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七章 变化
两江和四川战火不息,云贵两省也是战乱不休,闽浙地区的局势也好不到哪去,时不时有一些股叛乱武装冒头…… 原本动乱之源的广东和广西两省,却是奇迹般安稳下来,大的战乱早已平息一年多,并以让人瞠目结舌的速度疯狂发展繁荣起来。∈♀頂點說,.. 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除非特殊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否则一个安稳的环境对于经济的自愈和发展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广东省的经济底子本就不错,想要快速发展起来根本不难,后世的广东就是最好明证。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不断修缮,此时广东境内的官道宽敞而又平坦,对于陆路行商的速度提升不,原本需要三天时间还得耗损车马的路途,眼下只需一年多时间趁马损耗也减少到最。 水路交通更不用,不仅内河交通恢复了战乱之前的水平甚至更甚一筹,近海远洋交通的发展才叫日新月异势不可挡。每日广东几处大码头都是船来船往热闹不凡,单单收取船舶入驻费就是一笔不菲银钱。 依靠繁华的外洋以及内陆商业往来,加上以总督衙门为首的广东各级官府衙门暗中推波助澜,短短年余时间广东边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财政收入为后盾,吴可以总督衙门名义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为广东省今后的再次发展腾飞更填助力。 因为乡勇队各种重要工厂的建设以及投产,加上两广总督衙门大力推广扶持,以广州为核心周围百里范围形成了一个轻工业集群。 因为经常与洋人打交道的缘故,广东商人的眼界和思想比内陆商人要开放得多,对于工厂这类事务并不陌生也不排斥,在吴可以及乡勇队入驻广东之前也不是没人尝试开办过,可惜当时两广局势太不稳当加上光复对此几乎没有支持,相反还以通洋为名大肆盘剥,所以广东轻工业发展一直都处于原始萌芽状态。 要知道,广东十三行的经济实力可不是开玩笑的,他们这些经常跟洋人打交道的商业势力,哪能不知道开办工厂的好处以及巨大利润? 不然伍家为什么要跑到美国去投资铁路,花费大笔银子却白白替外国做了嫁衣裳,还不是国内局势和政策不允许么? 现在情况不同了,总督衙门以及各级官府鼓励商人们开办工厂,闻风而动的商人们哪还会客气,纷纷利用手头资源弄来工厂机械设备,在乡勇队所办一系列工厂的刺激下纷纷跟进,广东短短时间各地轻工业工厂遍地开花好不热闹。 当然,在这过程当中自然引起过反弹和波折,特别是一些思想极端保守的商业势力以及主要依靠田租为生的顽固乡绅地主势力,他们恐惧一切新事物的出现,更别新式工厂的出现严重冲击了他们的利益和权益,自然就不用指望他们会有什么好脸色笑脸相待了。 这些家伙都是不折不扣的地头蛇,在地方上的势力极其庞大,两和起来就算总督衙门也得顾忌一二。当然忌惮是相对了,这些顽固乡绅势力实力强劲不假,但能开得起又愿意开办新式工厂的广东商人,也一个个资本雄厚势力非凡,也不是那帮地主老财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 尤其是眼下广东局势稳定,各地匪患以及恶霸势力在乡勇队的严厉打击下,不是灰飞湮灭就是损失惨重老实龟缩不出,地头蛇们一些以前惯用的纵匪行凶的手段已经不好应,而正常手段根本就不能给开办新式工厂的商人势力以沉重打击。 更别提总督衙门明确表态支持新式工厂的出现,各地官府衙门就算有什么举动都得掂量掂量后果,再了新式工厂的开办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可以立杆见影,时间一长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就连地方官府都不愿意轻易把这样的财神逼走,那些顽固的地主乡绅势力就更不用了。 大量新式工厂的出现,一下子便多出来成百上千的工作岗位,而且随着工厂规模和数量的不断增大而迅速增多,这对于普通的平明百姓而言自然是好事一件,起码多了一个讨生活的路子不是? 最受伤的依旧还是地方上的顽固地主老财,与新式工厂的吸引力比起来,种地的性价比实在不划算,结果一个没注意手下的佃户纷纷跑路加入工厂成为神奇有新鲜的工人,让顽固的地主老财们恨得直咬牙。 也许有人会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还不是应有尽有? 在别的地方可能就是如此,可在两广情况就不是这样了。 别忘了由总督衙门亲自主持的修缮官道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直都在进行,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招募的青壮人手也越来越多。 别的不,其它省份涌向两广地区的流民,基本上便被宗族衙门组建的工程部队一网打尽。因为连年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基本上也都参加了由官府亲自主持的工程部队。 由于手头财政比较宽裕,总督衙门经过调查研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些主要官道的修缮全都由总督衙门亲自掌握的工程部队负责,但是总督衙门分派下去的官吏精力有限,更详细更琐碎的某些基础设施比如农田水渠还有州县境内的乡级马路建设,不可能全部交由总督衙门组建的工程部队负责。 一些边边角角对质量要求不高的基础工程,便由总督衙门派员监督,各地方官府衙门挑选地方实力派组建规模的工程队承建。 这是一个分蛋糕的好机会,承建官府工程不仅能赚到源源不大的银子,还能讨好了当地的官老爷何乐不为? 结果各地实力派人物纷纷响应官府号召,拉起人马组建各自的工程队擦于官府工程。至于各地官府是如何分配资源的总督衙门监督人员管不着,只要不做得太过分就睁只眼闭只眼当做没看见。 这么一搞总督衙门身上的担子一轻,各地官府都能从基础设施建设中捞到好处,而地方实力派也能跟着分润分润油水,参与工程建设的百姓也有了捞外快的机会,可以得上皆大欢喜。 也正是地方上都组建了建筑工程队,基本上闲散人等全都被一扫而空,等到以广州为中心的工厂区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需要招募大量工人自然会跟顽固地主老财抢夺宝贵的佃户资源,这就是主要矛盾所在。 当然了,地方上斗争激烈归激烈,在当地官府以及总督衙门监督员的技监视下,地方上也没敢闹腾得太过,两广总督吴可不是善茬,谁都不愿意轻易把自个搭进去试一试总督大人的怒火。 广东经济除立刻内部挖潜之外,自然少不了外部的强大助力。 首先便是突然兴起的近海贸易,因为与湘军关系变得十分恶劣,湘军掌握的湖广以及两江地区处处设限,路上更是层层设卡盘剥来往商旅,对广东的商业发展极为不利。 尽管心中气恼万分却也无可奈何,大家都是大清总督级高官,在各自地盘上想要实施什么策略,除非朝廷强力干涉否则外人没资格置喙什么。 如果放在和平时期,湘军这种疯狂的设卡盘剥行径自然讨不到好,根本无需两广方面弹劾,两江和湖广地区内部闹腾起来,就够湘军大佬们好好喝一壶的,可谁叫此时正是战乱事情军权大过一切呢? 湘军一直饱受财政困扰,逮着了机会还不狠狠搜刮啊? 就算朝廷出面调停湘军上下也有得,此时他们围攻金陵甚急总不能因为财政问题,而最终功亏一篑吧? 更不要朝廷本就没有调停的意思,他们还巴不得两江跟两广掐得越厉害越好。 活人总不可能被尿憋死,既然广东与外界的陆路交通被湘军搞得乌烟瘴气,也就只好大力发展近海贸易了。 反正广东地区的船舶业十分发达,起码在这时代的大清份属第一,各种类型的货运商船应有尽有,沿着近海前往内陆沿海城市完全不是问题。 这时候就先贤出两广水师的重要性来了,因着水师年余时间的大力剿匪,起码广东外海的海盗势力被剿得七七八八,海上贸易少了一分风险多了一份保障。 而已吴可在两江以及直隶地区的关系,为治下商人铺平前往内陆港口城市的阻碍却是没有任何问题,只不过一封书信便可轻松解决。 众所周知,海洋贸易对于一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算只是大清内部的近海贸易,对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也是极有好处的。 别的不,自从与内陆地区的近海贸易打通以来,广东市面上便多了不少内陆特产,很多只有内陆菜油的东西如今也逐渐在广东流行起来,不仅促进了商业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广东与内陆的交通,这就是最好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