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春秋之晋国风云在线阅读 - 第6章 晋文公 第36节 文公取地

第6章 晋文公 第36节 文公取地

    解决了阳樊征地难问题,现在看原邑。

    原邑是晋文公与赵衰亲自办在差,结果这里碰到了更大的难题。

    原来,赵衰去原城办理土地交割手续,而原城的守将是王族子弟姬贯,曾被封在原邑,伯爵,所以叫原伯贯。

    原伯贯曾是周王朝的卿士,但他在平定王子带的叛乱中因失败而受到了问责处理:收回其原邑封地。

    原伯贯本就一肚子火,现在见晋国佬来交割原邑,便放出谣言:“大家注意啦,晋国佬很凶哦,他们在阳樊还屠了城呢。”

    一传十,十传百,最后老百姓都认定了:原来晋国佬这么狠毒啊,怪不得晋国很多是狄戎人来着,如果以后原邑属于晋国了,那咱老百姓岂不是要倒八辈子血霉了?

    于是,全城百姓同仇敌忾,拼死守城,不待见晋国使者。

    赵衰在城下,有理说不清,只好去见晋文公诉苦。

    晋文公一听:这咋整?

    真要强攻的话,那势必双方皆有死伤,这可是将来自己的子民哦。但如果不打的话,那这已经属于自己的土地,自己不稳稳拿住了,岂不贻笑大方?

    这些家伙,如果不给点颜色,还真叫寡人是病猫了。打下原邑,给那个原伯贯治个重罪,晋文公下定了决心。

    但是赵衰却制止了晋文公的冲动。赵衰对晋文公道:“主公,原邑百姓之所以不愿归晋,是被谣言所误导了。

    如果我们表示出足够的诚意,让原邑百姓知道主公是一位非常讲信义的国君,那一定会心服口服的,到时原邑之地一定会顺利交割的。”

    晋文公问:“怎么个表示诚意法?”

    赵衰道:“我们公开对原邑军民讲,我们等三天。三天后如果原邑还真的不愿签订协议,那我们就不要原邑了,直接回晋国。”

    晋文公便听了赵衰的话。于是,两边都知道,三天为期限。

    到了第三天,晋军所带来的干粮都吃得差不多了。

    这个时候,由于晋军一直未攻城,而且阳樊那边的消息也已传来,晋军根本没屠城,反而是让阳樊的人民自己决定去向,所以谣言也慢慢不攻自破了。

    于是,原邑中便有人偷偷从城里跑出来对晋文公说:“我们原邑的百姓现在都知道晋军其实并没有在阳樊屠城,都知道被原伯贯这家伙给骗了,所以很多人愿意归顺晋国了。”

    晋文公说:“我们既然说过以三天为期限,现在三天既然已经到了,那我们便要遵守诺言,马上便退兵了。”

    晋文公下令退兵。

    这下子,原邑百姓真的对晋文公刮目相看了:原来,晋侯真的是讲信义的很啊,这样的有道之君,那是值得咱原邑人民衷心拥戴的明君啊。

    于是,史上以一种最奇怪的方法结束战争的现象出现了:一边,入侵者正在退兵;一边,守了三天的守军纷纷跑出来求入侵者:你们别走了,我们投降了。

    原伯贯目瞪口呆地看着这情形,知道再谈什么强做钉子户已经是一个笑话了,只好长叹一声,出城投降。

    而且,这个出城投降,并非是我们常见的或者可以想象的那样:一边攻城军队齐整列队,将帅威风凛凛,一边守城方大开城门,主将率残兵出来投降。

    据说,这个投降是攻城军队走在回家的路上,而守城主将率着原伯贯军民狂追三十里才终于追上攻城主将,气喘吁吁地表示投降。

    啃下了阳樊和原邑这两个钉子户,攒茅和温邑那里便没问题了。

    颠颉和栾枝的差使非常顺利,攒茅和温邑的军民听说晋国来收地了,非常配合。非但爽快地签了征地协议,还准备了美酒佳肴来慰劳上级领导。

    晋文公就这样,顺利收了四城土地,使晋国实力大增。

    虽然诸侯们翅膀硬了,在春秋江湖里争霸称雄,周王朝可以赏赐给这些强壮臣子的,也只有土地这点点家底。当这些家底一点点被败掉时,还是有许多人是同情王室的。

    哪怕你天子做人情送掉这些土地,但这些土地上的人民,是非常怀念当年西周刚建立王朝时,真正的天子号令诸侯的日子。

    大家在内心是非常希望王室能够振兴,希望中原百姓过上太平日子的。

    只是,这样的日子,随着历史一页页翻过去已经不可能重来了,周王室再也不是依靠了。中原百姓,只能是随着各诸侯们的争霸择主而栖。

    阳樊、原邑等地百姓,虽然大家在故国面前对周天子不怎么待见,但在其他诸侯面前,他们仍旧是心系周天子。

    所以才会有晋文公接收四邑而出现的对抗行动,但晋文公最终顺利取得四邑,正是因为他采取了想当年与郑国截然不同的办法:攻心为上!

    想当年,郑国接收原苏国的十二邑,同样面临着对抗,但郑国只知道打打杀杀,所以人家不服,不服便不给。

    晋文公虽然一开始也有过军事行动,但他很快发现,对中原百姓,单纯靠军事行动不行,必须以德服人,以信义服人。

    实践证明,这一招是成功的。

    于是,晋国不但接收了四邑,而且也收服了原苏地的人心,使大家认为晋国确实是今后百姓的依靠。

    那晋国,是否能够真正成为中原百姓的依靠呢?