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大唐:我不是孝敬皇帝在线阅读 - 第3章 武后

第3章 武后

    “你呀,”武后轻轻点了点李弘的鼻尖,“什么时候才能让我省点心!”

    说着,她细心地帮李弘整理了一下因匆忙赶来而褶皱的领口,“此行还是过于莽撞了,你考虑过一旦事情传出去,朝臣会对你有何非议吗?”

    “阿娘,孩儿就是生气嘛!”李弘拉着母亲的手,他早已适应如今的身份,周围的侍者宫人早就很有眼力劲地退远了。

    “你的老师是怎么教导你的,兵法有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你今日之所为,虽是小事,但难免落入有心人眼中,身为国之储君,岂可为一时情绪左右!”

    武后一张口,事情就被定性成了小事。

    “儿谨遵皇后殿下之命!”李弘跪坐在地上,直起身来,双手交叉正儿八经的应答,小大人的举动惹来武后的一阵嗔怪。

    这时李弘便明白了,今天这事在武后这边就翻篇了。

    说起来,明明都是教训李弘莽撞,但武后却让李弘如沐春风,心甘情愿地接受,而李义府……

    李弘有心趁机在武后面前告上一状,但只略微思考,他就果断放弃了。

    归根结底,武氏兄弟已经被武后厌恶,而李义府却是武后心中的得力大臣——职位够高,能力够强,最关键的是,虽然有着帝后宠臣的双重身份,但实际上,李义府身上武后的标签更重一些。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一定程度上这也是李义府的取死之道。

    别看皇帝一直很着急地培养太子,实际上,皇帝还远远没病到不能参与国家大事的地步,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李治仍是这个国家的主导者。

    其实李弘早有种明悟,武后对于皇位的野望并非一早就有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她旺盛的权力欲,她的性格和不同寻常的经历塑造了如今的武后。

    温馨时刻没持续多久,李弘就被武后赶走了,在李治不能视政时,武后总是分外忙碌。除了政事,还有皇后的职责——宫中事务、宫外皇族、还不能过于缺席与皇帝及皇子们的相处……

    换成一般人早累趴了,然而武后却一直乐在其中。

    随后李弘又顺道拜见了皇帝,李治受风疾之苦,只交待了两句拒绝了李弘侍疾的请求,便把李弘赶回去读书了。

    出了玄武门,阎庄正在玄武门外守候。太极宫虽与东宫一墙之隔,但要从东宫前往太极宫,必须从宫外出发,北侧的玄武门是最近路线的必经之处——这也是玄武门之变的一个历史背景。

    “殿下,昨日政事堂中,许阁老与李义府因有口角之争,起因是李义府越过了许阁老将选事名单送到了门下省。”

    许阁老指的并非许敬宗,而且许圉师,李弘的老师之一,在东宫的资历仅次于当了四次太子师的太子太师于志宁。而所谓选事,指的就是吏部对于官员的任命,通常掌握在吏部尚书手中。

    但通常情况下,李义府在人命官员之前,至少也应该跟门下省的主官、同为宰相的侍中许圉师商量一下,而选事名单也该直接交给许圉师。难怪会有争执,但这争执本就是李义府惹出来的。

    合着是无妄之灾?

    阎庄又道:“我听闻,李义府给出的选事是员外郎。”

    所谓员外郎,即正式编制之外,昔日贞观年间精简编制,但随着事务增多,还有人浮于事的情况,原本的编制就不够用了,于是便有了员外郎的出现。

    现在的员外郎正处于从临时工到正式工的转变时期,就更需要跟主官沟通了,如此看来,李义府的责任没跑了。

    李弘对李义府的怨气更重了,他的老师多了,在皇帝的安排下和他亲近的大臣也不少,他过去虽然已经数次监国,但更多是走形式,还没正式参政呢,这都能迁怒到他?

    君不见另一个许相公许敬宗和许圉师早有矛盾,但这不影响他和李弘的良好关系,皇帝前不久还将他由太子宾客加为太子少师。虽然这些在更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太子监国时大臣可以更好的辅政而加的虚衔,毕竟按照制度,太子监国须由东宫体系替代朝堂。但即便都是虚衔,共四人的正三品太子宾客明显不如仅此一位的正二品太子少师。

    若非许敬宗年纪大了,哪有李义府这般得意的机会。

    “派人给于师报信。”回东宫的路上,李弘对阎庄说。

    昔日“废王立武”,皇帝李治询问重臣意见,于志宁也在其中。大概是经历的多了,心里怕了,于志宁闭口不言,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而且当时于志宁是前太子忠的老师,他若是同意就意味着亲口答应废除已经过继给王皇后的李忠的储君之位。

    在风波平息之后,武后便考虑到态度模糊的于志宁了,本欲将其贬谪或是免官的,在李弘的撒娇大法下没有执行。

    还是那句话,不寒碜!

    别看于志宁不敢和皇帝对着干,对武后也有些发怵,然不论是李弘求情前还是求情后,他始终是个认真负责的老师,以他的资历、爵位和官衔,整个朝堂上都没几个他不能喷的人。

    尤其是李弘八岁第一次监国后,身为宰相(同中书门下三品)的于志宁连宰相们办公的政事堂都不去了,专心安排李弘的课业。

    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为于志宁重新赢得了武后的信任,本就当过皇帝老师的他简直像是有了不败金身。

    李弘不指望于志宁和李义府对上,但他至少可以让于志宁心中有数,倘若那只“李猫”犯病非要把爪子伸向他,那么于志宁可以及时地把爪子斩断。

    在不涉及皇权纷争时,于志宁还是相当靠谱的。

    其实也怪不了于志宁,任谁当过两任废太子的老师,其中第一任李承乾还谋反了,都会小心谨慎的。

    对于李弘来说,他的年龄是硬伤——皇帝愿意不遗余力地培养他,但也只能慢慢来。如今,即便李弘看李义府再不爽,也没什么对付他的好办法。

    “五郎离开后,周国公带着余下三人回府,闭门谢客,并未声张出去。”李敬业一直派人盯着他们府上。

    与阎庄不同,李敬业更喜欢“五郎”这样的亲近称呼。也就李弘一直觉得大郎有点异味,并不常用大郎来称呼李敬业。

    “其悔之晚矣!”李弘感慨。

    以李弘的了解,武后哪会轻易放过他们,新仇旧恨一起算。早在数年前武后就编过《外戚戒》,除了邀名外恐怕还有几分对武氏几兄弟的警醒。

    果不其然,几日后,皇帝病情好转,皇后便上表请放外戚为远州刺史。

    对于武家亲戚,皇帝最在意武后的jiejie韩国夫人。

    见武后坚持,听到风声的李治自不会反对。任职所在地虽不在环境最恶劣的岭南道却也都差不多,彼时南方开发不足,许多偏远地区等同于化外之地,对于武元庆等人来说,这件事本质上和发配没多大区别。

    皇帝都不在意,朝臣哪里会管外戚的死活,称赞皇后贤明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