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调教大明在线阅读 - 第三百二十三章 退进

第三百二十三章 退进

    面对汹涌而来的潜流,张居正的反应便是以退为进。

    赵世卿的奏议上来不久,张居正就自请致仕,向万历皇帝请骸骨了。

    “臣,元气愈觉虚弱,起居皆仰赖人扶……肌体消瘦,仅存皮骨,傍人见之,皆以为臣悲怜,至今若不请休退,必然不得生还……今日精力已竭,强留于此,不过行尸走rou耳……伏望皇上怜臣十年拮据之苦,早赐骸骨,生还乡里,若不即死,将来效用尚有日也……”

    万历坐在暖阁坑上的另外一侧,低着头,叫人看不清楚他脸上的神色,旁边是朗读张居正奏疏的魏朝,字字清晰,口齿便给。

    张居正这一次请骸骨,立刻在第一时间惊动朝野。

    因为言词十分夸张,几乎到了皇家不给他致仕的话,就要立刻死在任上的感觉。整个奏疏,可称字字血泪,将他的疲惫不堪病入膏肓之态,描写的淋漓尽致!

    政治人物,将自己的身体写成这般的模样,可见请去之心甚坚,不是一种惺惺作态的政治态度,而是真的心灰意冷,预备回乡了。

    “此事重大,儿臣不敢自专,还请娘娘示下。”

    等魏朝读完,万历才抬起头来,一脸沉静,看不出什么情绪上的变化。

    李太后十分烦恼,近来天气渐转和暖,可以没事就到御花园或是万岁山转悠一圈,春风拂面,心情自是愉悦。

    内廷到西苑,颇多佛堂,可以叫她排遣心中烦忧,转移精力,将心中的一些不可与人道之的烦恼,悄然抹去。

    国事上,解决了几件大事之后,这一阵子风平浪静,太后不愿多事,欲将外事一律付与张居正来解决,张居正年纪还不大,太后预备叫他再当十年的家。

    比起当年的严阁老来说,张居正已经算是年富力强了。

    至于能力,自是甩严阁老一百条街。

    此时若换人,李太后简直想不到首辅换人之后是什么样的局面。当年她可是从嘉靖年间过来的,朝廷穷的没钱发百官俸禄,连裕王府都很窘迫,嘉靖本人有几次也是想修宫殿而苦于没钱。这种日子,李老太太是绝对不想再过了。

    “皇帝不要七想八想的!”李后尖声道:“别人吹吹牛皮,你就听听也罢了,这外朝没有张先生,我母子哪有这般轻闲日子过,怕是烦也要烦死。皇帝不要天天来请安问好,真要孝顺,叫我这个当娘的省些心也罢了。”

    “儿臣省得。”万历点点头,答应道:“儿臣一定留下张先生来。”

    “嗯,”李后道:“还有事么?”

    自上次废立风波之后,母子之间的情份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严重的裂痕。从万历这边来说,更加的恭谨和孝顺了,而在李太后这边,却是总怀疑儿子的孝顺是做出来给外人看的,因而对万历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

    “倒还真有一事。”

    万历不在乎母后的态度,很轻松的笑道:“儿臣想给王弟确定岁支俸禄,旗校亲军。”

    “哦?”李后闻言一征,问道:“怎么突然想起这个来?”

    “王弟一时还不得出去,但现在已经分府,明年预备成婚,不订俸禄,有司不给钱粮,过日子总不轻省,总赖母后这里度支,母后开销也大。”

    对万历母子来说,钱财总是一个比较容易谈的来的话题。

    李后果然很感兴趣,皱眉道:“皇儿你这样还算是有心啊,没有叫娘白生你一场。你外公常来寻我打饥荒,不与他便闹,实在不成体统,佛事的用度也不小,宫中开销亦大,你那王弟的开销也在我身上,确实是叫娘支持不住。”

    “对啊,就是这个理。”万历很内行的道:“咱们用些钱,外廷就叫苦连天,给王弟俸禄旗军,那是祖制,他们总没有话可说了吧?”

    “嗯,既然这样,你预备给他多少?”

    “他还太小,又在京,给多了怕是言官要说话。”万历想了想,道:“在外定年俸禄米一万石,在京支取三千石,另给钞一万贯,给旗尉六百人,军一千人,以为侍卫……就这样,母后觉得如何?”

    “这样好,好歹他能自立些儿。”

    李后一脸的满意,米三千石值钱一千五百两,这银子一点也不多,但胜在不是从自己手里掏,平白得来的,当然满意。另外给潞王添的六百旗尉和一千亲军,这当然也是朝廷开销,不是内廷拿钱出来,潞王经过上次的事后灰头土脸,李后也很生这个儿子的气,但隔了这么一阵子,到底是一向宠爱的小儿子,也就将事情抛开了,现在万历给潞王加旗尉亲军,等于恢复了弟弟的体面,潞王的心情应该可以好些了。

    “母后既然同意,那就这么办了。”

    “嗯,我可要预先说明,将来你弟弟总不能只靠着一年一万石的禄米过日子。”

    “这个母后放心。”万历陪笑道:“王庄,王店,盐引,样样少不得他的。”

    “这样便好!你们可是一母同胞!”李后满意道:“国家大事,我能不过问便不问了,只告诉皇帝,外事交给张先生,和你弟弟和睦一些儿,我这里就任事也不理了!”

    万历回到乾清宫后,因见宫人刚端上来一碗翠绿的黄瓜汤,他知道这是丰台坑房里出来的,价值不菲,因指着汤对人道:“这个端去送与皇后。”

    说着自己坐下来,沉思一会儿,提笔写道:“朕久不见卿,朝夕殊念,方计日待出,如何有此奏?朕览之惕然不宁!卿受皇考顾命,夙夜勤劳,弼成治理,朕方虚已仰成,眷倚甚切,卿何忍欲舍朕而去?”

    皇帝这样手书长篇大论,亦属罕有之事,乾清宫中,静谧无声,待万历写完,吹了吹纸,对着一个御前牌子道:“速送到张先生府,不可耽搁。”

    “是,皇爷有没有口谕。”

    “只说朕绝不允张先生致仕,其余的话不要多说。”

    “遵旨。”

    传旨的太监取了手诏,立刻带着两个旗校和两个小太监随行,一路打马,赶到了张居正的府邸之外。

    在停马的时候,这个太监感慨道:“都说臣门若市,可见荣枯,这张先生家里以前咱家也来传过旨,哪里这么容易就到近前!”

    ……

    英国公府之中,却是沉浸在一片离别愁绪之中。

    张元功是怎么样也想不到,自己这个唯一的嫡子居然要远行,要去镇守外镇。

    公侯伯的身份出镇在外,在洪武和永乐年间是常有的事,不过公爵多半是奉命出征,事毕还朝,很少久镇在外方,只有一个黔国公府是比较特殊的存在,云南和贵州是烟瘴地面,土司较多,地方力量很强,朝廷放一个国公在那里挂将军印为总兵官,可以有事临机决断,也可以维持一个相当强的军事存在,当然,后来巡抚制度兴起,朝廷在云贵也有巡抚和巡抚及各兵备道分守道分巡道,不比国初时只有州府和三司相提并论,但黔国公世镇的局面已成,也就不必再行更改了。

    除了黔国公一家外,公爵出为外镇的,怕是只有现在的张惟功一人。

    当然,惟功还不是事实上的国公,只是未来的国公继承人。

    虽则是有舍人营和侍从室打点一切,包括惟功在宁远的住处已经准备好了,还有军营的住所和签押房等处,侍从室都回报已经在当地顺字行的帮助下一切都打点完毕,但张元功和七叔七婶都不放心,这几天国公府里鸡飞狗跳,丫鬟小子们不停的打着包裹,将惟功平素在府中用度的家俱,衣物,甚至是练武场里的兵器沙袋等物,俱是要装车运到宁远去。

    这会子惟功才知道大府里头的公子哥儿是什么排场,他左推右挡也拦不住这几位尊长,只得捏着鼻子受了。

    好在这些事不需要他多cao心,每日关注的重点,就是在舍人营的调度之上,另外,顺字行也将变临较大的革新。

    出城之后,他与西商的约定自然废止,有几样新的措施,正在提上日程,有一些想法,也在逐渐形成,他的商业帝国,必然将不停的扩张下去。

    上房里七叔七婶和张元功督促管家执事们准备行装,惟功躲在自己的小院里,正和宋尧愈一起研究着手中抄录的“宫门抄”。

    宫中每日的奏疏,批复,有一些登为邸报,有一些则是在内部流传,如果想知道的话,每天宫门都有奏折的留底,抄录一遍,这个庞大帝国的运作可以多多少少就可以了然于胸。

    摆在惟功和宋老夫子面前的,当然就是张居正的奏折和万历的批复。

    “元辅请辞之心甚坚,不象是试探。”宋尧愈看了半天,才将奏疏推开,长叹道:“皇上的批复也不象是假意,看来是真心要留……这事儿,难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