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节
为反事,事觉自杀,或言诛死。【】诛死自杀,同一实也。世见其书,深冥奇怪,又观八公之传,似若有效,则传称淮南王安仙而升天,失其实也。”器案:柳宗元李位墓志,称“位得刘向秘书,以能卒化黄白云云”,岂所谓枕中鸿宝、苑秘书者,至唐犹存耶抑亦后人吠声之词也。 王阳能铸黄金〔一〕 汉书曰〔二〕说:“王阳虽儒生,自寒贱;然好车马衣服,极为鲜好〔三〕,而无金银文绣〔四〕之物,乃迁徙去处〔五〕,所载不过囊衣〔六〕,不蓄积余财,去位家居,亦布衣疏食〔七〕,天下服其廉而怪其奢,故俗传王阳能作黄金。〔八〕” 〔一〕汉书本传:“王吉字子阳。”又王尊传、龚遂传及意林引杨泉物理论,并作“王阳”,艺文志六艺略:“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又云:“唯王阳名家。”师古曰:“王吉字子阳,故谓之王阳。” 〔二〕御览八一一引无“曰”字,是。 〔三〕汉书“好”作“明”,下文正作“明”。 〔四〕汉书“文绣”作“锦绣”。 〔五〕拾补云:“去处二字衍,御览无。”器按:汉书有。 〔六〕师古曰:“囊之衣也,有底曰囊,无底曰橐。” 〔七〕器案:“疏食”即“蔬食”,淮南主术篇:“夏取果蓏,秋畜疏食。”高注:“菜蔬曰疏,谷食曰食。”礼记月令:“取蔬食。”郑注:“草木之实为蔬食。” 〔八〕师古曰:“以其无所求取,不营产业,而车服鲜明,故谓自作黄金以给用。”器案:周易参同契:“淮南炼秋石,王阳加黄芽。”秋石、黄芽,俱谓神仙家炼丹之真铅。白居易对酒诗:“谩把参同契,难烧伏火砂。有时成白首,无处问黄芽。”即言黄白之术之不可信也。通志艺文略道家四外丹有指黄芽成太还丹歌三十首一卷,黄牙河车法一卷当是“黄芽”。道藏洞神部众术类“之”上,太古土兑经上有黄芽术,又“盛”上,庚道集二有养黄芽法及制黄芽法,他卷亦多有之,不悉记也。又通志艺文略道家四金石药有淮南王炼圣石法一卷,当即“秋石”炼金丹秋石诀一卷。案淮南炼秋石,王阳加黄芽,实为我国古代有关化学科学文献之最早记载,惜为神仙家所渲染,蒙以宗教迷信之色彩耳。 谨按:太史记:秦始皇欺于徐市之属,求三山于海中,通同道,〔一〕隐形体,弦诗〔二〕想蓬莱,而不免沙丘之祸。孝武皇帝兹〔 三〕益迷谬,文成、五利,处之不疑,妻以公主,赐以甲第〔四〕,家累万金,身佩四印,辞穷情得,亦旋枭裂〔五〕。淮南王安,锐精黄白〔六〕,庶几轻举,卒离亲伏白刃之罪。刘向得其遗文,奇而献之,成帝令典尚方铸作事,费甚多而方不验,劾〔七〕向大辟,系须冬狱〔八〕,兄阳成侯乞入国半,故得减死。秦、汉以天子之贵,四海之富〔九〕,淮南竭一国之贡税,向假尚方之饶,然不能有成者,夫物之变化,固自有极,王阳何人,独能乎哉语曰:“金不可作,世不可度。〔一0〕”王阳居官食禄,虽为鲜明〔一一〕,车马衣服,亦能几所〔一二〕,何足怪〔一三〕之,乃传俗说,班固之论,陋于是矣〔一四〕。 〔一〕“通同道”,何本、郎本、程本、钟本作“求神仙”,拾补云:“系妄改。” 〔二〕“弦诗”,何本、郎本、程本、钟本作“自谓”,拾补云:“亦妄改。”器案:史记始皇本纪:“三十六年,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即其事。文心雕龙明诗篇:“ 秦皇灭典,亦造仙诗。”案:史记封禅书正义引列仙传及抱朴子极言篇俱载安期生留书报始皇云:“后数千岁,求我于蓬莱山下。”始皇所造仙诗,岂为此而发耶又案:曹植朔风诗:“弦歌荡思。”文心雕龙明诗篇:“黄帝云门,理不空弦。”从唐写本诗谱序正义:“黄帝有云门之乐,至周尚有云门,明其音乐和集。既能和集,必不空弦,弦之所歌,即是诗也。”柳宗元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惜无协律者,窈眇弦吾诗。”弦字用法俱同,谓以诗歌被之管弦,故谓之弦诗,或曰弦歌也。 〔三〕“兹”,拾补云:“滋通。” 〔四〕文选陆士衡君子有所思行注:“汉书音义曰:有甲乙次第,故曰甲第。” 〔五〕文选潘安仁西征赋注引汉书音义曰:“悬首于木曰枭。”通鉴九一注:“枭,不孝鸟。说文:日至捕枭磔之,以头挂木上,故今谓挂首为枭首。” 〔六〕锐精,犹言锐意专精,汉人习用语。刘歆与扬雄书:“经年锐精,以成此书。”王符潜夫论赞学篇:“董仲舒终身不闻家事,景君明经年不出户庭,得锐精其学而显昭其业者,家富也,富佚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材子也。” 〔七〕“劾”,何本、胡本、郎本、程本、钟本作“效”,不可据。 〔八〕此句卢校作“系狱须冬”,器案:卢校非是。后汉书襄楷传:“永平旧典,诸当重论,皆须冬狱,先请后刑,所以重人命也。”寻汉律,郡国以日短至论,薄刑释,轻系,决狱考案,以立冬为断。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所谓“迫季冬”者也。 〔九〕孟子万章上:“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汉书叙传上:“天子之贵,四海之富。” 〔一0〕汉书景纪:“中元六年十二月,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注引孟康曰:“语曰:金可作,世可度。”抱朴子内篇黄白:“故经曰:金可作也,世可度也。”案“作”与“度”韵,后汉书廉范传:“百姓为便,迺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葱。”注:“作,协韵,音则护反。”案“作”古读如“做”,集韵十一莫:“作,宗祚切,造也,俗作做,非。”又案:楚辞远游集注:“度世,谓度越尘世而仙去也。”三国志魏书董昭传:“上疏陈末流之弊曰:至乃相谓,今世何忧不度邪但求人道不勤,罗之不博耳。”胡三省曰:“言广布党友,则互为羽翼,身安而无患,可以度世也。”义与此别。 〔一一〕“鲜明”,御览作“洁白”。 〔一二〕拾补云:“所、许通,御览作何。” 〔一三〕“怪”,御览作“推”。 〔一四〕东观汉纪、后汉书吴佑传并云:“马援以薏苡兴谤,王阳以衣囊徼名,嫌疑之间,诚先贤所宜慎也。” 宋均令虎渡江〔一〕 九江多虎,百姓苦之。前将〔二〕募民捕取〔三〕,武吏以除赋课,郡境界皆设陷阱。后太守宋均到,乃移记属县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渊〔四〕,物性之所讬〔五〕。故江、淮之间有猛兽,犹江北〔六〕之有鸡豚。今数为民害者,咎在贪残居职使然〔七〕,而反逐捕,非政之本也〔八〕。坏槛阱,勿复课录,退贪残,进忠良。〔 九〕”后虎悉东渡江〔一0〕,不为民害〔一一〕。 〔一〕事见后汉书宋均传及后汉纪九。后汉书宋均传:“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通鉴作“宗均”,胡三省注:“范书作宋均。”赵明诚金石录有汉司空宗俱碑。王先谦曰:“案后汉书宋均传:均族子意,意孙俱,灵帝时为司空,余尝得宗资墓前龟膊上刻字,因以后汉帝纪及姓苑、姓纂诸书参考,以谓自均以下,其姓皆作宗,而列传转写为宋,误也。后得此碑,益知前言之不谬。党锢传注引谢承书云:宗资字叔都,南阳安众人也,家世为汉将相名臣,祖父均,自有传。则宋字传写误也。南蛮传中叙受降事,正作谒者宗均,此即见于本书可参校者。广韵:宗姓,周卿宗伯之后,出南阳。论衡程才篇:东海宗叔犀。即此宋叔庠也。张说宋璟遗爱颂:尚书东汉之雅望,黄门北齐之令德,宋氏世名,公济其美。盖指均与宋钦道也。然则此传宗均,讹为宋均,自唐已然。”器案:王说是。后汉书桓纪:“延熹五年十一月,京兆虎牙都尉宗谦,坐臧下狱死。”续汉书天文志下作“宋谦”,此亦“宗”误为“宋”之证。 〔二〕器案:前将指前太守,汉代崇武事,诸刺史、太守皆称将,如前汉尹翁归为东海太守,于定国谓邑子曰:“此贤将。”孙宝为京兆尹,传云:“顾受将命,分当相直。”严延年为涿郡太守,传云:“赵绣见延年新将。”如后汉马援诫子书:“郡将下车辄切齿。”皇甫规自讼疏:“吏讬报将之怨。”张奂奏记段颎:“得过州将。”三国志魏书管辂传平原太守刘邠注引辂别传作“故郡将刘邠”。汉书严延年传注,师古曰:“谓郡守为郡将者,以其兼领武事也。”通鉴一四三注曰:“州刺史当方面,总兵权,故曰州将。” 〔三〕尔雅释兽郭注:“汉律:捕虎一,购钱三千,其狗半之。” 〔四〕“渊”,范书作“水”,当是李贤避唐讳改。 〔五〕范书“各有所讬”。 〔六〕范书“北土”。 〔七〕后汉书蔡邕传注引汉名臣奏张文上疏曰:“春秋义曰:兽啮人者,象暴政若兽而啮人。京房易传曰:小人不义而反尊荣,则虎食人。”论衡遭虎篇:“变复之家,谓虎食人者,功曹为jian所致也。其意以为功曹众吏之率,虎亦诸禽之雄也,功曹为jian,采鱼于吏,故虎食人,以象其意。”又解除篇:“虎狼之来,应政失也。”又考光武问刘昆虎北渡河为何政所致,亦以虎害为应政之失也。 〔八〕袁纪作“而令吏捕虎,非忧民之本也”,范书作“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九〕袁纪作“今务退贪残,进忠良,去窞饵,勿复课”,范书作“其务退jian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 〔一0〕御览**一作“虎负子渡江”。 〔一一〕书钞七五引华峤后汉书:“均为九江太守,五日一听事,冬以日中,夏以平旦。时多虎,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渊,物性之所讬。故江、淮之间有猛兽,犹江北之鸡豚也。数为民害,咎在贪残;今退贪残,进忠良,去槛阱。虎遂东渡江去。”魏书高佑传:“昔宋均树德,害兽不过其乡。”水经淮水注:“阴陵,后汉九江郡治,时多虎灾,百姓苦之,南阳宗均为退贪残,进忠良,虎悉东渡江。”又案:后汉书法雄传:“迁南郡太守,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迺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走。太守虽不德,敢忘斯义。记到,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消息,人以获。”其事与此大同。 谨按:尚书:“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一〕”擒纣于牧野。言猛怒如虎之奔赴也〔二〕。诗美南仲:“阚如哮虎。〔三〕”易称:“大人虎变其文炳,君子豹变其文蔚。〔四〕”传曰:“山有猛虎,草木茂长。〔五〕”故天之所生,备物致用,非以伤人也;然时为害者,乃其政使然也。今均思求其政,举清黜浊,神明报应,宜不为灾。江渡七里,上下随流,近有二十余虎,山栖xue处,毛鬣婆娑〔六〕,岂能犯阳侯〔七〕,凌涛濑而横厉哉〔八〕俚〔九〕语:“狐欲渡河,无柰尾何。〔一0〕”舟人楫棹,犹尚畏怖,不敢迎上,与之周旋。云悉东渡,谁指见者尧、舜钦明〔一一〕在上,稷、契允懿于下,当此时也,宁复有虎耶若均登据三事〔一二〕,德被四海,虎岂可抱负相随〔一三〕,乃至鬼方〔一四〕绝域〔一五〕之地乎 〔一〕见牧誓。注详皇霸篇三王条。 〔二〕后汉书顺纪注、御览二四一引汉官仪:“虎贲中郎将,古官也。书称:武王伐纣,戎车三百两,虎贲八百人,擒纣于牧之野。言其猛怒如虎之奔赴也。孝武建元三年,初置期门。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贲郎。古有勇者孟贲,改奔为贲。”续汉书百官志二虎贲中郎将注:“虎贲旧作虎奔,言如虎之奔也。王莽以古有勇士孟贲,故名焉。”沈约宋书百官志说略同。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师古曰:“贲读与奔同,言如猛兽之奔北。”书伪孔传:“勇士称也,若虎贲兽,言其猛也。皆百夫长。”案:诗鄘风:“鹑之奔奔。”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礼记表记俱作“贲贲”,则奔、贲以同音通用,以勇士名改之说恐未谛。
〔三〕今大雅常武“哮”作“虓”,本书怪神篇亦作“虓”。器案:汉执金吾丞武荣碑、武班碑作“哮虎”,文选辨亡论上:“哮阚之群风验。”注引毛诗曰:“阚如虓虎。”七启:“哮阚之兽。”注:“哮与虓同也。”一切经音义二:“唬、哮,古文虓同。” 〔四〕革卦象辞。 〔五〕淮南说山篇:“山有猛兽,林木为之不斩;园有螫虫,葵藿为之不采。”文子尚德篇同。汉书盖宽饶传:“郑昌上书颂宽饶曰:臣闻:山有猛兽,藜藿为之不采,后汉书孔融传赞引“采”作“ 采”,同。盐铁论崇礼篇引此作春秋曰云云,则此语由来已久。 〔六〕“婆娑”二字原无,御览引作“虎尾婆娑”,天中记六0引作“虎山栖xue处,毛能妾婆”。器谨案:“能妾”二字当是“鬣娑”二字之讹,“娑婆”二字又倒植,是御览、天中记所见本“毛鬣”下俱有“婆娑”二字,义较顺,今据订补。 〔七〕汉书扬雄传:“陵阳侯之素波兮。”注应劭曰:“阳侯,古之诸侯也,有罪自投江,其神为大波。” 〔八〕厉读与“深则厉”之厉同。以衣涉水曰厉。 〔九〕水经河水一注。御览、离sao补注引“俚”作“里”。 〔一0〕水经注、离sao补注、天中记引“柰”作“如”。器谨案:易未济曰:“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彖曰:“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史记春申君传引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又见战国策秦策、新序善谋正义曰:“言狐惜其尾,每涉水,举尾不令湿,比至极困则濡之。”王弼注谓:“小狐虽能渡,而无余力,将济而濡其尾,不能续终险难,未足以济也。”与此足相发明。 〔一一〕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释文引马融云:“威仪表备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 〔一二〕器谨案:诗小雅雨无正:“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笺云:“王流在外,三公及诸侯随王而行者,皆无君臣之礼,不肯晨夜朝莫省王也。”此以三事为三公之始。至小雅十月之交、大雅常武、逸周书大匡、白虎通封公侯篇所言三事,则谓列国之三卿,与此有别。自西京以还,则率称三公为三事,汉书韦玄成传:“于赫三事。”注:“三事,三公也。”又:“登我三事。”注:“三事,三公之位,谓丞相也。”又:“三事惟。”又:“赫赫三事。”后汉书章纪:“诏以赵熹为太傅,牟融为太尉。”即引诗“三事大夫”之文,注:“三事,三公也。”顺纪:“阳嘉元年,诏以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亦引“三事”文。徐稚传:“陈蕃、胡广上书荐稚等曰: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宣翼盛德,增光日月也。”御览六三0引续汉书同宋弘传:“将授三事,未克而卒。”刘恺传:“皆登三事。”周举传:“亮协三事。”班固传:“三事岳牧之僚。”注:“三事,三公也。”郑玄传:“公者,仁德之正号,不必三事大夫也。”御览一五七引玄别传同左雄传:“ 九卿位亚三事。”胡广传注引谢承后汉书:“赫赫三事。”蔡邕集太尉乔玄碑阴:“命君三事,时亮天功。”又太傅胡广碑:“七被三事。”又:“七统三事。”又:“命公三事。”汉司隶校尉杨淮碑:“ 功德牟盛,当究三事。”汉庐江太守范式碑:“未亮三事。”三国志魏书高柔传:“三公希与朝政疏:置之三事。”抱朴子博喻篇:“华公让三事以推贤。”晋书周颙传:“敦曰:伯仁总角,于东宫相遇一面,便许之三事。”世说新语排调篇注:“晋代名臣文集张敏头责子羽文:进无望于三事。” 〔一三〕天中记作“虎岂可吒”。 〔一四〕文选符命论注:“鬼方,远方也。” 〔一五〕文选别赋注:“绝国,绝远之国也。”绝域与绝国义同。 彭城相袁元服 俗说:元服父字伯楚,为光禄卿,于服中生此子,时〔一〕年长矣,不孝莫大于无后〔二〕,故收〔三〕举之,君子不隐其过,因以服为字〔四〕。 〔一〕“时”,意林作“自谓”。 〔二〕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三〕程本“收”作“取”。 〔四〕范书袁安传:“彭字伯楚,少传父业,历广汉、南阳太守,顺帝初为光禄勋,行至清,为吏,粗袍粝食,终于议郎。尚书胡广等,追表其有清洁之美,比前贡禹、第五伦,未蒙显赠,当时皆嗟叹之。”御览六九三引钟岏良吏传:“袁彭字伯楚,为南阳太守,政以清洁,粝食缊袍,不改其cao。” 谨按:元服名贺〔一〕,汝南人也。祖父名原〔二〕为侍中〔三〕,安帝始加〔四〕元服,百官〔五〕会〔六〕贺〔七〕,临严〔八〕,垂出〔九〕,而孙适〔一0〕生,喜其加会〔一一〕,因名曰贺,字元服。原父安为司徒〔一二〕,忠蹇匪躬〔一三〕,尽诚事国,启发和帝,诛讨窦氏,中兴〔一四〕以来,最为名宰。原有堂构之称〔一五〕,矜于法度。伯楚名彭,清拟夷、叔〔一六〕,政则冉、季〔一七〕,历典三郡〔一八〕,致位上列〔一九〕。贺早失母,不复继室〔二0〕,云:“曾子失妻而不娶,曰:吾不及尹吉甫〔二一〕,子不如伯奇〔二二〕,以吉甫之贤,伯奇之孝,尚有放逐之败,我何人哉”及临病困,敕使〔二三〕:“留葬,侍卫先公。慎无迎取汝母丧柩,如亡者有知,往来不难;如其无知,祗为烦耳。虞舜葬于苍梧,二妃不从〔二四〕,经典〔二五〕明文,勿违吾志。〔二六〕”清高举动,皆此类也。何其在服中生子而名之〔二七〕贺者乎虽至愚人,犹不云耳。予为萧令〔二八〕,周旋谒辞故司空〔二九〕宣伯应〔三0〕,贤相把臂〔三一〕,言:“易称:天地大德曰生。〔三二〕今俗间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三三〕,五月生者,以为妨害父母〔三四〕,服中子犯礼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