢?”

    杨湛却无奈说道:“我外祖兵部侍郎也是皇帝钦点,为何到后面照样被人诬陷,不仅落得卖国通敌罪名,还一家无辜惨死?”

    杨湛说的一点不假,在朝堂之上,许多事情都是凭亲信片面之词来定夺的,前有风波亭案,后有兵部尚书、侍郎案,却皆是裘光寒亲眼所见。

    裘光寒于是长叹一息,良久才说道:“痛惜国家危亡之际,jian佞之人却大行其道。那郑伯梁虽然气量不怎么样,但总算没有做什么落井下石之事,若他果真打心里佩服过老夫,老夫倒也不再与他计较。”

    杨湛见裘光寒乃心系天下兴亡之人,便将他与郑伯梁推断的赵思燕的野心说了出来。

    裘光寒听罢却也频频点头,这样的推断,他当年就产生了,只是当时朝廷刻意低调处理此事,他纵然有心也无处可说。

    “郑大人推断,当年赵思燕停止计谋,是因为赵善循突然死去所致,他一死,许多旧部便不会听赵思燕指挥。失去军队支持,就算金国南侵了他也捞不到什么好处。”杨湛说道。

    裘光寒却深至的说道:“当年侍郎案后,仗义执言的官员皆被打压下放,当朝者见局势一缓和便就像忘了此事一般,若非老夫与礼部侍郎王大人力主更迭驻外守将,只怕事情还不知留有多少遗患。”

    但杨湛却忧心说道:“裘大人就算换了守将又如何?这个赵思燕背景甚大,又极具谋略,待他卷土重来之时,恐怕会比以前更加危险。”

    裘光寒心头一紧,便叹息道:“当年老夫和王大人虽然对更迭守将的缘由做了掩盖,但仍旧是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进谏的。时事更替,却不知朝中还有几人敢这么做。”

    杨湛于是把他和郑伯梁推断出赵思燕尚在人间的结论说出,然后才恳求裘光寒把他的调查说出来。

    裘光寒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此时自己又告老还乡,若不说出,只怕以后都无人知晓。

    “当年侍郎案了结后,老夫收到几处边关兵马调动迹象,再联系金使被杀之事,便隐隐觉得其中有重大隐情。老夫于是对这个守关将领进行暗查,结果发现是他们私自调动军队欲意回朝,但不知为何却进发一日便返回原地。”裘光寒细细说道。

    “因为赵善循在稍早前的几日中流箭死了。”杨湛说道。

    “不错,我到军中走访之时,曾听线人说早前有雁门关士兵来军中禀报军情,但彼时雁门关并无任何交兵迹象,反倒更像是前来通报赵善循死亡的消息。”裘光寒点点头说道。

    只是关于这赵善循的死因,裘光寒却额外的给杨湛提点了一下。因为雁门关尚处太平状况,两军阵前驻防都退让三百步,却不似敌军所能为之。杨湛却听得十分好奇,如果不是敌军流箭,难道回是军中有人故意这么做?

    裘光寒却也否认了这样一个说法,因为从流箭射来的方向判断,射箭之人必定是在关外某处山头,赵宋守军如何能擅自出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