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 近距离研究黑洞?模拟电磁风暴!
强S波研究基地。 王浩收到了转发的邮件,并下载了附件内容。 德莱特发来的邮件有点大,包括宇宙线化学、宇宙射线相关的资料,还包括了一份宇宙射线化学元素构成的测定数据, 宇宙线化学的内容,好多都牵扯到了天文物理,研究的是宇宙线化学组成、同位素组成,来研究宇宙、星系、星体等领域的发展变换过程。 宇宙射线相对容易理解的多,就是研究地球接收到的宇宙射线。 德莱特所在的时空极限化学中心,一直以来做的就是宇宙射线的接收、测定工作,测定的内容包括元素构成、质子中子以及其他粒子所占的比例,以及频率、波形、能量等多方面数据。 这些内容也谈不上有多珍贵,就只是实验研究测定结果,他们还会把一部分能够展示成果的内容发布出去。 换句话说,一些相关的成果报告上也能找到类似的内容。 但说不珍贵,实际上也是很珍贵的,成果报告、论文,发布的内容毕竟只是摘选,并不会发布所有的数据。 德莱特发过来的是几种不同性态宇宙射线的测定结果,还附带了他的团队进行的各种分析。 这样的内容一般是找不到的,只有专业机构、专业团队,才能够提供如此详细的实验测定数据。 科研领域都是如此。 比如,反重力技术理论,反重力中心研究到现在,都在不断在发表成果,但其他国家机构并没有完善的理论。 他们了解到的信息也只是实验结果,所应用的‘大致’材料等数据。 哪怕详细说明了所用材料含有的元素列表,想要还原制造出材料也是不可能的。 王浩能调动国内科研机构的数据,但国内并没有相关的专业机构,有的只是一些研究天文学的小团队,他们的专业显然比不上从事几十年研究的时空极限化学中心。 即便是在天文学领域上,宇宙线化学都属于小众中的小众。 这个类型的研究不能创造任何经济价值,学术领域被重视程度也很低,也只是在天文学有一定的影响力。 王浩知道德莱特发来的内容是很难得的,他第一时间就写了感谢的邮件,还把德莱特的邮箱地址做了标记。 这样一来,德莱特发来的邮件就能被邮箱管理专员直接转发过来,还会有带标记的特别提醒。 之后王浩才安心看起了内容。 他浏览了一下相关的研究介绍,仔细看了各类型宇宙射线的分析,随后就变得更加认真了。 在绝大部分人眼里,宇宙射线测定数据就只是数据而已,就像是可见光有各种频率、各种波长似乎都是正常的。 但王浩却察觉到了不一般,他联系湮灭理论就想到了一个问题-- “这些宇宙射线是怎么形成的?” “黑洞喷发?星体爆发?还是星系内部剧烈活动,释放出了射线……” 王浩希望能够了解其背后的原理。 同时,他有预感其和强S波激发F射线存在某种关联。 这种预感非常强烈。 那种感觉就像是解一道难度很高的数学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看到某个题目有一种新的方法。 两者似乎关系不大,但感觉用类似的方法,却能把自己的题目解出来。 王浩马上决定试试看,他召集理论组的所有人一起进行研究。 “我们要结合湮灭理论,对于各类型宇宙射线进行分析。” “国家雷达中心也提供了一些数据,可以作为相应的补充,我们要分析其底层的共性。” “同时,结合湮灭理论……” 王浩认真说了起来。 海伦、陈蒙檬、丁志强、黄振,都开始认真的看起了数据。 宇宙射线相关的研究,对他们来说是有些陌生的,他们并没有了解过相关领域,但也能够看懂数据内容。 海伦看了好一会儿,带着惊讶问道,“这份数据资料很珍贵,是直接的实验测定结果,王老师,你是从哪里得到的?” “时空极限化学中心的德莱特教授。”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德莱特……好像很有名,我听说过。” “对。” “德莱特教授……只可惜,他做的研究……” 海伦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最后只能摇了摇头。 其他人也明白她的意思。 德莱特的团队做的是天文物理的研究,不管是宇宙线也好,宇宙射线也好,最终目的都是解析宇宙的演化过程。 在湮灭物理发展起来以后,德莱特的研究领域受到的冲击非常强烈,他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会被否定。 这种事情是对于学者的重大打击。 他们没有继续再谈德莱特。 海伦说道,“这些数据资料非常重要,也补全了我们的一个短板,我们对于空间化学的理解很少,和天文有关的内容都是靠理论来推导分析的,而研究天文学就少不了研究宇宙线。” 其他人也赞同的点头。 天文物理当然不是凭空想象,除了对宇宙进行观测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对于各类宇宙射线进行测定。 地球上会接收到很多来自宇宙的能量波,其中能穿透地球大气层的并不多,高能量的宇宙射线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宇宙射线的测定,也会为天文物理的研究分析提供佐证。 王浩也认可海伦的说法,他开口道,“湮灭理论研究到这一步,就必须要结合天文物理了。” “很多天文物理的成果被否定,但其内容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像是宇宙射线的测定,这些数据是实验得到的,结果是肯定的。” “我们进行分析要结合湮灭理论。” “可惜啊……” 王浩有些遗憾的说道,“我们也只能通过少量的测定数据来进行研究,如果能对于大型的星体或者黑洞进行近距离研究就好了,那肯定会得到很多新的内容,也能够帮助我们完善理论。” “……” 其他人都不由得咧了咧嘴。 近距离研究? 怎么研究? 丁志强调侃道,“或许反重力飞船可以,即便是接近黑洞也没有问题。” 黄振附和道,“确实,只有反重力飞船能够接近黑洞,这是好消息,最少我们掌握了一种能接近黑洞的技术。” 两人很随意的调侃,到时候让其他人眼前一亮。 “你们似乎发现了盲点啊!”陈蒙檬道,“我一直都觉得光压发动机,也就是空天母舰最高端,但其实也只是相对于地球环境而已。” “如果是超重力星球,空天母舰根本都不能接近,光压推力再高,也赶不上星球的引力强……” “哪怕是引力场技术也不行,想摆脱超大星体的引力,只能用反重力技术。” 王浩点头认可道,“所以我们才非常重视反重力飞船,光压发动机支持的空天母舰适合在宇宙中航行,是作为母舰使用的,接近、登陆星球,还是要反重力飞船。” 光压发动机的推力确实很强,但推力再强也只是常规的推力而已。 空天母舰的动力足够在地球环境起飞,若是换成几倍于地球大小的星球,空天母舰降落以后就飞不起来了。 反重力飞船就不同了。 其原理是制造极限的反重力场,最高端横向反重力技术,甚至能制造强度超过99.9%的反重力,可以让飞船本身的重力降低1000倍以上。 如果再进一步研究,未来可能会制造反重力强度更高的飞船,即便让飞船接近黑洞也是有可能的。 这也是遗憾的地方。 现在已经能制造摆脱黑洞引力的技术,但黑洞的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了。 到目前为止,人类所观测到最近的黑洞,是在麒麟座V616,距离太阳系约为2800光年,第二近的黑洞是天鹅座的X-1,距离太阳系约为6100多年。 这个距离就只能看一下数字了。 现有的技术来说,想要走出太阳系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太阳系的直径都有一光年,空天母舰的加速极限,也不太可能超过一半光速。 在不考虑安全问题、不考虑加速用时的情况下,想要走出太阳系都需要两年时间以上,想要进行星系之间的探索,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王浩思考的就更重视现在的研究了。
他们研究的是强s波激发f射线,看起来像是研究一种爆发射线的技术,实质上,是研究空间。 以技术来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探索空间的奥秘。 只有对空间进行一定的解析,并掌握了与之关联的空间技术,人类才有可能走出太阳系去探索宇宙。 否则,哪怕是制造能够光速飞行的大型飞船,在宇宙超大尺度的距离面前,也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人类的寿命太短暂了。 哪怕一生都在以光速航行,能走出的距离也只有几十光年而已。 ……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理论组都在以湮灭理论为基础,分析各类宇宙射线的化学组成,希望能得到一些东西。 他们研究的是各类宇宙射线的共性。 各类宇宙射线的组成不同,但还是有一定共性的,而找到其中的共性,再去结合演变理论进行分析,就能够得到一些东西。 理论组的研究成果显著。 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讨论以后,他们很快就把宇宙射线和黑洞理论关联在了一起。 “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有好几种射线都可以从黑洞外层的电磁风暴中产生。” 王浩总结说道,“这只是推导出来的,只是一种可能,我们还没有进行详细的研究。” “接下来的工作就很明确了。” 《湮灭物理-黑洞理论》中,有关于黑洞中心奇点特殊物理的阐述,也有强S波剥离物质电磁特性的分析。 物质的电磁特性会被抛到黑洞的表面,积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爆发出来并产生电磁风暴。 在电磁爆发中,黑洞中的粒子会被抛出,近而会形成一些类型的宇宙射线。 虽然表述的很明确,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做过相关的研究,所谓‘黑洞的电磁风暴’,也只是采用了天文物理对黑洞研究的一个结论而已。 想要进一步的研究,就要分析黑洞表层的电磁排列,也要知道电磁风暴爆发和黑洞内能量的关系。 简单来说,外层电磁积累到什么样的程度,才会爆发出电磁风暴? 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黑洞外层发生的电磁风暴,是一种非常复杂、影响力巨大的宇宙现象,也会释放出非常巨大的能量。 这些能量中包含各类宇宙射线并不奇怪,实际上,宇宙射线可能是其中能量密度最低的产物了。 就像是一颗导弹爆炸,距离很远的位置也只能感受到微弱的热量。 在遥远的地球上,甚至连‘热量’都感受不到,只能通过各种科学手段才能够检测到黑洞电磁风暴的残留。 理论组掌握的资料是非常有限的,想以此结合湮灭理论去解析黑洞电磁风暴,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 他们也只能通过分析,去讨论其中含有各类物理现象的可能。 丁志强提出了一个观点,“黑洞的电磁风暴会喷射出物质、粒子,还有大量的能量,但是否会影响黑洞内部的强湮灭力场?” 其他人顿时眼前一亮。 按照磁场阶位论,磁场会对于更高阶位的强湮灭力场造成影响,黑洞表层的磁场是剥离物质电磁特性产生的,其阶位必定低于黑洞内部的强湮灭力场。 电磁风暴,必定会爆发巨大的磁场,很可能会对于黑洞内部力场造成影响。 “这或许也是黑洞会喷出大量物质、能量的原因之一!” 王浩非常肯定的说道。 研究进行到这一步,他已经能够得到系统的正确反馈。 丁志强推断的内容,直接让任务灵感值提升了四点。 王浩都不由露出了惊喜,任务灵感值很久没有增长,刚才一下子增长了四点,达到了‘93’点。 这就说明,已经找到了方向。 王浩对丁志强的想法表示了肯定,并认真说道,“我知道了。” “下一步,我们要在强S波区域,主动制造‘电磁风暴’。” “模拟出特殊的电磁环境,就可能把强S波场力激发出来,并制造出特殊的F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