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章 倒个
锦衣卫们抵达辽阳的日期,正好也是下雪的第二天。 看书网言情内容更新速度比火箭还快,你敢不信么? 这日适逢辽阳庙会,城中尽管修筑了很多大型公园和小型的花园,但城中的大祠堂是要紧日子才去的地方,四周的花园虽然漂亮,适合小伙子大姑娘去逛,也适合带孩子去玩耍,但真有什么节应日子,人们还是习惯和喜欢往高上帝庙那边去跑,只是人群比较以前已经分流了很多,城北的大学堂和武学院也是十分漂亮的所在,不少人也愿意往那边去,城中间的丁字大街原本衙门林立,戒备森严,不属于百姓可以随便去的地方,现在也与以前不同,百姓可以随意往来,丁字大街的南边属于城中的商业区,原本就是商行很多和酒店较多的地方,现在更是整条街都遍布商行店铺,在原本的规模上扩大了好多倍上去,顺字行最大的分店也开设在城中了,在这种初冬时节,到各商行备办过冬的用品已经成为辽阳家庭的习惯,其实酱菜等货物是一直不断的,熏rou酱rou一类的rou食品也是没有断过,但人们还是习惯早早储备一些过冬的物资,这些当家的奶奶婶子媳妇们已经过了近十年的好日子,但以前的苦日子人人都还记在心里,当年这些妇人们一年四季不得展眉,每日都愁着那么一点粮食怎么配杂粮野菜,怎么能叫家里的青壮和小孩子们多吃一些,她们自己则是能省一口是一口,管你长的多好看的美人胚子,这样的日子过下来一个个都是黄皮刮瘦,哪里还有心思弄什么胭脂水粉?辽东这里的日子,毕竟比起内地和南方来还是太苦了。 现在日子好过了,她们还是紧着过,毕竟手中有余粮,家里厨房顶上挂着rou,柜里藏着面,檐下码着成捆的菜,一眼看过去心才不慌,才能心思笃定着去逛那些商行铺子,一边看,一边算计着手里的余钱,看看给家里哪一个先做衣服,或是干脆把布一次扯了,这样买的量多了,可以和布行的掌柜好好打一打擂台,看看可以把价格多谈下来一些,就是做衣服,也可以早一点从从容容的开始,毕竟离过年虽远,可做衣服是一项大工程,早点开始,足可以茶余饭后,多打发一点儿时间! 住城北的,如果不是往丁字南大街逛商行店铺,而是一径往高上帝庙去的,不免就得多走几步了。 高上帝庙那里邻近辽阳平夷门,属于辽阳的西南门,从平夷门出去的官道直通连山关,直南就是凤凰城,往东南就是宽甸六堡和朝鲜方向,现在辽南已经成了辽阳的后花园,几年时间,宽甸守将傅廷勋和辽南参将孙守义都没有更换,但不知不觉间,他们的权力也就只限于自己保留的少量直属兵马,剩下的所有一切都已经被辽阳拿在手中,包括年近七旬的傅老爷子在内,所有人其实都明白,他们一个宽甸副总兵,一个海盖参将,无非就是留着的两块牌子,就看是什么时候摘下来了。 现在不少人在活动宽甸副总兵或是参将的职务,最有机会的应该是佟养正这个参将,麾下有几百骑兵,佟家在宽甸一带也经营很久,而且这家子应该是女真出身,最少是和女真有相当的关系,在辽阳与栋鄂部之间应该需要这么一个缓冲……正因如此,现在佟家兄弟在京师和辽镇,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辽阳活动的都很厉害,他们要的只是一个副总兵名义,对谁真正当家也是十分清楚和明白,只是有这么一个名义之后,收钱也好,自己的收益和将来的被收买的本钱,都是大大增加,这一笔帐,这佟氏一家算的还是很清楚明白的。 辽南成为真正的大后方,城外内外已经快成为一个整体,一道城墙虽然隔开内外,但内外几乎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除了官道修城青石板路,两边照例留有暗沟和植树之外,城内城外的居民区和一些公共建筑都是一样的规模格局,辽阳城原本只有十几二十万的人口,惟功进入辽阳这么多年之后,依城而居的人数最少增加了一倍还有余,多半都是商业流通人口,不仅是辽东的商人,还有北直隶,南直隶,西北商人,徽商等等,甚至还有两广和福建的商人也跑到辽阳来了,商人们嗅觉十分灵敏,最早来的是江南商人,宋家和李家为主,后来大批商人闻风而至,寻找商机,辽阳也没有叫他们失望,现在的辽阳十分富裕,民间购买能力甚至远在江南之上,十多万军队和吏员是购买力的上层,然后就是本地的富裕阶层和普通民众,在辽阳,一个最普通的屯堡居正,家庭年收入也有好几十两,这在大明别的地方是难以想象的,光是赚辽阳本地的银子已经够吸引太多商人了,更何况最吸引人的就是南北货物贸易这一块了。 大量北方特产出口,大量南方特产在中左所进行周转贸易,除了辽阳和辽东全境吃下不少货之外,北直隶,蓟北,山西,大同,北方沿边地方,顺字行带过来的南货大行其道,顺字行不可能吃下全部,还有大量的中小商人,就是在这里寻找到商机,赚的盆满钵满。 四海商行的铁器和盐,还有大量出产的水力丝织布匹后来居上,也成为这些各地商人追捧的重要产品。 辽阳的情形,只能用蒸蒸日上来形容。 一个城市,内外都是修筑的精洁漂亮,居民都是身家百两千两的富裕阶层,这在大明,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梦幻般的事情,在辽阳,这已经是不可更易的事实。 李达的浑家在城北和杜忠家的大婶,还有街坊几个婶子一起上了一辆轻便的载客马车,车里已经坐了五六个人,等她们几个上来之后,马车夫关上了车门,一声呼哨之后,车身一震,马车自城北出发,向着城南的上帝庙方向而去。 一上车,杜家大婶便埋怨道:“李嫂子,我说就到武书院转转算了,要不就到丁字南大街,不成就到肃清门外看看,那里南商多,好东西也多,非得去上帝庙,瞧吧,今天一定人挤人,还不知道闹的怎么厉害。” 辽阳城池虽然广阔,但人口也是越来越多,如果不是城市规划的很好的话,居民们的活动已经大大受到影响了。 “杜婶子,俺就是想到上帝庙求个签。” 被杜家婶子一埋怨,李达的浑家也有些不好意思,笑着解释道:“俺家那口子和老大都在前方,俺心里每日七上八下的,不去庙里求个签上个香,这心里就是不作主啊。” 这几个妇人平素往来惯了的,李达浑家这么一说,众妇人都省悟过来,一时七嘴八舌,无非是叫李达浑家放宽心,不必太过担心。 “俺倒没有太担心俺家那口子,好歹他也是副营官了,就是俺家那小子,非得当军医……” 李达浑家虽是抱怨,但眉眼还是有掩不住的骄傲色彩,她家大小子当然就是李从哲,二十不到已经是正式的军医官,在辽阳原本就是军人体系之下治理,虽然民间尊崇读书人,风气还不象江南,对武夫是彻底的鄙视,加上辽阳镇的经营之功,在辽阳一个军人绝对会受到应有的尊敬,军医又是军中较为特殊的阶层,不仅是百姓的尊重,普通的军人对军医也是绝对毕恭毕敬,在战场上,一个好军医随时能救人性命,把人从鬼门关拉回来,就是平时,军医也会经常巡回四乡替百姓治病,得到双重尊重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俺家那口子也到边墙外去了。”杜家大婶安抚了李家的几句,自己倒也有些担忧起来,杜忠他们是建筑司的工人,杜忠虽是大工头,但论安全恐怕还不如李达这样的高级武官。 李达浑家只好反过来再安慰杜家婶子:“大婶你放心好了,杜大哥是在后方做事,前方打的再紧,后面也不会有什么闪失的。” “不管怎样也好,俺家那口子去打北虏的战场上帮忙是该当的……不过烧香倒也不碍什么,俺也去罢。” “俺也去,替咱兵主爷和下头的这些将士们祝祷一下。” “对喽,多烧香多嗑头总没错。” “火神爷也要拜倒,打仗杀伐是主火,咱们可不能惹恼火神爷,捋他的红胡子。” 一群妇人,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倒是真比唱大戏还热闹几分,只苦了几个坐车的男子,一个个面露苦笑,却也不好说什么。 他们留在后方不得上前方去,原本心里就不大得劲了,又不是工人,也不是民兵,更不是军人,也不是军医官,哪有什么资格再说三道四的? 现在辽阳的风气就是这样,哪怕你到前方去当个马夫,也能昂首挺胸的走路,若不然,管你举人还是秀才,人们一样说你于国无功,最要紧的就是对辽阳无功,对兵主爷无用,这样的人,管你有学问还是有钱财,想叫大众尊敬你,服从你,听你的教,那是没有可能的事情了。 所有华夏土地上已经遵循几百年的规定,在辽阳,算是倒了一个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